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宇
(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山西 太原 030002)
长期以来,山西省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型灌区的建设中,存在着灌区配套滞后于主体建设、灌区效益不能同步发挥的问题,常常是因为田间渠系和田面工程不能及时完成,导致一些已建成多年的大型灌区迟迟不能全面受益。以运城市为例,运城市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建成了30处大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6.4万hm2。其中尊村、夹马口、大禹渡、禹门口等四大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20万hm2,由于渠系配套跟不上,有效灌溉面积11.5万hm2,仅占设计面积的58.1%。
针对这一问题,为确保工程尽快建成并发挥效益,2007年开始在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基建+农建”的建设新机制。“基建+农建”的建设模式,就是把基本建设与农建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把政府组织与乡村“一事一议”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乡两级的组织功能,调动受益区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在泵站水源、枢纽、干渠建设、支渠防渗及配套建筑物等骨干工程按基本建设程序开工建设的同时,采用农建形式完成支渠土方工程及斗渠、农渠的建设。
几年来,“基建+农建”的建设模式在全省重点工程,如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灌溉工程以及张峰水库后期建设中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夹马口北扩和北赵引黄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兴水战略”重点工程。按照设计,夹马口北扩工程共需开挖支渠96.7 km、斗渠1 200 km。其中支渠开挖土石58.9万m3,斗渠开挖土石324万m3。北赵引黄工程属新建工程,三级五站及120 km干渠、99.29 km支渠建设,再加上田间斗、农渠建设,工程量非常大。如此大的工程量,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单纯依靠基建队伍施工显然不行,为此工程建设之初,工程指挥部特别设立了农建科,通过县、乡政府配合,广泛动员受益区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将责任分解到受益区县、乡、村,采取定时间、定任务、定质量的办法,确保任务完成。具体实施中,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凡涉及农建的大事,村、组都要召开村民大会或居民组大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兼顾各方利益,让农民自主解决农建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村组筹措资金,专业队统一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各村组按照“农建工程基建管理”的模式,采用基建的程序和标准实施农建工程。大型机械的开挖、碾压由专业队承担,费用由村组统一支付。
三是群众自主投工,受益户分摊费用。斗渠建设过程中,凡属横畛地,在居民统一组织下,各承包户各挖各家渠,各伐各家树,统一标准,限期完工。
四是农户损失由集体承担。斗渠开挖过程中,遇到受损以及顺畛地一户损失过大等问题,经村组大会讨论,由受益户按人口或地亩分摊负担。
五是借道土地,协商解决。由于各村耕地相互穿插,往往这个村的渠要借道那个村的地。斗渠建设中,借道土地首先由涉及双方的村干部出面协商,能够达成协议的按协议执行,不能达成协议的,由区政府出面协商解决,原则是占哪个村的地由哪个村负责解决。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平衡了各方的利益关系,化解了各种矛盾,加之乡、村、组干部面对面解决问题,促使支、斗、农渠系配套工程顺利推进。目前,夹马口北扩工程已建成投产,新增灌溉面积2.67万hm2。北赵引黄灌溉工程于2010年6月11日开机上水,新增灌溉面积3.33万hm2。达到了基建工程与农建工程“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同期受益”。
实践证明,“基建+农建”的建设模式可以有效保障灌区工程与配套工程同期完工,群众如期受益。基建与农建有机结合,同步协调进行,既发挥了项目部专业性强的特点,保证了骨干工程质量,又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的事交给群众去办,使农民能够从灌区工程开始建设就把它当做自己的事来参与,真正体现农民在灌区建设与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既能逐步形成民主和谐的灌区管理氛围,又能有效提高灌区管理水平,有力地保证了国家投入正常发挥效益。
新时期农建工作的难点在于:“两工”取消后,农民群众投劳投工大幅减少,难以有效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农村水利建设,特别是一些跨村、跨乡水利工程的组织协调困难,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农村水利建设的有效开展,从而给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基建+农建”的建设模式是较好地解决农民筹资投劳难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群众中蕴藏着很大的力量,只要思想发动到位,政策落实到位,化解难题到位,利为民谋,方法对头,就会“唤起工农千百万,齐心干”,为新时期农建的组织发动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3.2.1 政府有效组织指导是开展“基建+农建”的前提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涉及农村山、水、田、林、路等方方面面最基本的工作,涉及广大农民群众最根本的生产、生活需求。通过各级基层的政府有效协调,处理好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量化、细化任务,分解到村组人头,使县、乡、村(组)和农民四个层面形成合力,为深入开展“基建+农建”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另一方面,山西省农村经济还欠发达,农民群众还不富裕,落实工程实施中乡村自筹资金部分仍狠困难。通过政府的导向作用,出台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建,为工程顺利开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3.2.2 让群众看到实惠是开展“基建+农建”的基础
要精心组织,努力实施,把工程的效益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从工程规划、实施到受益,时刻不忘群众利益,每一个环节都为群众着想,确实让老百姓在工程实施前能够知道效益、工程完成后能够看到效益、工程运行后能够得到利益。
3.2.3 发动群众识大体、顾大局是开展“基建+农建”的关键
从开展“基建+农建”实践来看,凡是群众思想统一,认识一致的,什么事情都好办,也好干;凡是群众思想不统一,认真不足的,工作就难以开展。这就需要作一些深入细致的具体工作,让群众去做群众的工作,特别是让在村里有威望、大局意识强的群众出面,从全局出发,充分挖掘和调动广大群众的大局意识,在群众间形成一种“识大体、顾大局光荣”的良好氛围。让大家认识到党和政府是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对事关每户农民切身利益的事,群众没有理由不支持。
3.2.4 严把质量关是开展“基建+农建”的保障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按照“基建+农建”的建设模式,基建工程采取专业队统一施工,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实行“四制”管理,并层层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质量与进度处于严控之中。土方工程则由农民以村组为单位组织实施。“基建+农建”模式的成与败,关键在于农建。因此,对于农建工程要从工程设计、工程质量上把好关。要组织由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监管人员,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四结合的质量监管体系,对关键环节从施工进度、材料选配、施工流程等方面进行明细登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质量,尽量使工程做到少投工、多受益、高质量、长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