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墙体裂缝的分析与处理

2010-04-15 11:05李仰贤侯庆瑜
山西建筑 2010年22期
关键词:沉降缝碳纤维墙体

李仰贤 朱 锋 侯庆瑜

1 概述

1.1 概况

某住宅楼为主体6层砖混结构,采用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该工程建成于2006年7月,已投入使用。由于部分墙体出现裂缝现象,2008年8月,该公司委托我中心对该工程墙体裂缝进行鉴定。

1.2 基本情况调查

该建筑东西长约70 m,共5个单元,在东 2单元,3单元间设置伸缩缝一道。

1.3 地质情况调查

通过查阅委托方提供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该工程场地为一古冲沟,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杂填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工堆积,厚度极不均匀,为2 m~12 m,两侧较薄,中间较厚;②黏土:厚度较薄,为0.2 m~0.8 m;③石灰岩:该层巨厚,勘察未揭穿,石灰岩距自然地面两侧较浅、中间较深。由于原地基条件不佳,设计采用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要求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60 kPa,振冲碎石桩于2006年7月~8月施工,根据振冲碎石桩施工资料分析,该工程场地情况和勘察报告基本吻合。2006年9月经复合地基静力载荷试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76.2 kPa,满足设计要求。据调查了解,东西两侧在基础施工时均开挖到石灰岩层,即东西两侧的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地基为天然地基(石灰岩)。

2 现场检测情况

现场检查发现,该建筑墙体裂缝主要位于纵墙,大部分为贯穿性裂缝,从南立面和北立面整体看,裂缝为正“八”字形斜裂缝,裂缝主要位于东西两侧,其中东侧裂缝较为严重,下部较上部严重。建筑南立面裂缝形态见图1。

3 原因分析及相关规范

3.1 原因分析

该工程东西两侧采用石灰岩天然地基,中间部分采用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根据地质报告和有关规范资料,石灰岩的弹性模量为21 000 MPa~41 000 MPa,未处理前杂填土的压缩模量为4 MPa~12 MPa,按照振冲碎石桩间距 1.2 m、桩径 0.8 m、正三角形布置计算,处理后的复合土层压缩模量为9 MPa~27 MPa,石灰岩天然地基和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明显差异,造成有较大沉降量差。根据以上勘察的裂缝所处位置、走向、形态,查阅有关资料、计算,经综合分析认为,该工程上述纵墙斜裂缝主要是因为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

3.2 相关规范的规定

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

1)第6.2.1条建筑地基(或被沉降缝分隔区段的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如遇下列情况之一者,属于土岩组合地基:a.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b.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c.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2)第6.2.6条在地基压缩性相差较大的部位,宜结合建筑平面形状、荷载条件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宽度宜取30 mm~50 mm,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加宽。3)第7.3.2条建筑物的下列部位,宜设置沉降缝:a.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b.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c.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d.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e.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该工程采用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地基属于土岩组合地基,地基压缩性相差较大,且未在相应位置设置沉降缝。

4 沉降观测及分析

观测工作时间为2008年9月~2009年4月,累计观测时间为6个月。根据观测数据整理计算,截止到 2009年 4月14日,建筑沉降最后119 d的沉降速率为0.022 mm/d,处于《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中“最后100 d的沉降速率小于 0.01 mm/d~0.04 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的“0.01 mm/d~0.04 mm/d”的上限与下限之间。为确保建筑安全,并结合本建筑场地地基土质情况,该公司对该楼再次进行沉降延期观测工作,再次观测工作时间为2009年4月~2009年8月。

沉降观测点位分布见图2。

沉降观测成果见图3。

从2009年4月5日~2009年8月4日共进行了5次观测,观测时长121 d,共取得70个高程数据。对高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121 d中该楼建筑平均沉降量为0.50 mm,平均每天沉降为0.50 mm÷121 d≈0.004 1 mm/d。在本次观测中沉降量最大的观测点为 1,3,4,7,8,9,12 号点,121 d 内沉降 1 mm,平均每天沉降为1 mm÷121 d≈0.008 3 mm/d,也低于沉降稳定速率要求(0.01 mm/d~0.04 mm/d)。其余观测点在本次观测期内沉降0 mm。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发的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当观测工程最后 100 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 mm/d~0.04 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本工程最后121 d的沉降速率为0.004 1 mm/d,小于变形观测规程规定的0.01 mm/d~0.04 mm/d。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具有压缩性,但随着时间的增长,压缩变形量应该逐渐减少,该工程已建成两年多,裂缝虽然较宽,但该楼建筑沉降已进入稳定阶段。

5 裂缝处理方案

该工程采用凿槽和骑缝粘贴碳纤维布(1 000 mm)两层的方法进行处理,做法如下:

1)骑缝剔除墙体抹灰层1 100 mm宽,每边550 mm,在墙体表面沿裂缝走向骑缝凿出槽深和槽宽分别不小于20 mm和15 mm的 U形槽沟,然后用找平胶(修补胶)充填,凿槽时注意尽量不要凿至多孔砖的砖孔,如凿至砖孔,该砖孔用找平胶(修补胶)充填;2)找平胶(修补胶)固化后,打磨平整,多孔砖应露出新面,清除疏松墙体和砌筑砂浆、油污、浮尘;3)用滚筒将碳纤维配套底胶均匀涂刷于构件表面,指触干燥时,立即进入下一工序;4)用找平胶(修补胶)将墙体表面凹陷部位和灰缝找平,指触干燥时,立即进入下一工序;5)涂刷碳纤维胶粘剂于粘贴部位,将裁好的碳纤维布贴于需粘贴部位,粘贴部位为骑缝满贴碳纤维布1 000 mm,采用专用滚筒顺纤维方向分别从中间部位开始单向多次滚压,挤除气泡,使胶液充分浸透碳纤维布,滚压时不得损伤碳纤维布;6)指触干燥时,重复5)步骤;7)在最后一层碳纤维布表面均匀涂刷胶粘剂一道,立即在胶粘剂表面撒干砂,砂粒径3 mm左右,或胶粘剂固化后刷质量可靠的界面剂一道,然后抹灰。抹灰采用M15微膨胀水泥砂浆,并认真养护;8)恢复装饰层。加固采用质量可靠的碳纤维及配套胶,碳纤维布的规格为300 g/m2,抗拉强度标准值不低于3 000 MPa。施工要求严格遵照CECS 146∶2003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执行。施工完毕后,按相关要求进行检测检验。为保证施工质量,加固处理由有专项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处理完成至今,墙面未再出现裂缝,效果良好。

6 结语

1)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应慎用复合地基;2)在地基土压缩性相差较大的部位,宜结合建筑平面形状、荷载条件设置沉降缝;3)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宜设置沉降缝。

[1] 该工程设计图纸、变更等有关资料.

[2] 该工程振冲碎石桩地基加固工程竣工报告.

[3] 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

[4] 该工程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静力载荷试验报告.

[5] 该工程沉降测量报告.

[6] 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7] 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8] 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9] 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10] 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11] 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

[12] GB 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S].

[13] CECS 146∶2003,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14] 杨素霞.现浇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及防治[J].山西建筑,2008,34(1):151-152.

猜你喜欢
沉降缝碳纤维墙体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墙体保温技术分析
渠道砼板沉降缝处治方案分析及施工探讨
一种碳纤维加固用浸渍胶的研究
承重型3D板墙体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秸秆砖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
HP-RTM碳纤维复合材料中通道加强板研究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及其在飞机上的应用
丙烯酸盐在地铁车站沉降缝渗漏水治理中的应用
碳纤维增强PBT/ABS—g—MAH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