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强,万进祥,祁明德
(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湖北武汉 430070)
(一)临床症状2009年3月初,发现该小水牛粪便带血,粪团中有虫体,虫体粗大,淡黄色,角皮薄软。虫体长度为12~26 cm。共发现三次,前两次均有1条虫体,第三次5条虫体。小水牛腹部膨胀,后肢无力,站立不稳,走路摇摆,被毛粗乱。通过连续洗涤法检查粪便,发现虫卵,虫卵近于球形,大小为70~80×60~66 μm,壳厚,外层呈蜂窝状。
(二)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别是发病日龄和在粪便中检出的虫体和虫卵时,可诊断为本病。
(三)治疗丙硫咪唑,以每千克体重10~15 mg用量一次内服。或伊维菌素肌肉注射,按每千克体重0.2 mg计,但必须严格控制剂量,防止因剂量过大而中毒。
(四)小结和体会
1. 流行病学及危害。 犊新蛔虫病的病原体为弓首科的牛新蛔虫(也称牛弓首蛔虫),寄生于初生犊牛(黄牛和水牛)的小肠中,引起肠炎、下泻、腹部膨大和腹痛等症状。分布很广,遍及世界各地,多见于我国南方各省的犊牛。初生小牛大量感染时可以引起死亡,对发展养牛业危害甚大。本病主要发生于5个月以内的犊牛。胎儿可以通过子宫感染,另外,哺乳母牛的奶汁中含有幼虫,犊牛可以因吃母乳而获得感染。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2周至4个月龄的犊牛小肠中寄生有成虫;在成年牛,只在内部器官组织中寄生有移行阶段的幼虫,尚未见有成虫寄生的情况。
2. 预防。对患病的牛,应于15~30日龄时驱虫,因此时成虫数量达到高峰。早期治疗不仅对保护小牛健康有益,并可减少虫卵对环境的污染。注意牛舍清洁,垫草和粪便要勤清扫,并发酵处理。将母牛和小牛隔离饲养,减少母牛感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