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纺织发明创造论证方法的探讨

2010-04-14 13:43马书明王国和
丝绸 2010年9期
关键词:纺织方法

马书明,沈 惠,王国和

(1.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苏 苏州 215123;3.苏州丝绸博物馆,江苏 苏州 215001)

古代纺织发明创造论证方法的探讨

马书明1,2,沈 惠3,王国和1,2

(1.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苏 苏州 215123;3.苏州丝绸博物馆,江苏 苏州 215001)

结合考古、文献、语言学、神话传说、民族风俗学,以及推断、专家评分和中外对比等内容,以实例方式阐述归纳出古代纺织发明创造的8种论证方法,并针对各种方法分析其应用特征,有助于对古代纺织工艺与技术、器械、产品的起源及其发明创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证。

古代纺织;发明创造;论证方法

中国作为纺织古国,素以“衣冠王国”“丝绸之路”等闻名于世。在七千多年的纺织历史进程中,人类祖先创造了从最原始的天然纤维材料制作成为足以遮身蔽体及装饰美化人类生活的完整系统生产过程,留下了许多传流至今的依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纺织(丝绸)生产工程技术,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进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杰出贡献,是弥足珍贵的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瑰宝。因此,阐明、论证、展示中国古代纺织技术领域的各项发明与创造,既是弘扬中华古老文明与文化成就的重大学术课题,也是世界科技史、纺织史与文化史及人类文明史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本文结合中国古代纺织相关文献、论著、文物及图片,探讨古代纺织发明创造的论证方法,以彰显中国古代纺织发明创造在世界纺织史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1 古代纺织发明创造的内涵

发明创造是一个国家科技文明的重要标志,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古代纺织发明创造是指人类祖先根据当时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条件,在纺织领域首创而形成的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的生产技术、加工器械及纺织制品等。

中国古代纺织科学技术蕴藏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之中,凝聚在物化了的、丰富多姿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诸多科学技术活动之中,需要不断地去挖掘、整理和研究,才有可能揭示其博大精深的真实面貌。为此,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对中国纺织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77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提出“丝绸之路”一词,从此开启了现代丝路的大门[1];1984年陈维稷先生主编了《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成为中国全面论述纺织科学技术史的第一部经典著作[2];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全面深入地进行了东西方比较研究,其中1976年出版的第五卷第九、十分册专门介绍了中国的纺织、织造与织机技术[3];2002年英国学者布里奇曼在《1000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中认定丝绸是起源于中国的发明创造[4]。

中国古代纺织发明创造涉及纺织行业的各个领域,如栽桑养蚕、缫丝、纺纱、提花、织锦等纺织加工技术,器械,纺织制品,是中国古代纺织业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进一步论证其为中国的古代纺织发明创造,可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 古代纺织发明创造的论证方法

古代纺织技术领域发明与创造的论证主要涉及最初发现和利用的时间、地点及发明创造人等,论证过程中既可通过丰富的文献、图片与考古实物,也可依据文字记载、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并进行中外对比、专家调查研究,结合多重证据法相互印证并确定纺织技术的起源及其演变,从而更好地揭示其蕴含的科学和技术因素。

2.1 考古论证法

考古中出土的文物资料是既现实又具体的东西,可直观感受,易于得到较快和较好的研究结果。考古论证法主要是依据考古挖掘出土的纺织文物及同一地点发掘的相关文物,论证其所属时代,并断定相应的纺织工艺与技术、器械、产品是否为古代纺织发明创造。该方法在论证的过程中可单独使用,并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从断定绝对年代的手段来说,史前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如C14测年法、树轮年代法、热释光法、古地磁法等,同时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相结合,对史前文物的断代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于纺织文物的断代论证,特别是史前时期纺织发明创造的研究和论证,考古论证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1958年3月在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丝线、丝带和绢片,经放射性同位素C14测定及树轮年代校正,其年代分别为公元前(3310±135)年和公元前(3035±130)年[5];该绢片尚未炭化,但已变质,长2.1 cm,宽lcm[6];1979年有关专家对绢片作进一步鉴定后确认为“长丝产品,经纬向丝线至少是由20多个茧缫制而成,没有加捻。股线平均直径为167微米,丝缕平直。绢片是平纹组织,表面细致、平整、光洁。经密52.7根/cm,纬密48根/cm”[2],说明早在距今5 300年以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有先进的丝织技术,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和丝带也由此被学术界公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品。

