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京杭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上开发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人工运河,堪称水利工程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遗产。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经京、津、冀、鲁、苏、浙 6省市,连接海、河、淮、江、钱各大水系,在古代历史上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对运河的保护源于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提议,至此沿线城市先后加强了对运河区域的文化保护与规划工作,致力于打造各自的运河文化带。但作为文化遗产的同时运河由于自身形成的特殊条件在生态上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尤其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更应注重运河区域生态与环境的恢复,而不能仅限于文化上的保存与重建,这对于当前处于急剧城市化阶段而环境日益恶化的运河沿线城市尤为重要。
大运河江南段(镇江至杭州段,图 1)在历史上的变迁最少、使用年代最长,且河道纵横、市镇密集,具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生态。但在近代则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最大,环境问题突出,生态亟待恢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江南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兼并战争促使诸侯国开凿运河沟通水系交通。吴国阖闾、夫差在太湖以东陆续开凿出由吴都(今苏州)西北至长江的古江南河;以及吴都向南开凿“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1]。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其后秦始皇遣刑徒由今江苏镇江至丹阳开凿水道,接通古江南河而达会稽郡(今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杭州),奠定了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这一时期运河建设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考虑,在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和湖泊行运原则下开挖的运河路线,使总的行运路程迂廻不便。每逢朝代更替运河水渠失去管理,很快就淤废了。至隋大业六年(公元 610年),疏导六朝以来京口至余杭(今杭州)的旧运渠,开通连接长江与浙江的江南河,略同今大运河江南段。
图1 京杭大运河江南段
宋代始称运河。作为水运工程技术发展的较高水平时期,宋代的江南运河利用潮闸、复闸形成集水源工程、水量节制工程和输水工程为一体的运河水量调配体系[2],引江水济运,修湖补水及以钱塘潮水助运,发挥出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图 2)。但同时期运河的通航与农业灌溉争水的矛盾及运河对沿线水资源环境的不良影响已逐渐显现。元代贯通京杭运河及其后明清两代均实行以南养北,尤为重视维持运河全线贯通,多次修治运河,以保航为主,严禁沿线取水灌溉,并采取堵口、筑堤等措施,加重了对沿河生态的负面影响。清末以来京杭运河沿线频发水旱之灾,加上缺乏修缮、淤沙决堤,大部分已失去通航能力。
图2 宋代江南运河及潮闸、复闸
近代以来,铁路运输及其它陆地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运河逐渐退出沿线城市经济与市民活动的舞台中心,然而航运功能并未减退。近代工业厂主们纷纷利用低效但廉价的运河水运,在运河两岸兴建工业厂房,机动驳船取代桨船与纤船,煤、油、化工等高污染货物取代粮食和水产,导致运河环境品质整体下降,并由此造成各种噪声及燃油污染,影响沿岸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业厂房的大量兴建使得运河两岸工业仓储的用地比例扩大,并且大多逼近岸线分布,或直接占用岸线,导致滨河绿化空间设施严重不足,景观杂乱。并且由于缺乏足够的排污设施,加上地方对运河疏于治理,导致近代以来运河水质的恶化从而加速运河沿线居民区的衰败[3]。由此自古以来运河沿岸商业繁华,商贾云集,百货荟萃,曾经一派繁华的景象早已不再。
回顾以江南运河为代表的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运河从最初军事目的短暂考虑,到南北漕运的政治需要,再到市镇地方的经济要求,运河的航运经历了兴起、拓展、高潮、维持到衰败的过程。而人们则从历史上对运河航运功能的不断拓展与维护中引发了当代对于运河自身生态的更多反思。运河在当代城市中应当如何定位,人们应当怎样的看待、使用和维护运河?笔者拟从人工运河的环境与生态特性及其在城市中的功能出发加以分析。
人工运河一般是指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而人为开挖的水道,除航运功能,运河还可兼用于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在工业时代以前是重要的商贸运输途径,以及水利开发方式。
不同于自然地势形成的河道,人工运河一般处于平原地区,且缺乏天然水源的补给,因而其流动性及自净力较差,且由于航运的频繁以及先天地质条件不足必需一定的维护措施。例如水源的补充、驳岸的加固及河道的清淤。人工运河由于上述先天自然条件的缺乏导致其生态的脆弱性及自净能力缺乏,因而必须加以足够的维护与管理。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运河在担负物资与人员运输功能的同时还为城市提供了必要的水源,尤其在工业时代前,市民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及服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河,围绕着运河两岸组织市民的主要活动,从而形成丰富的文化形态,而形成这些运河文化的基础在于运河为市民所能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
在现代城市中,运河对于城市的功能趋于多样化,大致有运输、生态、文化景观的功能,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资源。现代城市在维护与使用运河的过程中则注重发挥出运河对于城市的综合效益,但无论哪个方面,生态基础都是运河得以存续以发挥其它功能的先决条件。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运河无疑是典型的廊道要素。在景观学的体系中,廊道是与两边的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区域[4]。京杭运河对于当今城市的环境与生态作用,包含有景观构成元素中的廊道的角色。如果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用景观廊道的作用来分析京杭运河,会显得比较清晰。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具体来说,有所谓的自然廊道和人为营造的廊道;亦可分为产生经济效益的廊道和产生环境生态效益作用的廊道。人工运河是典型的人为廊道,同时具有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但维护不善也会对环境具有负的作用。廊道具有被称为“廊道效应”的性质。比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公共交通,越远离市中心,客流量越少,公交效益也就越低。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对人为廊道的不断强化与扩展的过程,以取得人工廊道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宋代以后的京杭运河为不断拓展航运量就存在强调单一功能的趋势,结果使得运河的使用背离社会的综合效益,明清以后造成对生态的负作用已经严重起来。
人工运河如果只强调其航运功能,那就是主要产生经济效益的廊道,我们会发现它对于生态环境是有一种比较负面的影响。相反地,将人工运河作为城市绿道,航运为辅,就是主要产生环境生态效益的廊道,这样的廊道可以称之为绿道,绿道就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廊道。人工运河作为绿色通道可以结合运河的水网成为综合的绿色通道系统或网络,同时具有游憩、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
京杭运河作为绿道的建设在当今运河沿线城市可以成为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通过长期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旅游开发方式,使运河沿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同时使得一些目前暂时衰退的点状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青春,融入到现代城市功能中,为城乡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教育等生态服务,从而带动整个运河沿线区域生活品质的提高。
[1]陈述.杭州运河历史研究[M].杭州出版社,2006
[2]谭徐明.中国灌溉与防洪史[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王国平.京杭大运河图说[M].杭州出版社,2006
[4]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