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王 萌
(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4061;2.青岛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71)
众所周知,商业设施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过商业设施的人流量的多少。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布置商业设施,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这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常识”本身,其实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在现实生活中,商业的营业效果是被许多诸如人流步行速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中央商务区地下商场的营业效果,也是取决于地下空间行人路径选择与商业布局。
不同时间段内人流的走向和流量对于商业设施的布局是起到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之一。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说明,地下空间的行人分布是非常稳定的,而道路布局本身是商业的主要产生源并赋予空间内在的价值。所以研究人流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方式,对中心区地下商业布局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整体上来说,就如人们的常识所意识到的,商业设施周边的行人流量越高,商业的经济效益就越好,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许多相关研究的支持。但是,行人流量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则并非是如人们想象的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在这方面,国外一些规划对这方面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购物环境的过于拥挤会降低顾客对购物环境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当行人流量变得非常大,双向的人流倾向于分离,顾客很难跨越交通去对面的商店。在密集的交通中,行人的关注领域更加有限,他们小心翼翼的避免碰撞,更当心脚下或周边的人,而不是周围的环境。
经过对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中心核心区 4座办公楼的调查,专家们发现:半数左右的人员出行是到一家商店或商场里。大致同样的数目的人员出行是到餐馆里就餐。超过 10分钟的最终停留中,58%是在餐馆中的停留,由于饭后可能有额外的购物停留,因此购物率还要高。假如在主要的停留后有同样机会再次停留的话,记录中每人 1.56个停留地实际上应预测为 2.0。换句话说,如果不考虑购物者或在市中心进行其他活动但也到商场购物的人,就这部分常驻的工作人口而言,商业潜力也是巨大的。响螺湾商务区内共有 46栋综合性办公楼。主要功能以办公、居住、商业和其他一些服务设施为主。在工作日,这些办公楼中的工作人员将成为整个区域的主要顾客群。他们的活动范围将对整个区域的商业分布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这些工作人员出行时到达第一个商店停留购物的平均距离是 266m,而第一次和第二次停留之间的平均距离是149m,到主要的目的地的平均步行时间是 5m in 43 s。如果把返程也看作是出行,10分钟观测时间内的主要停留保守地估计为一次,那么离开办公室后 40%的时间是用来步行的。平均起来很难看出距离会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在路上停留而推迟抵达主要目的地的平均时间为 2m in 50 s,步行时间几乎和停留的时间一样长。调查覆盖的总距离,包括可能的返回路程,平均为605m。因此可以看出,人们步行的路程相当悠闲,中途会停留几次,而覆盖的范围只占地下系统的一小部分。
走廊上的行人数量和商店访问率之间总体而言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经过研究,初步结果表明购物率变化的 25%应该归因于走廊上的行人数量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人数量越多,商店的访问率就会越大。在很多情况下,人流较低的走廊比起人流较高的走廊,其商店的访问率却还要更高。人流较多的走廊可能是人们到达特定目的地的必经之路,和购物无关。在充斥着办公、零售和公共活动的中心区,实际上某些比例的出行并不包含购物。但非常清楚的是,走廊中部分行人的出行目的不包括购物,高的交通数量很可能不成比例的减少商店访问率,大量人流和拥挤导致了商店访问率的下降,在地下系统中,更高的行人数量往往与连接公共交通有关。
购物中心的公共环境设计是地下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整个地下空间网络系统来说,公共环境应该起到休闲、景观、识别指引、强化记忆和提高地下空间环境质量等多重作用。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对人们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和实现。而行人对购物中心的公共环境的要求则基本上由“商店外观”、“绿化”和“咖啡馆”三种要素组成。
(1)“商店外观”,顾名思义,就是指临近公共空间的商业店铺的外观设计。虽然每个店铺的外观都会根据特定的功能和店主的审美情趣而有自己的设计特点,但在整个环境的塑造中,却应当给予基本的尺度和色彩等方面的限定,以形成整个地下空间的特色,进而成为人们识别整个区域的“感性地标”。这些“感性地标”和常规意义上的“理性地标”(地图和标识系统)相结合,将对地下空间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的影响。
(2)“绿化”,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绿色植被种植,而是对地面生态环境的引入。在地下空间中,缺少人们习惯的地上外部空间所带来的感受和刺激是人们普遍感觉地下空间不如地上空间舒适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在地下空间中重现这种外部空间的刺激,就能够使人在心理和生理上达到最佳状态,感到舒适。对于这种刺激的再现,可以采取与下沉广场结合,注入自然光,模仿地面光线、空气质量,引入自然景色等多种方式。
(3)“咖啡馆”,是指地下空间网络系统的休闲餐饮设施的设置。咖啡馆、餐厅、茶馆和冰品店是塑造整个地下空间活力的重要环节。为了同时兼顾地面和地下两层步行系统的繁荣,最大限度的引入地面的环境因素,同时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建议这些设施的布置结合下沉广场和地面与地下的交通枢纽布局。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露天布置,而在天气状况不好时,又可以布置在室内或者地下,为人们提供最舒适的休闲公共环境。
除此之外,购物环境中的商店标志、植物和视觉相关特性等方面也对行人选择商店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设计中,对这些方面的考虑都应综合进行。
[1]John.Zacharias.蒙特利尔地下城的行人动态、布局和经济影响[J].许玫,译.国际城市规划,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