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珍
(开封大学管理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分析①
闫红珍
(开封大学管理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由于国家之间空间距离的存在,运输成本不可避免,并成为跨国企业选址不容忽视的因素;同时,收益递增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假设前提,在跨国企业中也是广泛存在,并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外部性更是许多跨国企业极力寻求的收益加速器。三项因素综合作用,促使跨国企业在考虑选址问题时往往倾向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或者说接近最终产品市场和中间品市场的地区。
新经济地理学;跨国企业选址;收益递增;外部性
有关跨国企业的选址问题,论者见仁见智。本文从运输成本、收益递增以及外部性三项因素研究跨国企业的选址问题,原因有三:首先,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讨论跨国企业选址问题,而这三个因素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中都有涉及,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其次,不论是运输成本、收益递增还是外部性都是针对企业自身而言,而且都会从不同侧面影响工人的工资率,直接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再次,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三项因素彼此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微妙关系,即运输成本本身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外部性同样可以引起收益递增。因此,将这三项因素并列讨论,对于跨国企业如何选址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一件产品,只有经历了投入生产、包装出厂、经过经销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才算是一个完整的销售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论是生产要素还是产品都需要从产地运输到消费地,因此,运输成本便成为成本组合中一项重要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跨国企业的选址问题。
在新经济地理学诞生之前,运输成本就作为影响跨国企业选址问题的重要因素被广泛研究。运输成本在新经济地理学中是以冰山成本的形式出现,冰山运输成本 (iceberg transport costs)是由萨缪尔森于 1952年首次提出,①Samuelson,P.The transfer problem and transport costs:the terms of trade when impediments are absent.Economic Journal,1952.简单理解即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被损耗的那部分。继克鲁格曼 (1991)将冰山成本的假设引入新经济地理问题之后,冰山运输成本被运用到许多新经济地理模型当中。他认为,由于存在运输成本,就会促使企业选择市场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从而节约运输成本。同时,劳动者也会为了节约上下班时间以及购买商品所需的运输成本而选择在接近市场的地方定居,在如此循环往复的积累作用下,企业和个人都会围绕在大规模市场的周围。运输成本影响跨国企业选址的四种效应:
一是本地市场效应。当一个地区制造的产品占国家制造业产品总量的比例越大,该地区的市场份额在总体市场中越多时,该地区厂商销往本地区市场的产品损失到运输成本中的部分也就越少,因为消费组合中,本地区产品的运输成本比外地产品更低。因此该地区提供名义工资率也就越高,②这是因为厂商提供工资水平的能力是由其销售额决定的。事实上,这可以分为为两种情况:一是劳动力流动具有完全弹性,名义工资不提高,但享受更多的产品种类;二是劳动力流动非完全弹性,这种情况会提升名义工资率。见 Fujita,Krugman and Venables,1999,P57。从而形成“本地市场效应”。③林理升、王晔倩:《运输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区域分布》,《经济研究》2006年第 3期。二是需求关联效应。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使企业倾向于选择在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这样就会使该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随着劳动力的涌入又会进一步促使市场需求扩大。因为,较大容量的市场需求使得企业的产品可以在本地销售,从而节约产品的运输成本,而有利可图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形成“需求关联效应”。三是成本关联效应。在需求关联效应的基础上,大量企业的加入可以提供种类繁多的商品,使消费者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运输成本,就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市场名义工资率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下降,与此同时企业的利润增加,这又进一步吸引企业进入,形成“成本关联效应”。四是价格指数效应。若某个地区所生产的制造业产品在国家产品总量中所占比例越高,那么该地区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品以及最终产品中,不需要运输成本的种类就越多,相应的,这就会降低产品价格指数,提高实际工资率,从而形成“价格指数效应”。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在迪克西特 -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借助新贸易、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作为收益递增理论革命的第四次浪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收益递增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影响跨国企业选址。
1.规模经济的经济性。
规模经济的经济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各个企业之间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相互结合,可使许多外部市场交易内部化,企业很容易完成购买和销售活动,从而节约了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等交易成本,这都得益于规模经济。第二,如果大量同行业企业集中在一起,有时甚至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这无形中等于为每个企业做了免费广告;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由于企业相对集中,使得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又因为存在竞争,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也会放心;而由此吸引来的大量客户,又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减少了支出,创造了利润。第三,大量的企业规模经营,由于技术外部性,一些前沿的信息和思路可以共享,节省了单个企业的研发人力和物力,从而每个企业的效率得以提高。同时,通过彼此交流,创新性的科技和知识迅速出现,循环积累过程再一次发挥作用。第四,共同享用周围的公共设施、公共市场、公共资源和政府的激励政策,企业迅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可以得到保障。
2.规模经济的网络组织性。
规模经济是形成网络型经济组织的重要原因。网络型经济组织又有经济型网络组织和社会型网络组织之分。网络组织是一种在其“成员”间建立有强弱不等的各种各样的联系纽带的组织集合,对于企业而言就意味着企业之间有形或无形的合作互助。
