勇 忠
诸如北京、上海等超级都市,人口已超越其发展极限,规模集聚负面效应越来越大,如果还不断地做大,后果不堪设想
继中国国务院3号文件后,中国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列入国家五大城市。在五个中心城市中,上海是东部的中心,北京、天津是北方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广州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重庆则是中西部唯一的中心。
工业时代,交通不易、信息闭塞、通讯落后,城市越大集聚规模效应越强。如今,后工业时代,人类已迈向网络时代,还是越大越好吗?空间上的超级大都市,会带来美好生活吗?答案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有专家指出,目前世界上的超级都市几乎都是在工业时代建立的,产生的“大城市病”至今无法克服。当前,中国的几大城市,诸如北京、上海等,人口已超越其发展极限,规模集聚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如果还不断地做大,后果不堪设想。
以国家城市名义
有专家指出,一个国家的地位,不是由某一区域大小来定,而是由特大城市的地位所决定。换句话说,国家中心城市好比是国家经济的聚宝盆,任何发达国家都会建立相应数量的“国家中心城市体系”。如德国有柏林、法兰克福,法国有巴黎、里昂,美国也有十几个“国家中心城市”。
所谓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2005年时,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
“在国家改革开放和政策试验的实践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推进的过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表示:“上世纪80年代,是以深圳为代表的东南沿海改革开放;90年代,在东部以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为代表;进入新世纪后,天津滨海新区又成为北方的一个重要发展极!
在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咨询专家周立群看来,从上世纪末期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环渤海地区开发等国家战略陆续推出,其中,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而重庆不仅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周围又集中了一个具备较强实力的城市群,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也是中央的战略性决策要义和重要棋子。
“不是说确定为中心城市,你就已经是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也坦承。由此可见,所谓“国家中心城市”,绝非对现状的描述肯定,未来是否名实相符也难以断定。更何况,无论是部委还是研究院,“钦点”的国家中心城市到底有多少“政策含量”也语焉不详。
城市之间的“中心”之争由来已久,其中不乏是为“名分”而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能否成为“中心”,取决于其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取决于其人才、资金、资源、交通和地理位置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其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取决于其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一个普通城市演变为中心城市,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市场逻辑。
城市聚集人口和企业,不断与周边地区进行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的交流,市场机制主导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甚至城市与城市之间就会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形成最有效率的产业分工。
城市功能随产业升级而不断调整,所谓中心城市,实际上就是产业分工的结果。当一个区域出现一批城市,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市场力量就会驱动相应的人才和资本向大城市集聚,促使大城市成为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创意中心等城市功能就会应运而生。
作为城市管理者,与其去争这个那个“中心”的“名分”,还不如正视自己城市的比较优势,依照市场逻辑规划城市的发展定位,否则争来的“名分”最终也是徒有虚名。
广州服务业发达,佛山制造业蓬勃,两座城市毗邻,产业结构迥异,正是市场的选择。作为政府,最佳的选择是尊重市场逻辑,携手清除城市之间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藩篱,最终实现双赢的“广佛同城”;而不是去争“名分”,甚至为此背离市场逻辑,各自划地为牢、与邻为壑,人为扭曲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展开恶性竞争,最终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大城市病”
笔者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北京,感到大城市病日益明显:体态巨大肥胖,从六环路的东头跑到六环路的西头去办事,车开出去就是七八十公里。目前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在380万辆左右,道路几乎条条拥堵,办事的时间大都消耗在路上,中国的首都已被称为中国的“首堵”。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脚步越来越近,这个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踏足世界闻名的大上海,顿感一派嘈杂喧嚣。
专家认为,北京由于水资源短缺,人口上限为1800万,但现在北京居民加上外来长住人口,已近1700万,且每年仍以高速度增加。每逢节假日的长休,大量外地观光客涌入北京,举目望去到处人山人海。
更有甚者,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近期发出惊人之语: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非常有可能形成北京、上海两大超级都市。他认为这两大超级都市的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30%,达到5亿人,大北京将达3亿人,大上海将达2亿人。
据悉,2000年初始之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预告:世界将有两大事件会对于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带来深刻影响,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互联网已见证),二是中国兴起的城市化运动(正在形成见证)。由此可见,中国的城市化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行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6月15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08年末,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目前,中国城市人口超过千万的大城市有: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天津。
中国房地产研究学者王涌彬指出,中国城镇人口将在2010年首次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到2020年,城镇人口约达六成;到2030年城镇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七成。也就是说,如2030年中国人口仍然13亿的话,其中9亿多人住进了城镇。
据了解,广东省城镇人口25年翻了三倍,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的市辖区人口均超过100万人,标志着改革开放后广东的百万人口城市由1个发展为4个。迄今广东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城镇人口比重大都超过80%。
