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体应急科普的作用分析——以人民网、新浪网对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相关报道为例

2010-04-17 07:52朱登科
科技传播 2010年4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科普公众

朱登科

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8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同时,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近年来,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公众,都十分关注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2006年1月,中国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的颁布,对于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与国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要想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更好地造福于民,科学普及工作便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其社会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从近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与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在应急科普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1 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科普的概念

1.1 突发公共事件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这样定义它: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1

1.2 应急科普

“应急科普就是针对突发事件,根据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所开展的科普。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公众需要什么,媒体与科普工作者就要马上提供这方面的科技知识。”2一般来说,应急科普具有以下3个特点:

一是时效性强。因为是一个突发的事件,所以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相应的科技知识传播出去,以解决事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过了某个时间段后,科普宣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是针对性强。突发事件通常都是一个非常特定的事件,这个时候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针对性也是非常强的。以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为例,第一阶段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就是怎样高效地救治废墟下被掩埋的生命,如何尽快打通通往受灾严重地区的道路,恢复与灾区的通讯;以后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防止疫情的爆发,怎样消除堰塞湖的威胁,等等。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性都非常强,应急科普由此也需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

三是挑战性。每一次突发事件都会提出许多新的科技问题,它不仅对科普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科技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消除堰塞湖威胁问题,过去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规模、如此复杂、如此紧迫的堰塞湖危机局面,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这个危机最后是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一面研究一面解决,最终予以化解的。相应地,这个时候,我们的应急科普也遇到了挑战,要求我们学会在一个以往很陌生的领域开展科普工作。

2 网络媒体应急科普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就我国而言,矿难多发,自然灾害频繁,如果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加大科学管理力度,加强科学救生知识宣传,就可以减少此类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或将灾难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科技普及工作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途径,科普工作可以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9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09年10月通信业运营状况。数据显示,我国电话用户累计达到10.51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7.3亿户,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首次突破1亿户。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网络媒体发展之迅猛,而其中直接或间接的网络受众更是达到了好几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传统三大媒体之后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第四媒体”。基于互联网媒体自身的种种特性,网络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科普作用显得越发重要与不可或缺。

2.1 网络应急科普为整合相关科普资源提供了有效途径

网络应急科普由于依托和运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在整合科普资源方面能收到传统科普形式和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在中国还没有传出疫情之前,H1N1就在国内受到极大关注。甲型H1N1爆发后,国内网络媒体反应强烈,各大门户网站分别以头条或专题形式展开报道,旨在第一时间向网民传达流感的最新信息。人民网更是在医药卫生频道开辟“甲型H1N1流感”专题,下设“最新动态、紧急电话、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国疫情数字、全球疫情报告、警告级别、国内应对措施、国际应对措施、特别提醒、观点评论、预防知识、图文报道、应对甲感,我有话要说”13个子栏目,内容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介绍到防治,从国内防治到国际防治动态,从国内应对到国际应对措施,并配有大量图片与评论报道等等,而且做到几乎所有内容每日更新。但如此丰富海量的信息内容却都可以集中在一张网页中,然后通过网民的自由选择与点击进入相关的详细内容,由此可见网络媒体在应急科普中其资源整合能力之强大。而信息量之巨大、传播之迅速、互动反馈之及时更是众多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

2.2 网络应急科普为受众认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条件

网络科普表现手法多样,能够打破传统科普形式的束缚,能以共享信息为基础、共建平台为手段,构架特有的载体模式,科普知识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从而有助受众更快、更全面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做出相对理性的反应。如拿2003年非典肆虐时带给人们的恐慌与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于信息的及时正确公布而人们的反应则相对冷静相比,再加上到了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后人们更是理性面对,这其中互联网媒体的信息公布与传统权威媒体的议程互动、应急科普力量功不可没。

2.3 网络应急科普更能起到“应急”之效果

受网络媒体的传播交互式、资源共享式的特性影响,网络媒体在传播应急科普知识时,更能做到让受众选择性接触、理解与记忆;更能达到“使用--满足”的传播效果。因此,相比传统媒体的传播单向性、一味灌输式的信息轰炸,其效果相对更到位,因为受众永远只关注自己最想关注的那部分信息。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图表:

图1.用户与媒体对于H1N1的周、月、季度关注趋势对比图

图2.2009.5.23-2009.11.23用户与媒体对于H1N1的关注趋势对比图

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用户(受众)与媒体对H1N1的关注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就图1来说,用户关注度呈直线上升趋势,而媒体关注度却在本周本季度内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而就图2来说,当用户在9月中旬对H1N1的关注度达到峰值时,媒体并没有也在此时对H1N1给予最大的关注。其中原因这里不做分析,但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媒体并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及时反映受众需求,所以如何做到让媒体更好更及时地服务大众需求便提上日程,而互联网在这里恰好可以扮演这样一位信息提供者。因为受众可以相对更自由、更及时地获得其最急需的信息。

2.4 网络应急科普在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科学解释、舆论导向作用,有利于一定程度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维护社会的稳定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容易形成社会恐慌。据一项调查结论显示,当公众面临极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往往最信任的是科学。这时科学的地位就凸现出来。而舆论学认为,新闻作品不同于文艺作品,人们需要它主要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解除困惑。如果公众不知道真实的情况,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就会满天飞,引起更多的公众恐慌和社会局面的混乱。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公众需要了解有关的信息,需要有科学和权威的解释,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缓解紧张情绪。

在突发危机事件中,新情况、新问题随时出现,应急科普知识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科学的解释,能够做到科学预见、精心策划与正确引导。

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社会舆论的焦点。由于人际传播的不准确性和走样,往往会偏离客观事实,可能会导致谣言四起,甚至迷信活动的蔓延,形成不利于抗灾救灾的社会舆论。非典发生时,在农村就出现过迷信活动,一些村民害怕感染非典,不是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而是求神拜佛,烧香磕头。针对这样的情况,应急科普宣传就可以通过科学的解释来消除公众的疑惑和恐慌。

2.5 网络应急科普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宣传与培训作用

为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科学工作者与传媒工作者的一项日常任务。突发公共事件是社会焦点,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围绕“社会焦点”问题开展科普,可以获得很高的效率和效果。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与之相关的科技信息就成为了公众所关心的焦点。在平时科普知识的关注度不是很高,但是在突发性公共事件面前,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需求科技信息,科学技术也会随着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而被大量吸收。

因为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的,这就可能涉及到每一个人。社会公众既是突发事件的承受者,也是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参与者。政府要面向公众,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自救互救、防灾避险的应急知识,就可能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大大减少伤亡。我国急需普及和提高全民的安全减灾应急知识。社会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是我国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广泛宣传科学知识,对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有效控制事态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各种科普知识,能够教会民众科学地认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方法,从而消除盲目恐惧心理和迷信活动,稳定社会秩序。

3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体应急科普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与科学性良莠不齐

这在通过对人民网与新浪网开设的“甲型H1N1流感”专题的对比中就很容易看出。

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的看出,两家网站对中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统计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这里姑且不论那家网站更准确,关键是数据来源问题。据图可以看出,人民网早在7月28日就暂停了数据更新,并说明了原因,而新浪网一直在更新数据,但受众却无法获知这些数据的统计来源,且新浪网上没有就数据来源问题做任何说明。举此例是为了说明,网络媒体在进行相关科普报道时要注意数据、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不要出现几家网站就同一内容数据相互矛盾,差异显著的情况,这样极容易混淆公众视听,轻则让公众丧失信任,重则误导公众甚至造成一些更大的伤害。当然就这一点来说,不是说某一家或几家网站就能做到,这是一个系统规范,科学管理的问题,需要各方的协同努力、尽心合作。

那么如何做到信息、数据来源的权威与科学呢?笔者认为,网络媒体可与科协组织系统合作、加强与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采访报道权威专家与相关工作者、把握好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机制便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3.2 网络媒体应急科普内容缺乏原创性,转载现象过于严重