2.2 文献论证法

文献不仅像文物那样可以具体观察,而且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纺织发明创造的特征和加工技艺,可为后人所传承和发扬,对古代纺织发明创造的论证起着重要作用。文献论证法就是依据古代的各类文字、图片记载,论证纺织工艺与技术、纺织品的起源及其发明创造特征。该方法在论证的过程中可单独使用,并具有真实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中国是纺织大国,自古就有着极为丰富的纺织文献见诸于各种先秦古籍、史书、地方志、私家文集、笔记小说、诗词及近代各种报刊、政府档卷中,这些宝贵遗产是后人研究论证中国古代纺织发明创造所必须珍视、利用和借鉴的。如绫是斜纹(或变形斜纹)类组织的织物,研究绫的棘手之处是文物史料奇缺,因为迄今为止尚未直接观察、分析过较早的属于绫类的文物实物。所幸在部分古籍特别是《说文解字》《释名》等字词和辞书里,均有关于绫织物特点或织制方法的片段描述;《汉官典职》《汉武帝内传》也有关于用绫做被、做褂的记载[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纟部:“绫,东齐谓布帛之细者曰绫”;东汉末年刘熙《释名》卷四《释采帛》:“绫,凌也,其文望之如冰凌之理也。”[8]根据这些记载,可以认定绫织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

2.3 语言学论证法

语言文字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是文化的活化石。尤其在语言的形成时期,其往往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既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又是发展文化的桥梁。语言学论证法就是依据语言文字的形成来论证古代纺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该方法与文献论证法有相通之处,可体现古代纺织发明创造的传承和发扬。

汉字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往往是互相印证,可以用社会生产的事实和特点来解释汉字构形表义的诸多现象。中国古代丝绸文化反映到汉字中表现为大量糸部字及与糸部有关之字的产生,如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除有蚕、桑、丝、帛等与蚕桑直接有关的135个字以外,还有与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9],再联系到仰韶时期遗址中出土的茧壳、嫘祖的传说,这些因素足以说明在商周以前中国古代已经开始了桑蚕丝织,也反映出古代纺织发明创造对语言文字的形成、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4 神话传说论证法

神话传说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古老的思想载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神话传说论证法就是依据古代的神话传说,反映古代纺织工艺与技术、纺织品的起源及其发明创造特征。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能产生更好的论证效果。

中国民间与蚕丝业起源有关的多数神话传说的存在,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蚕丝业在中国历史的悠久,如嫘祖、蚕神献丝、马头娘、青衣神等神话传说,都有力地论证了蚕丝业起源于中国。关于最早的丝,在中国民间就流传着不少的美丽传说,蜀地长期流传着蚕女马头娘的传说[5]:《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欧扮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蜀图经》中记载“祖传高辛氏时,蜀有蚕女,父为人所掠,惟所乘马。其母誓日:有得父者,以其女嫁之。马闻言振风而去,越数日,父乘马归。自此马嘶鸣,不肯饮食,父射杀之,曝皮于庭。皮踱然而起,卷女去。旬日,皮栖于桑,女化为蚕,为蚕之始”;同样的故事在《蜀图经》《太古蚕马记》《搜神记》《神女记》《太平广记》等古籍中亦有类似的记载[10]。这些神话传说间接说明了中国的养蚕缫丝大约是从黄帝之后裔帝喾高辛氏时期开始的,已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

2.5 民族风俗学论证法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可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和生产等方面,是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心理素质和文化生活的反映。民族风俗学论证法就是依据民族风俗习惯,反映古代纺织工艺与技术、纺织品的起源及其发明创造特征。该方法宜与其他论证方法共同使用,有利于体现某些纺织发明创造的起源或特征。

风俗习惯是一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依据民族风俗习惯可论证中国古代纺织发明创造,如围绕高山大川而居的土家族,承传着一种工艺技术即“西兰卡普”织锦,汉语意为“打花铺盖”或“土花铺盖”[11]。在土家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民族发展的长河中,土家族织锦作为承载深远的土家人精神生活、民俗内涵和民俗文化的一种物承形式,以其深沉的历史积淀、丰富多元的内涵、斑斓绚丽的色彩语言等文化特征显彰于世,成为土家族文化遗存的“活化石”。土家族姑娘从小便随其母操习挑织技艺,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陪嫁品,像这种传递出土家族特有的民族风俗和生活文化的西兰卡普织锦无疑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代纺织发明创造。

2.6 推断论证法

对于缺乏文献史料记载又尚未发现出土实物的纺织产品或加工器具、技术,推断论证法可以根据已有的史料、技术科学地、合理地进行推敲论断,以确定其起源或发明创造特征。该方法宜与其他论证方法共同使用,以保证古代纺织发明创造论证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推断论证法对于史前纺织发明创造的论证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如原始腰机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的史料,但从河姆渡遗址中出现的工器具与草鞋山、钱山漾出土的织品和编织技术的发展来看,可以推断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已有了原始腰机。1958年浙江吴县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是平纹组织[2],表面细致,平整光洁,推测应为原始腰机所织造;从新石器时代的出土器物来看,可以推测原始腰机的基本构成: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一把硬木制成的木刀、江西省贵溪县鱼塘乡春秋战国崖墓中的工具部件[12],经对照与云南、广东等地少数民族所用腰机上的卷布棍、打纬刀和提综木杆等均相似,可能都是原始腰机的织造工具,佐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即已出现原始腰机。

