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继华
原结构建于20世纪80年代,为地下1层,地上3层房屋,地上部分为砖混结构房屋,屋面、楼面结构均为混凝土预制多孔板(局部为混凝土现浇板),现浇混凝土梁,砖壁柱,墙体为一砖实砌墙(局部为半砖墙),地下部分为人防,现浇混凝土结构,基础为混凝土筏板基础,加固前原建筑见图 1。
由于使用功能的改变,原结构使用荷载为2.5 kN/m2,现在按招标方提供的实际使用用途和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考虑以后实际使用功能可能的改变,参照《鉴定报告》苏房鉴处(2009)安鉴A字第1号复核计算的荷载取值,本工程实际复核计算荷载取值如下:
1层(餐厅):恒荷载3.5 kN/m2,活荷载3.5 kN/m2;
2层(展厅):恒荷载3.5 kN/m2,活荷载3.5 kN/m2;
3层(会议室):恒荷载3.5 kN/m2,活荷载3.5 kN/m2;
屋面(不上人):恒荷载4.0 kN/m2,活荷载 0.5 kN/m2。
根据《鉴定报告》苏房鉴处(2009)安鉴A字第1号的计算结果,发现主要问题有:
1)1层~3层②轴~⑤轴砖壁柱受压承载力不够;2)外墙四角、楼梯间四角、纵横墙交接处均未设置混凝土构造柱,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3)原圈梁较薄弱。
由于原结构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目前保存较为良好,但是由于时间的变迁,当时的规范已经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要使其满足现行的规范是不大可行的,因此本次加固要大幅度提高原建筑的承载能力及抗震能力。
2.2.1 砖壁柱加固
1)思路分析:由于经检测砂浆强度仅为 M0.5,经验算原砖壁柱抗压强度不够,现在砖壁柱拟采用外包混凝土围套的加固方法进行加固,原截面尺寸为370×730,加固后截面尺寸为 610×850。
2)加固验算:经过计算,恒荷载 GK=391.86 kN、活荷载 QK=48+56+48+24=176 kN;轴向力设计值 N=1.2GK+1.4QK=716.63 kN;高厚比 β=H0/h=4.65/0.31=15;钢筋面积 As′=3.14×64×14=2 814 mm2;配筋率 ρ=As′/(bh)=2 814/(610×850)=0.54%;查表得组合砖砌体稳定系数 φcom=0.95;当为混凝土面层时,受压钢筋的强度系数ηs=1.0;组合砖砌体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
Nmax=φcom(fA+fcAc+ηsfy′As′)=0.95 ×[0.79 ×370 ×510+14.33×(850×610-370×510)+1.0×300×2 814]=5 433 kN。N<Nmax,方案可行。
3)加固方案:考虑到加固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原结构的破坏,同时应满足加固后的使用要求,拟将每壁柱室内凸出部分凿除120 mm,砖壁柱两侧砖墙凿除120 mm,再外包混凝土围套,加固后截面尺寸为610×850(其中室外凸出部分为610×120,室内凸出部分为490),这样混凝土围套将砖壁柱紧紧包裹,可以使混凝土围套和砖壁柱结合成一个整体来共同受力,提高柱的受压承载力,如图2所示。
2.2.2 增设构造柱
在外墙四角、楼梯间四角、纵横墙交接处新增构造柱,本着尽量减少对原砖墙破坏的原则,拟采取砖墙转角外包混凝土柱的方法,箍筋穿墙连接,使混凝土柱和原砖墙连接成一个整体,以提高原结构的抗震能力,如图3所示。
2.2.3 增设圈梁
由于原结构圈梁尺寸偏小,为 120×100,现拟在所有外墙标高4.000,7.600,11.200处增设圈梁一道,尺寸120×240,以提高原结构的抗震能力,见图4。
经过加固改造后,原大楼已经焕然一新,如图5所示。
砖混结构的加固,要使其完全达到现行的规范是有难度的,只能在原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这和本年度全国中小学抗震加固的观点一致:不同年代的建筑满足相应年代的规范。
[1] 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2] CECS 25∶90,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S].
[3] 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 李宏毅.浅谈砖混结构的加固[J].山西建筑,2009,35(3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