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敏,王艳超,于明忠,贾 林
(1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唐山 063000;2唐山市肛肠医院)
2004年以来,我们在为慢性肾衰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共有 54例死亡。现将其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资料分析:本组均为慢性肾衰患者,男 30例、女 24例,年龄 18~85岁,50岁以上 47例。开始透析至死亡时间 3个月 ~10 a,平均 15.0个月。原发病为慢性肾炎 22例、糖尿病肾病 16例、多囊肾 5例、高血压肾病 5例、狼疮性肾炎 3例(慢性肾盂肾炎 1例、痛风 2例。尿素氮 21.5~58.6mmol/L,血肌酐 352.1~2312.3μmol/L,血浆白蛋白 <35 g/L者19例,血红蛋白 <90 g/L者 10例。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T波改变 20例。彩超示心脏扩大、心包积液 22例,胸腔积液 7.例,大量腹腔积液 5例。均行碳酸盐透析。透析时中央静脉插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均采用动静脉内瘘,透析时间每次 4.5~5.0 h,透析频率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而定,每周 1~3次,血流量 200~230ml/m in,,透析液流量 500 m l/min。
本组死于心衰 24例,其中有 4例透析充分,20例透析不充分,多发生在透析间期延长之后,透析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死于心肌梗死 6例,均为高龄患者(60~76岁),均存在冠心病史。猝死 3例,均为原发性心跳骤停。死于脑出血 10例,均存在顽固性高血压,其中 2例死于第二次出血。死于严重营养不良、恶液质 6例。死于透析不充分 3例,死于终止透析 5例。
讨论:文献报道,心脑血管并发症是慢性肾衰血透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本组死亡原因前三位依次为心力衰竭、脑出血、心肌梗死。①心力衰竭。本组 24例。其原因是由于透析不充分和透析间期不适当延长,透析间期患者体质量增长较多,导致明显水、钠潴留和血压控制不理想,再加上贫血、尿毒症毒素的作用等因素,而形成所谓“尿毒症心肌病”,导致心力衰竭。导致透析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是透析费用较高,患者难以承受。②脑出血。本组 10例,患者均存在顽固性高血压,提示高血压与透析患者脑出血的发生有明显相关。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因素有:透析不充分、难治性高血压、由于经济原因限制了降压药物的选用。另外透析患者发生脑出血还与透析时使用抗凝剂及慢性肾衰时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故有效控制血压是预防透析患者脑出血的关键,同时也应适当调整肝素用量、纠正贫血等。③心肌梗死。本组 6例患者均为老年病例。长期透析患者由于存在脂质代谢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再加上高血压、长期贫血等因素,极易发生缺血性心脏病,高龄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率尤其高。有效控制血压、血糖,积极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预防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④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本组 6例。对长期透析患者,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饮食的指导,尽量减少严重营养不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