目前,网络媒体上原创作品远少于转载信息。其它各类网站大多直接或稍加修改后将新华社、人民网等稿件发布出去。这种忽视原创而一味地去转载的作法,其结果就是各网站发布的信息趋同,或是“换汤不换药”,导致受众信息摄取范围变窄,无形中错过了很多有价值信息,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网络公共资源的浪费,从而网络科普也一定程度上逐渐失去其应有的活力。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也与国内媒体版权保护与原创责任意识缺乏等有关。

3.3 网站内容存在相互矛盾、重复的地方

如有的媒体报道“甲型H1N1流感”只会感染儿童与老年人群,而有的媒体则极力宣扬其实中青年群体才是“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人群。更有的媒体前后报道与说法不一致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相信对于媒体本身来说,绝不是件好事,在有关信息,特别是涉及到公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问题时,不要一味的只抢时间,抢眼球,而忽视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担当。

另外,据笔者对新浪网的“甲型H1N1流感”专题内容分析发现,网站内容有重复之嫌。如分析评论栏目中的“专家称暴雪降温对防甲型流感有利有弊(13日05:40)”与“专家称大雪对甲型流感疫情影响有利有弊(12日05:12)”两篇文章,虽然文章长短篇幅不一,但内容却大同小异,且两篇文章一篇是12日发布,一篇是13日发布,可见网站内容审核与编辑把关方面是存在不少漏洞与疏忽的。

3.4 网络媒体在应急科普宣传中的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联系实际

受网络媒体自身特性与受众阅读习惯影响,网络媒体在进行科普宣传时,在信息的采集与发布上更倾向于基础性的纯理论知识,而更能切合实际的、具可操作性的方法与技巧则相对较少或不准确、不实用。这里笔者举一个正面例子说明应急科普紧密结合实际的重要性。

“5•12”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毗邻重灾区北川县的安县桑枣中学无一伤亡。当地震波来临时,老师让学生们趴在桌下,学生们趴了下去;随即,老师将教室前后门打开;当地震第一波刚过,老师带领学生们即刻冲出教室,全校2200多名学生与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冲到操场,并以班级为阵列站好,用时仅1分36秒。4

事情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从2005年开始,这所普通农村初级中学每学期都组织紧急疏散演习,所以当地震突然降临时,该校师生才能顺利安全逃生。这一刻,应急科普凸显了其成效。

图3.人民网“甲型H1N1流感”疫情统计表

图4.新浪网 “甲型H1N1流感”疫情统计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应急科普不应是“一时之热”。要紧密结合实际,多多进行“体验式科普教育”。

3.5 网络媒体的生态环境对应急科普的效果发挥存在一定制约作用

网络媒体能够为应急科普知识的传播提供良好的平台,但是网络媒体的不利因素也同时影响着应急科普的传播效果。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快餐文化”,使得科技新闻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不得不适应网络媒体的需要,有时就不免导致网络应急科普的猎奇、庸俗化以及不实报道的出现。对目前网络媒体的发展来说,一个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乏品牌和公信力。对于网络应急科普宣传来说,在网民的心中自然也就不高,再加上不时有不实、虚假科普报道的出现,使得网络应急科普的公信力大打折扣。5

注: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国务院颁发.

2.抗震救灾中的科普宣传——王渝生苏青在线访谈[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0d5bf01009r7l.html.2008-6-22.

3.红网.中国互联网宽带用户总数过亿 电话用户突破10亿[EB/OL]http://china.rednet.cn/c/2009/11/23/1860293.htm.2009-11-23.

4.潘希.应急科普:在体验中学会生存,科学时报[EB/OL]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7/208755.html.2008-7-17.

5.陶贤都,于美娜.网络科技新闻传播现状与改进策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4..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1.

[2]抗震救灾中的科普宣传——王渝生苏青在线访谈[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0d5bf01009r7l.html.2008-6-22.

[3]红网.中国互联网宽带用户总数过亿 电话用户突破10亿.[EB/OL]http://china.rednet.cn/c/2009/11/23/1860293.htm.2009-11-23.

[4]潘希.应急科普:在体验中学会生存,科学时报.[EB/OL]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7/208755.html.2008-7-17.

[5]陶贤都,于美娜.网络科技新闻传播现状与改进策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4.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科普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