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里古镇的景观意象

2010-04-14 01:30孙俊桥
四川建筑 2010年6期
关键词:古镇意象景观

陈 敏,孙俊桥

(1.重庆大学,重庆 400030;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 618000)

解读上里古镇的景观意象

陈 敏1,2,孙俊桥1

(1.重庆大学,重庆 400030;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 618000)

在前人对乡村景观意象研究的基础上,以参与者的体验与价值感知深入分析雅安上里古镇的乡村景观及其意象元素,解读上里古镇景观的实质以及上里古镇的景观结构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和循环运转机制。

上里古镇; 乡村景观; 景观意象

高速的城市化运动使越来越多的农田、溪流、林地等逐步被城市吞噬,乡村逐步沦为城市文明的附庸。乡村景观或多或少地成为一个地域概念,成为“一个没有实质内涵、或者说缺少文化内涵的空洞符号,乡村社会成为表面文化的看客,不再具有自我文化”[1]。而位于四川雅安的上里古镇依然保持着淳朴的乡土气息,散发着独特地域文化生长与更新的魅力。本文拟就乡村景观意象对上里古镇风貌进行解读,从景观意象元素的体验与价值感知探寻上里古镇景观的意象本质,探索乡村景观的可持续性建设之路。

1 乡村景观及其意象

1.1 乡村景观内涵

国内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始于 20世纪 80年代,至今尚无认同的定义。本文采用王云才教授的界定: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2]。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是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景观构成来看,乡村景观是由聚落景规、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的干扰强度较低,景观的自然属性较强,自然环境在景观中占主体。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3]。

1.2 乡村景观意象凯文·林奇(Kevin Lyn

ch)在《城市意象》(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指出,城市对大众来说,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特点,城市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感觉形象,即是所谓的城市“意象”[4]。1999年熊凯将“意象”的概念引入乡村,认为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后,王云才在《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一书中将乡村景观意象定义为“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Mentalmap)”[5]。

笔者个人认为,乡村景观意象的形成首先是参与者对乡村景观的体验与价值感知过程的综合。参与者涵盖内外两个层面,内部参与者指乡村景观创造主体——农民;外部参与者指出于非生产性目的进入乡村景观从事短期游览、探访等活动的外来者。内部参与者族群特征明显,世代聚居,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是乡村景观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聚居活动、行为和信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的意象,但缺少对这种意象的敏感;外部参与者通常以个体、分散群体形式进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乡村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作用有限,但其敏锐的景观体验与价值感知活动对于乡村意象的发掘起主导作用。部分外来者的活动,如隐士隐居、道僧传教、商旅经营、军队驻扎等,对乡村的景观和意象的演替影响深远。

在外力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乡村意象表现为相对静止的运动过程。其运动轨迹与乡村景观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缓慢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当乡村景观因突然遭受外力或重大事件而产生突变,其意象也会随之改变。眼下,过速的城市化进程代替了过去常表现为诸如战争、灾荒等的外力作用,成为吞噬我国乡村景观的洪水猛兽。唇亡齿寒,乡村景观皮之不存,乡村意象毛将焉附?因此,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风貌、风俗文化皆保存完整的上里古镇的意象解读,分析其意象元素,对当前乡村景观规划面临的乡土难题,有着十分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2 上里古镇的乡村景观

上里古称“罗绳”,取昔日古道驿站、关隘之意。位于邛崃山余脉末端高山峡谷中的平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四面有山,三面环水,“财源”汇聚,田园开阔,与“十八罗汉拜观音”的自然地貌构成空间聚落整体形态。红军长征过境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遗迹。

2.1 自然景观生态而宜人

古镇东、北、西三面为丘陵山地,连接天台山余脉,东、南、西三面分别由河流小溪围绕,峡幽谷深,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质量较佳。中南部山丘围合的河谷平坝为耕作农田,自古为农业生产的理想区域,十八座起伏相望的山体(“十八罗汉”)散落其间,形成层次丰富、节奏明快的开敞空间。

2.2 人工景观崇形而尚美

古镇建筑以保留完好的明清民居为主,核心街道呈“井”字布局,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青瓦民居向外沿溪形成外向型的吊脚楼景观,向内围合成内向型街心宽敞戏坝,与两侧狭长封闭的街道对比强烈,视线空间亦张亦弛,极具张力。大量完整的明清民居、牌坊、桥、塔、泉、石刻等建筑景观散布其间,数座石桥联系古镇的内外交通,高低错落,形制各异。

