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振平
(莱芜市水利与渔业局,山东 莱芜 271100)
莱芜市地处鲁中,大汶河上游,总面积2246km2,人口125万,是一座以钢铁为主导兼具农业、能源、新材料发展优势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2.5%,其它为平原。境内有大小河流404条,以牟汶河和嬴汶河为主干河道,其他均为支流。已建成大型水库 1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 189座,塘坝1088座,总库容 4.57亿 m3,其中兴利库容 2.57亿 m3。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711m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4亿m3,可预见期内水资源可利用总量3.4亿m3,水资源可利用率为58.5%,仍有开发潜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日益增大,水环境问题逐步显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据《莱芜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5.81亿 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465 m3,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按2000年末全市耕地面积计算,亩均水资源占有量569.6 m3,仅为全国平均亩均占有量的1/3,总体上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按现状(2000年)工程条件下,全市水资源可供水总量在保证率50%时为3.97亿m3,预测规划期2010年和2020年分别缺水 1.19亿m3和 2.97亿 m3,供给缺口较大。
按基准年(2000年)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评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不均衡,地表水仅为30%,低于大汶河流域57.6%的地表水可利用率标准,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地下水利用率为90%左右,地下水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总体开发利用潜力已不大,部分地区已存在超采现象,在枯水年份特别是连枯年份,将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有限的纳污能力和不断增加的排污量之间的矛盾突出。据莱芜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市现状年(2000年)12个水功能区,全年未达标率33.3%,非汛期达到50%。由于纳污能力和污染物入河量存在着空间分异性,局部污染程度更高。境内河流大多属于季节性河流,枯水期基本无水或断流,仅有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按2000年的入河废污水量计算,即使工业企业全部达标,生活污水全部集中处理,部分河段也难以达到水功能区的水质标准。
由于全市水资源总量不足,地下水开采过度,水污染加剧,导致水生态环境可利用水量严重不足,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脆弱,湿地减少,抵御水旱灾害能力降低,局部水土流失加剧,治理难度加大,不仅影响生物的多样性,也严重干扰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进而危及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近年来,莱芜市针对水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围绕构建防洪、供水、生态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实施了河道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五大工程建设,并配合统一规划、依法监管、优化配置、生态修复等管理保护措施,水利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牟汶河在大汶河上游,是境内第一大河流,境内长64.5km,流域面积1372.96km2。为根治河道水患,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市政府自1999年开始,累计投资4亿元,对牟汶河流域的水、岸、堤、路、景进行综合规划治理,建成拦蓄闸坝38座,大型拦河闸1座,同步实施了污染防治、生态恢复、开发利用“三大工程”,沿河污染源基本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水质明显改善,河道防洪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形成连续水面53.5km,蓄水面积达 0.2万 hm2,蓄水 4400万 m3,涵养地下水 4300万 m3,恢复湿地 0.6km2,初步建成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绿色景观带和生态保护带,河满、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初步实现。牟汶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成功实施对其他河道工程的治理,起到较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2.2.1 合理规划水功能区
针对莱芜市河流、水库分布及需水状况,统一考虑水量和水质要求,划分一级水功能区3个,其中保护区1个,开发利用区2个;二级水功能区10个,其中饮用水源区4个,工业用水区2个,排污控制区 2个,过渡区1个,渔业、景观用水区1个。以水功能区化管理为基础,健全依法监管体系,逐步提高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障能力。
2.2.2 搞好水环境修复治理
雪野水库总库容2.21亿m3,过去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网箱养殖数量无序增长,达到19000余只,造成了水质呈富营养化,局部水域污染严重。2007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分三批把水库网箱全部撤出。治理整顿后的库区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观光旅游业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为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2.2.3 提高生态保障能力
以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河道治理工程为重点,保障生态用水需求。截至2010年底全市8座大中型水库和17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将全部完工,新增蓄水近 3000万 m3,恢复蓄水能力 2300万 m3;治理河道110km,新增拦蓄水量近6000万m3,防洪、供水和生态效益显著。
2.3.1 发挥项目辐射带动作用
重点抓了棋山、雪野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其中12个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项目。钢城区在实施棋山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中,专门成立科技示范服务队,通过做给群众看,指导帮助群众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2.3.2 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采取“小治理、大封禁”的方式,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修复的功能。通过实际测算,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采用“小治理、大封禁”的治理模式,二者单位面积投入比例为20.8:1,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2.3.3 发展民营水保大户
全市已发展民营水保户31000户,其中万亩以上的4户。民营水保兼顾个人、集体和生态环境多方利益,逐步形成科学发展、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
生态水利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共享水资源,水资源要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共同需要;二是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要兼顾并重,经济建设要充分考虑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不能以破坏水生态环境为代价;三是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是对已破坏的水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和恢复。
为了保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根本的对策是通过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型社会,节制社会经济用水,保证生态与环境需水,兼顾人与自然对水的共同需求,促进双方和谐发展。具体应加强“五个体系”建设:
首先需要逐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法,使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需求。水利工程不仅要具备预期的防洪、供水等功能,还要具备有利河流动物、植物生存繁衍的功能,建成与河流生态系统友好的工程。当前,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制定全市统一规划,对现有各类供水工程设施进行整修完善、更新改造和必要的新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加快建设高效节水、环境友好型的供水工程体系。
3.2.1 严格总量控制和取用水管理
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保护等专业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建立完善市区两级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取用水计划并严格执行;逐步完善总量控制、余缺互济、市场调节、严格监管的取用水管理制度。
3.2.2 实施优化调度
加快水网体系建设,提高综合配置能力。对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库、河道城乡供水、调水工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质、水量统一管理,生活、生产、生态联合调度,平衡水资源时空分布,满足缺水区、生态脆弱地区、湿地等用水需求。
3.2.3 建设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建设自动化、全天候、多功能的地表水、地下水、雨洪水、污水处理回用水和水环境信息采集、管理以及数据共享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增强水资源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
3.3.1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增加高新技术的产值贡献率,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环保项目。在农业节水中首先要考虑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业结构的配置更适合于自然环境,其次才是农业技术的提高和节水灌溉。
3.3.2 注重节水改造
农业领域继续抓好现有灌区的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扩大“三灌”等节水灌溉面积,在易旱区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等;工业领域要注重应用节水型设施和工艺,实现节水技术指标;城市生活领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推广节水器具和加强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节水。
3.3.3 合理调整水价
针对水价偏低的实际,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调整供水水价,建立既充分体现全市水资源紧缺状况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节约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水价形成机制。
3.4.1 严格水功能区化管理
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制定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根据全市功能区布局,在城市饮水水源地、一般水源地、农村人水水源地及主要河道分别设立水质监测站点,加强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和联合执法。
3.4.2 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
建立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划定地下水超采区,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和超采,强化深层地下水禁采和限采措施,促进可持续利用。
3.4.3 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对不符合生态用水指标要求的,一律不得审批取水许可;考虑到莱芜市的实际条件,先按较低要求恢复生态和环境用水,建议生态和环境用水不低于年均径流量的50%,相应的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不超过70%,以维持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
统筹考虑各种水土流失因素,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预防、保护、监督、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优化配置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当前,要根据莱芜市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在农村水土流失区,要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改善,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一并进行规划和整治。在城镇、各类开发区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区域,要加大对水系和生活区周边综合整治的力度,提高绿化指数和雨洪调蓄能力,恢复和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水利建设关系到当前和未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问题,涉及水利、生态、环保、循环利用等诸多方面,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完善制度,科学实施,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董哲仁.生态水工学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钱正英,陈家琦,冯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J].中国水利,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