2.7 专家评分法

专家评分法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学者对某项纺织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进行评分,作为论证其是否为古代纺织发明创造且意义是否重大的参考。该方法能体现纺织技术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其他方法结合具有更好的说服力。

以调查“薯莨整理”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意义为例。首先以匿名方式征询多位专家对“薯莨整理”的重要性进行评分,总分10分,具有重大意义(9~10)、较重大意义(7~8)、一般意义(4~6)、较小意义(1~3)、没有(0),然后整理得出其综合评分,为论断“薯莨整理”是否为中国古代纺织发明创造及其重要性提供一份依据。当然,专家评分法在实践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也要考虑许多具体的问题,例如选择哪些专家,选择几位;影响确定发明创造重要性的因素和怎样合理设计评分分值,以及是否需要采用反馈、再调查方式等。

2.8 中外对比论证法

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丝绸之路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纺织技术的传播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中外对比论证法就是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领域的某项发明创造与世界各地的进行对比论证,体现其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否为首创。对于任何一项纺织技术、器械、产品,只有通过中外对比论证法才能确定其是否为世界范围内的纺织发明创造,从而对古代发明创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证。

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去的。中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远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传到了中国的近邻——朝鲜,后又传至日本;公元7世纪,养蚕法传到阿拉伯和埃及,10世纪传到西班牙,11世纪传到意大利,15世纪传到法国,后又传至英国,16世纪传至美洲[13]。印度史学家威陶斯·德克尔说:“我们的祖先是向中国学习用蚕丝织绸的,不久,我们也学会织绸了。”[14]关于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技术交流,直到今天,在伊朗民间还传诵着“丝绸之路”的种种佳话[15]。历史上,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就像美丽的丝绸一样光彩夺目,丝绸的发明使得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颗闪亮的明星。

3 结 语

源远流长的纺织生产活动是历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探寻中国纺织史,考证中华民族首创的纺织成就和辉煌,这对继承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纺织史料的挖掘,以实例方式探讨了古代纺织发明创造的论证方法。

1)通过实例归纳总结出8种古代纺织发明创造的论证方法:考古论证法、文献论证法、语言学论证法、神话传说论证法、民族风俗学论证法、推断论证法、专家评分法和中外对比论证法。

2)古代纺织发明创造的各种论证方法有其各自的作用与功能,如考古论证法、文献论证法是能够单独且比较准确论证古代纺织发明创造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较好的科学性、真实性;古代纺织发明创造的论证过程是一个慎重而细致的历程,因此在论证的过程中,应考虑采用多重证据法相互印证;中外对比论证法通过对比确定纺织发明创造是否为世界范围内的首创,从而对古代发明创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证。

[1]张一平.丝绸之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2]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4]ROGER Bridgman.1000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M].London: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2002.

[5]顾国达,徐俊良.论我国蚕丝业的多中心起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3(3):42-48.

[6]汪济英,牟永抗.关于吴兴钱山漾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0(4):89.

[7]李英华.古代绫织物的起源及演变[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1):74-77.

[8]李蔚,曹佩华.绫、绢丝织物沿革[J].江苏丝绸,2003(6):41-44.

[9]邓志强.从汉字考释中管窥中国古代纺织文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7):9-11.

[10]榕嘉.我国古代的蛮人与蚕丝起源的传说[J].四川丝绸,2001(4):21-26.

[11]黄柏权,游红波.土家族织锦的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23(2):8-13.

[12]程应林,刘诗中.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J].南方文物,1980(4):42-43

[13]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

[14]朱新予.中国丝绸史:通论[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

[15]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史话[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Discussion on Demonstration Methods of Ancient Textile Inventions

MA Shu-ming1,2, SHEN Hui3, WANG Guo-he1,2

(1. College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Engineering,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Modern Silk, Suzhou 215123, China; 3. Suzhou Silk Museum, Suzhou 215001, China)

This paper referenced archeology, literature, linguistics, myths and legends, national customs, and applied inference, expert scoring and comparison at home and abroad to summarize the eight demonstration methods of ancient textile inventions based on practical examples.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ethod are analyzed. It is helpful in demonstrating the origin and inventions of ancient textile process and technology, equipment, and products from all-round and multi-angle.

Ancient textile; Inventions; Demonstration methods

K876.9

A

1001-7003(2010)09-0056-04

2010-03-20;

2010-05-20

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文物博涵[2007]1231号)

马书明(1986-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通讯作者:王国和,教授,博导,wangguohe@suda.edu.cn。

猜你喜欢
纺织方法
中国纺织
1-6月纺织服装出口保持稳健增长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RX-润轩纺织办公室
学习方法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上台前,你用什么方法消除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