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旭红 于维超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研三队
信息化条件下民防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解旭红 于维超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研三队
民防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成果,保持强大的战争潜力起着重不可缺的作用。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民防建设,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搞好民防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健全民防建设的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强民防建设人才培养,使民防建设平时与战时有效接轨,走上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在工程建设上,借助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基础上,满足应急、应战的要求,着眼未来,走既适合防空作战要求又符合现行经济发展需要相融合的体系标准,形成攻防兼备、军民皆宜的民防建设体系;二是指挥谋划上,借鉴、推行与C4ISR相兼容的指挥手段。保证指挥不间断,通信畅通,情报及时,信息准确,侦察高效,打击有力;三是在训练提高上,采取实兵训练与实兵演练为主体向实兵、模拟、推演和网络化联合演练方式转变,在保持民防功能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在不影响民防攻防水平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减少相应人力投入和财力上的消耗,提高效费比例;四是在后勤保障上,采取“平战结合、急缓兼固、储用兼备、固强补弱”的原则,兼固上级配给、自主研发、自行购买、适量储备相结合的手段,既能充分发挥民防建设平时经济效益,又能充分作好未来应战应急的准备需要。
一是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良性的机制是事物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强化民防建设体制机制的可持续性,使其既要满足未来作战需求又要符合我国国情;既要因地制宜,更要科学统筹规范;既要依靠制度搞建设,更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建设的标准。二是强化灵活高效的监督机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民防建设、使用、维护和发展过程中汇集的意见、见解,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梳理、科学决策,积极保持和发展人人勇于监督、人人敢于监督、人人乐于监督的民主、文明、和谐的监督氛围,不断扩展监督范围。体系内监督与体系外监督相结合,地方政府监督与军队监督相融合,形成个人、团体与政府和军方相互监督、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监督氛围。三是强化执行落实机构的效能机制。建立灵敏高效的军地一体化指挥体系,提高指挥效能;建立军地一体化的应急预案体系,做到纵向贯通、横向连接,提高可操作性;建立快捷顺畅的预警与情报传输体系,缩短预警时间;建立要素齐全、技艺精湛、装备精良具备打、防、消等要素齐全的民防专业队伍,提高执行实力。
一是健全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民防建设的法规内容体系。法规内容要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要站在信息化条件下民防建设的前沿搞设计,既要兼顾现行条件下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更要着眼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民防作战实际;法规内容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地域和目标在作战价值要求上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标准要求;法规内容要具有很强可操作性,内容要符合国情、地情、民情,要因地制宜,因情而宜,不搞一刀切。二是突出信息化条件下民防建设的法规体系的时代特征。目前,针对民防发展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不断修改和完善现行的人民防空法法律条款,随着信息化条件下的民防发展问题的出现,还需进一步促进相应法规的出台,使我国在信息化条件下民防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为民防事业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三是着力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民防法规的运行效益。法规运行效益着眼以人为本,放眼将来,服务人民,使民防建设不仅是为民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一是加大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机制。加大科技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指挥队伍的建设和使用,走自身培训、院校培养与社会吸纳相结合,走体制内训练与体制外挂钩训练相结合,走系统内演练与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合练相结合多渠道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要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一种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提倡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三是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民防人才发展战略。积极培养和储备既适应当前建设需求又符合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人才队伍,积极作好指挥人才队伍、技术人才队伍、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充分发挥他们在平时的经济建设和战时指挥作战中的双重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