江苏2008年底全省城市化水平超过55%,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化目标。江苏可以用不超过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过渡。
中国的城市化运动还在轰轰烈烈地大规模演进。专家指出,根据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时,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才开始减缓,城镇化才会转为以城镇现代化为重点。如此说来,中国全部的城市化进程,到2020年才能基本告一段落。
滚雪球效应
21世纪,有能力的国家以发展世界城市(World City)为战略选择,以期在全球化时代获取更大发展空间,全球化塑造和改变着城市的功能,且强有力地影响着城市化。中国在迅速走向世界大国,北京和上海当然更想在全球化中争得耀眼出位。为此,大北京、大上海,已是呼之欲出。
“大北京地区”是中国的首都圈,地域范围包括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另有河北省的唐山市、保定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地区、承德地区,面积16.87万平方公里。
这个概念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主持推出,其规划借鉴了大巴黎地区、大伦敦地区和纽约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整体性理论”,旨在统筹建设京津和冀北三地,试图通过合理布局,形成完善的城镇网络,疏散北京部分功能,协作发展沿海港口和工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京津都市带及区域整体发展。这个计划五年前即已公布,但一直未见行动。
2009年,铁道部在应对金融危机展开宏观布网的大举措中,顺便把大北京地区的概念加以实施。其中,围绕北京打造的1小时交通圈,涵盖天津、保定、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城市,也就是曾经推出的大北京地区。此外,还将建设从北京到达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的1小时至8小时交通圈,所有铁路工程预计2012年完工。
“大上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圈,地域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带的诸多中小城市。为此,上海周边江浙一带的各类城市都在积极“接轨上海”,一方面想分一杯经济之羹,另一方面想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地位骤升,上海更成为挑战东京和纽约、有望登上世界金融中心城市的角逐者。上海同样在建设以她为中心的1小时和2小时交通通勤圈,大上海地区的成型也是指日可待。
而在建立金融中心的问题上,北京和上海也存在竞争。北京作为首都,本已享受着天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但仍然在争金融中心,北京市发改委对外发布的《意见》中,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北京的说法是:国际金融中心可分为多个级别,即全球范围的金融中心、洲际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特定范畴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国对外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则搬出党中央,说党中央对上海的希望和要求是,“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然而北京具有的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这“一行三会”的独特资源,上海是无法比的。
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虽然发展机会多,但对一般的打工者而言,要想在大城市安居颇为不易,不仅房价高,物价也高。随着城际交通的越来越便捷,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将会越来越被人青睐,比如像上海周边的张家港、常州、昆山这样的中小城,其比上海宜居。北京周边虽然还未出现张家港这样高水平的小城,但临近北京的河北诸多小城小镇,像燕效、廊房、涿州、香河等地,已经成为北京许多打工族的落居地。
不难看出,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会出现滚雪球现象,使其越滚越大,真有可能大到数亿人在大北京、大上海周边围居,就是其他大中城市,也会与周边城镇一起出现滚雪球的效应,使得中国的十多亿人口日益居住集中。
至于水资源等关乎城市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北京已率先开始寻找对策。上海世博把城市与生活作为主题,无疑对中国最具实际意义,下一步的关键就是怎样把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愿世博会后人们能找到答案并付诸实施。
小才是美
前不久,笔者去上海一个传媒论坛,看了上海博览会建设现场,也去了邻近的江苏省看了小城市。对比大城市与小城市的生活品质,笔者一时困惑了:更美好的生活到底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
来到江苏的县级小城张家港,对中国风起云涌的造城运动,我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站在人工挖掘的0.7平方公里的暨阳湖堤岸,眺望着2002年市政府以国际招标方式聘来美国HILL景观公司中标设计的生态新城,你不得不惊叹:这个昔日的农村水乡,怎么能这么美,似乎比现在中国的任何城市都干净、宜居。
街上看不到一丝废弃物,随着张家港市多年对吐痰、扔烟蒂的重罚,保护环境已成为市民的习惯,不仅地面整洁,天空也很干净。当地人言,任何污染都是这个城市的公敌。
要知道,这个2008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极其年轻,1962年才从常熟和江阴两块地域中,各划出几个公社,草草建立起沙洲县。由于乡镇企业做得好,1986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
迄今,这个面积只有998.48平方公里的小城,已经获得“国家第一批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生态市”、 “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9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据2007年末的统计,张家港市户籍总人口88万8000人,其中外来暂住人口竟然占60万人。2008年张家港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2.48亿元,第二产业为542.54亿元,第三产业为286.60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57万元,折合1.22万美元。
经济发展使得财力雄厚,财力雄厚又使梦想实现。2000年,张家港市政府决定,利用修建沿江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机会,开挖一个大人工湖——取名暨阳湖,以期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其后他们采取国际化招标,引进了美国景观公司的整体设计方案。其总体功能定位是: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利用生态技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成集休闲、娱乐、度假和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穿行于张家港,所见商业繁荣,交通便捷,一幢幢现代化的新型住宅比比皆是,被音乐喷泉、沙滩栈桥、假日广场、生态湿地等环绕,不难想象,这些通过绿化、水系、园林小品创造出来的自然环境,给居住其间的人们带来了何等惬意。
尤其是,她的整体布局高雅清丽,不落俗套,堪称颇具特点的优质城市。张家港的房价虽然也在不断上涨,但比起她周边的超大城市上海,价格就便宜多了,仅为那里的三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