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中世纪的中国地标

2010-04-16 08:24
市场周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朱棣郑和琉璃

2007年5月,酝酿多年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暨遗址园区的复建工程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初步方案也浮出水面,南京人久违的一个伟大建筑将重新展露它的风采。

曾经,在西方人眼中,大报恩寺塔是和比萨斜塔齐名的中世纪世界奇观。几个世纪过去了,因为缺陷而成为奇迹的比萨斜塔依然斜而不倒,而更为完美的大报恩寺塔,却没能躲过兵火的摧残,化为一片废墟,渐渐成为南京人记忆中一个漂亮的符号。

始于谜团,归于谜团。这句话是对大报恩寺塔的最贴切描述了。在它即将重新从一个符号变为实物之时,不妨再翻开那段历史,聊聊它的故事……

前身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这两句诗,南京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报恩寺,只是那时候不叫这名字。大报恩寺的历史从孙吴开始,历经各朝,有过长干寺、天禧寺等名字,大报恩寺塔的前身则是阿育王塔。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说,经过考证,阿育王塔约建于东汉献帝的兴平年间(公元194~195年),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国最早的佛塔之一。建塔者极有可能是秣陵人符融,他曾任徐州刺史陶谦麾下之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官,并以漕运所得经费建庙盖塔。符融为最早见于正史的中国阁楼式佛塔的创始者,后退守故里秣陵,为孙策攻灭。

之后的一千年间,大报恩寺几经兴衰。到了明初,朱元璋在三年时间内花费黄金两万五千两,用于重建,维修该寺、塔。但是在1408年,该寺,塔被人放火焚毁。

1412年,朱檬下令重建大报恩寺,同时要求“造九级五色琉璃塔一日第一塔”。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重建工程历时16年(另一说法为19年),动用军夫工匠10万人,仅建塔一项费用,耗银就达248.548万两,把郑和下西洋剩下的100多万两也搭了进去。想要更加直观地读懂这些数字,可以查询一下当时的资料,当时国家一年的总收入不到3000万两,当时每年给官员发的工资总额才66.6万两。

而这时候,朱棣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宫殿,整修河道以通漕运,开始做迁都准备了。迁都可是国家最大的事情了,而且要花费巨额资金,那么在花大钱建造新都的同时,为何还要进行大报恩寺这样一个巨大工程?

这就是围绕大报恩寺的第一个谜团。明朝正史上说,朱棣此举是为了报答老爹朱元璋和老妈马皇后的养育之恩,但在传说中却不是这么回事。一种说法是朱棣的亲妈并不是马皇后,而是一个来自高丽的妃子,因为朱棣出生时尚未足月,所以朱元璋将她用酷刑处死。朱檬兴建寺塔,其实是为了纪念他的亲生母亲。另一种说法是,朱棣为夺皇位逼得侄儿朱允炆葬身火海,为减轻自己的罪过,他下令修寺建塔。

郑和与大报恩寺塔的渊源

监督建造大报恩寺的人,有史料说除了工部侍郎黄立恭,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三宝太监郑和,由于郑和同时身负下西洋的重任,难以全力照顾此事,因此工程进展缓慢,直到朱棣死了都没全部完工。但是,郑和的后裔,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郑自海经过考证后提出另一种说法,大报恩寺开始并不是郑和督造的,而是由另一个宦官汪福主要负责,但是汪福挪用工匠做了别的事情,工程一再拖延,因此在宣德三年,皇帝下旨由郑和接管该事,所以大报恩寺开始并不是郑和督造的,但确实是在他手上完工的。

此后,郑和专门为大报恩寺手书了一卷《妙法莲华经》,经文全用金粉写成长达四十多米。但是经书刚刚写完,郑和就去世了,死前命人将经书献于寺中。后来,大报恩寺遭了大火,经书就流失出去,后来辗转多年,流落到浙江平湖的报本寺中。三套琉璃构件孰真孰假

重建的大报恩寺,占地广阔恢宏,依山临水,周围达九里十三步,几乎包括今长干桥东南,雨花路以西的全部街区在内。大报恩寺塔高约八十米,甚至在数十里外的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九层八面,全用琉璃构成,塔的各层和内壁布满佛龛。塔顶是重达两千两的黄金宝珠顶,镶满金银珠宝,塔身表面均贴以白色瓷砖,拱门琉璃门券,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角梁下悬挂152个风铃,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宝塔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白日金碧照耀,夜晚灯火通明。

大报恩寺塔建成后,登临游览者不绝于途。就连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也不顾年事已高,勉力攀登。当时来中国出使、经商,游历的外国人,都称它是“四大部洲所有的绝美的伟大建筑”,堪与罗马大剧场、亚历山大古城,比萨斜塔相媲美。

但是,这祈福的宝塔,自建成起就多灾多难。因为高度问题,再加上没有安装避雷针等设备,因此它屡遭雷击。而这,恰恰又引出大报恩寺塔的又一个谜团。

据明末张岱《陶庵梦忆》所载,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时,共烧制了三套完整的琉璃构件,建塔时用了一套,另外两套则编上字号埋入地下,若塔上损坏一块,只要将字号报告工部,就可将备件取出进行更换。可是那两套构件,究竟埋藏于何处?由于年代久远,确切地点如今仍是个谜。有专家在调查中发现,明代烧制琉璃配件的窑址在窑岗村,即今安德门一带,估计地下可能仍有配件。

另一种说法是备件就埋藏干大报恩寺塔塔基下。中央大学张惠衣教授在《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中记载,琉璃塔被毁之时,备件库也同时被炸毁。这一带如今多是平房,在未进行深入挖掘之前,这个谜终将埋藏地下。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发掘出部分琉璃构件,后来复原出一件琉璃拱门,这似乎印证了三套构件之说,但实际上,又是对这种说法的一种反驳。首先,复原琉璃拱门时并不是按照上面的编号拼接的,而是依照纹样复原的,所以编号之说大有疑点。其次,单只那一件琉璃拱门所需的构件,规模已是不小,更别提想把所有的构件都预备两套藏好,那规模就惊人了,所以不大现实。

安徒生童话里的中国瓷塔

1842年的一天上午,一个名叫菲茨詹姆特的欧洲人在大报恩寺塔前摆弄一个奇怪的东西,他也是在进行一项科学工作,测量大报恩寺塔的高度。可惜的是,没有成千上万的人热切等待着他的结果,周围的人似乎都对他视而不见,但他还是津津有味地摆弄着他的仪器。

17~18世纪,在西方人心目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巅峰,是一个奇妙的完美国度。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纷纷聘请艺术家们仿制中国瓷器,餐具,建造中国风格的亭台楼阁,大报恩寺塔就是在那个时候广为西方人所知的,他们并不懂这个名字的含义,只能直观地称呼它为瓷塔,法王路易十四就曾让人在宫廷里仿造了一个“南京瓷塔”。

1839年,安徒生在童话中写到一位名叫东风的少年,穿了一套中国人的衣服,刚从中国飞回来,告诉他的风妈妈:“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童话故事中,安徒生通过风妈妈四个儿子的叙述,描绘了世界各地的旖旎风光

猜你喜欢
朱棣郑和琉璃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朱棣“魂牵”建文帝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流光溢彩,淬琉璃七彩之花
郑和下西洋
琉璃的精工之美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
碎琉璃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