2.3 生活景观古朴而鲜活

古镇居民日常劳作、生活的场景,以及悠闲吃草的水牛,鸡犬相闻的农家院落,古镇人民的淳朴、地方口音、汲水洗衣……这些平凡的生活景象同独特的杀年猪、看大戏等风俗习惯共同构成了古镇的生活景观,是古镇景观特征中最鲜活的特征。

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生活景观互为穿插,互为依靠,形成山、水、田、屋、场镇共为一体、和谐共生的上里古镇总体景观特征。

3 上里古镇的景观意象元素

乡村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可归纳为 6个元素:自然环境、农田、人工建筑、道路、乡民和动物[6]。其中,自然环境、农田和人工建筑是根据人工对景观的干预程度划分,道路功能特殊,乡民和动物是乡村景观中的鲜活元素,故分别列项。作者将上里古镇的意象元素依次提取,以进一步分析上里古镇的景观意象。

3.1 自然环境

溪流、青山、清新空气、大树、夜雨、云雾、山泉、野花、竹林、树林、湿地、芦苇……这些最受外部参与者青睐的自然意象元素呈现出清新、灵性、亲切、朴素的感知特点,这与人们对风景名胜类大型山水景观波澜壮阔、雄奇伟岸的价值体验反差较大,体现出人们对常见的乡村景观即“寻常诗意的景观”[7]价值的认同。

3.2 农田

田野、稻田、菜花、田埂、梯田、荷叶、果园、菜田、犁地、插秧、锄禾、篝火……以菜花为代表的农作物形象同具像的耕作场景同时出现,显示出乡村景观中传统农业生产的巨大魅力。外部参与者获得的感知体验大都是农家生活的向往,这是审美距离所致。田园风光和田家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观赏的世界,以傍观者的姿态,用潜意识的距离或超功利性的眼光来打量农家生活时,感受到的是城市生活所缺乏的单纯和自然,他们只愿意为这种单纯和自然买单(旅游消费),并不想投身其间,忍受劳作的单调和艰苦,而这正是由广大农民——景观的实际创造者默默地承受的。乡村景观规划中应重视这一价值差异,审慎还原真实的农田意象。

3.3 人工建筑

二仙桥、双节孝石牌坊、九世同居石牌坊、文峰塔、韩家大院、古戏台、古码头、吊脚楼、炊烟、鸡舍、竹篱……一系列古镇独特的建筑元素和农家建筑小品同样需从两个角度体验景观,感知价值。对于古建筑的历史沉积,二者是一致的,为保持古建筑风貌,部分“空心化”措施是必要的;对于构成古镇建筑主体的民居建筑,观赏体验和使用体验的差异不容忽视。内部参与者习惯于改善内部空间和外部装修,外部参与者期待茅草屋、土坯房、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农家生活体验,对建筑的色彩,形状和材质有明确的要求。

3.4 道路

属于古镇道路的词汇有林荫路、田埂路、石阶、石桥、石板路、汀步、柏油路……道路是乡村意象传播的通道。外部参与者通过道路进入乡村,各种环境元素沿着道路组织景观。上里道路可大致分为三类:省道,对外联系道路,主要通行机动车辆,为柏油路面;步行道,场镇内部交通游览道路,对机动车辆限时限区域通行,为红砂石板路面,装饰性强;生产性道路,古镇居民日常劳作、生活用,主要为田埂路、机耕道,土路面。三种形态中,通常后两类较符合大多数外部参与者对乡村意象中乡村道路的形态,前一类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排斥,但上里自然环境优美,省道沿峡谷而行,串连着多个场镇、田原、山地、丘陵、湖泊(中里镇十里平湖)、农舍、寺庙、名泉等景观,交通和景观浑然一体,成为外部参与者对古镇的第一意象元素。

3.5 乡民

古镇中的人以及人的活动,即乡民及其活动:剪纸、杀年猪、赶场、婚嫁、丧葬……乡民是形成乡村的主导力量,是乡村景观的创造者,同时乡民自身及其日常活动逐渐成为景观中的一部分。对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模式下的半封闭乡村来说,外部参与者的进入,将城市的思维模式、生活休闲方式引入,导致乡民改变日常行为方式、生产经营方式甚至景观风貌以迎合其口味,对乡村的景观特质的保持产生负面影响,通常外来者的数量与影响的程度成正比,当这种影响超过了乡村的耐受极限,影响就转变为破坏。上里自古为临邛古道驿站和唐蕃古道边茶关隘,地处偏远,承受这种影响较小。因此,古镇风貌保持相对完整,民风依旧淳朴,尤其值得珍惜。

3.6 动物

猪、牛、羊、鸡、鸭、鹅、狗、马……农村动物自由活泼的形象无疑受到外来者的追捧。“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意象早已成为“小国寡民”中的经典意象。但农村也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分工劳作,很多家庭不再饲养家禽家畜,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乡村景观的完整性,需引起乡村建设者与规划者的重视。

4 上里古镇景观的“象”中之“意”——天人合一

通过对元素的提炼,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上里古镇的整体景观意象,但古镇的意象是各种景观元素综合而成的客观形象通过参与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其情感活动融合成的带有意蕴与情调的艺术形象。简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解读上里古镇的景观意象,其实质在于探寻隐藏的“象”中之“意”。

按照色彩属性对古镇人和动物以外的意象元素重新排列,可以提取出红(烟、火等)、绿(植物)、蓝(池塘、溪流)、棕(土地、道路)、白(犁、锄等金属)五种主要颜色,建筑按其主要材料来源——木材和砖瓦分别归入植物和土壤的色彩以及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属性。这正对应了五行学说的自然观。如果把动物重新纳入自然范围内,古镇景观的“象”中之“意”即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

为何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很难先觉地意识到古镇的美?为何游览者、参观者感受到的古镇是一幅幅鲜活的场景画面而非独立的景观元素?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容易忽略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因为人们的刀耕火种同树木、溪流、建筑共同滋生于这片土地之上,浑然一体,密不可分。这正是上里古镇景观的“象”中之“意”——天人合一。

“天”即“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自然观。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及人类社会是小天地,二者本质上相通,故应人顺乎自然,与自然和谐,即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我国农耕文明衍生的朴素的和谐发展思想。上里古镇的自然景观、农田景观、建筑景观及文化景观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所呈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面,即为上里古镇的整体景观意象。

5 上里古镇意象的生生不息——五行运转

五行学说强调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整体结构的运行和变化。上里古镇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景观意象,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是运动中的和谐[8]。这一过程中,五种基本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变化,体现为生与克、乘与侮、制化与胜复。

5.1 五行制化与古镇景观结构稳定

制即制约,化即生化。制化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调节作用,又称为“五行制化”。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既互相滋生、促进助长又互相制约、克制和抑制。相生使得古镇各环境元素共同繁荣,保持生机;相克制约因各元素过度滋长而相乘或相侮导致景观意向的破坏。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推动着上里古镇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保持内部结构的相对稳定,是古镇景观和谐发展的内部动力。

5.2 五行乘侮与古镇景观意象破坏

相乘与相侮是五行关系在某种因素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现象。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二者都会导致五行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除四旧”、“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兴起于上世纪 80年代中期大量存在于古镇外围砖混结构的白瓷砖、平屋顶、铝合金窗、卷帘门的建筑样式,对古镇景观的整体意象的破坏即是这种反常现象的表现形式。

5.3 五行胜复与古镇景观动态平衡

五行系统结构能够长期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在正常情况下的“制化”调节的同时,还需要反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胜复即五行系统结构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时,通过相克关系产生大的循环调节。使系统结构再次恢复平衡。胜指胜气,是因某行之气太过所引起的对“己所胜”之行的过度克制。而胜气的一旦出现,则势必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将其压抑下去,即所谓复气,即“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因五行乘侮导致古镇平衡结构被打破,但古镇内部保存有大量传统的公建、标志性高耸建筑和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路网格局和临河而建的滨水特色依旧没有改变,以及由旅游业发展带动新建为数众多的外观结构及风格特点与古镇建筑风貌类似,但内部结构及实用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木结构 2至 3层仿古建筑,巩固、修复了古镇风貌表征,使得古镇仍然具有亲切、宜人、与自然融合的魅力。

6 结束语

上里古镇生生不息的天人合一景观意象,是古镇内部五行体系通过其内部的制化、胜复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循环运作的结果。在山呼海啸的城市化浪潮中,仅依靠内部机制的调节作用,上里古镇能否坚守住乡土的阵地,继续书写天人合一的景观意象,仍令人担忧。乡村景观的规划和建设,如何利用乡村中的景观意象元素,保持乡村意象的可持续化发展运行,使其由农耕时代朴素原始的天人合一意象顺利过渡到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这是每一位景观规划者和建设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1] 李东.景观设计的留白——避免乡村景观的城市化[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9):56-57

[2] 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 (19):55-58

[3] 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18):76-79

[4] Kevin Lynch.Image of the City[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6] 倪静雪.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7] 俞孔坚.寻常诗意的景观[J].中国园林,2004(20):25-28

[8] 刘筱红.神秘的五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TU986

A

2010-02-03

陈敏(1981~),男,讲师,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孙俊桥(1971~),男,副教授,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猜你喜欢
古镇意象景观
抚远意象等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