第一,从经济网络的角度看,企业合作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基于分工与交易的合作;另一种是基于技术和资源共享的合作。对于第一种类型的合作,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他们彼此有各自的分工,依靠相互协作来共同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可避免。在这种具有分工关系的企业之间合作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信息的对称性,防范不必要的风险和贸易成本,使市场更加透明化,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第二种类型的合作,由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变得模糊,所以彼此的交易也会减少,之所以形成合作是因为特殊产业的需要或者是企业能力受到限制。在网络型产业中,竞争和效率不再是正比例关系,因此,只有协作型竞争才能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从而使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并使其中的每一个成员获益。
第二,从社会网络的角度看,社会关系遍布于企业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不仅有利于团队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速度,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同时,社会网络还是经济网络的基础之一,社会网络促使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使企业边界更加模糊,可以共同抵御风险,相互拆借资金,合作研发,共同盈利。
分析表明,由于规模经济带给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网络型经济组织的优势,使得企业在跨国选址时更倾向于与同行业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邻近的地点,以此来享受规模经济的效应,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任何一个跨国企业在面临选址问题上,都会期望拥有高起点,投资所在地的外部环境能够进一步滋养子公司良好发展,而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就是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范围经济在提高行业竞争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众所周知,一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行业的增长速度、产品生产率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而外部范围经济就恰好在这些方面能给整个行业带来优势。具体来说,范围经济可以创造四方面的效应:
1.群体协同效应。通过共享资源和要素等产生群体协同效应,从而获得诸多经济方面的竞争优势,如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以及市场营销优势等。
2.集聚效应。如果大量企业集中生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单个企业会多样化经营,扩大生产线,从而增加企业的收益,这个过程逐渐发展,最终会在同一个地区范围内,形成多个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生产多种相关产品或生产多种相同产品而给单个企业带来的益处,由此产生聚集效应。
3.创新效应。创新效应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于企业内部,因为扩张生产可以降低平均成本而取得收益,这就会刺激企业对研发和创新更加重视,同时通过长期摸索和经验积累,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和前期的研发投入,这又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创新的效用,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从企业外部也就是整个行业来看,由于技术和知识外部性的存在,范围经济促使新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加速区域内相关知识和技术存量的扩散传递与积累。最终行业和区域内的良性竞争形成,更促使人才、信息及其他资源快速循环流动,使资源的结构向合理的方向调整。形成一种动态有序的技术创新过程。
4.生产的专业化效应。虽然范围经济是在企业扩大产品生产种类的同时而使得平均成本降低,但产品的种类也不是差别巨大,而是彼此相关性很大的产品,有的甚至是同类产品的差别产品,这样就促使企业在该类产品的生产上逐步专业化,而整个行业也会趋于细致的分工,由此引起水平的和垂直的分离或生产的外部化,从而能够应对更多不同的需求层次,对市场的适应性也更加灵活。
由此,在影响跨国企业选址方面,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行业以及上下游行业在内的大量企业在某一个地区集中,相互扶持,共同承担与分享才是两种经济模式发生的必要前提。因此,企业若想获得两种经济模式的效应,就应该将视野聚焦在本行业以及相关行业较为密集的地区,以此来享有收益递增为企业创造的价值。
外部性的定义源于马歇尔 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①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在马歇尔的论著中,对于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地方的原因,也就是对外部经济的具体阐述有三点:(1)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尤其能提供不可贸易的特殊投入品;(2)为有专业技术的工人提供了一个公共场所,有利于劳动力共享;(3)独特的非正式信息扩散方式有助于知识外溢。理论界通常将 (1)和 (2)划分为货币外部性,将 (3)归类为技术外部性 (知识溢出)。克鲁格曼在他的许多文献著作以及模型当中都强调了外部经济的重要性。但克鲁格曼更多的注重货币外部性的作用,他认为,正是与供给、需求相关的外部货币性经济,导致了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和中心——外围模式的形成。
货币外部性是指生产者彼此之间通过市场所产生的外部性,即由市场机制带来的外部性。具体而言,货币外部性对跨国企业的效用有以下几点:②黄坡、陈柳钦:《外部性、产业集群与城市化》,《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 7期。
1.获得专业化的投入品和服务。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镶嵌到完整的价值链体系当中去。任何企业的建立、成长和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上下游企业的支持与合作。企业从产品的生产开始,一直到产品最终销售出去为止,这一整套价值体系,涉及到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下游的销售渠道、客户以及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的运货商、广告商甚至是仓储企业等各个环节。不论是哪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给企业造成额外的损失,只有这些环节紧密相连,协调配合,才能使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而外部性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使企业获得专业化的投入品和服务。由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已进驻该地区多年,由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企业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运营体系,上下游企业因为有利可图,也相继投资设厂,如此循环积累,一个完整的供应商网络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投入品以及配套的服务等都被囊括在这个网络里。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集中精力去做自己的专长,而把其他业务外包给更专业的企业。专业化的投入品和服务使得企业效率提高,企业也能够以低廉的成本获得高额的回报。
2.共享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自主能动性,正是劳动力的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特殊的要素范畴。由于劳动力的自主能动性,劳动要素总是趋向于向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比较多,以及要素报酬比较高的地方流动,同样,企业也总是趋于在劳动力丰富、专业化劳动力集中的地方进行生产。此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品生命周期,当某家企业处于生产旺季时,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优势,其他企业可能正处于生产淡季,企业就不会担心由于劳动力需求过度而无法满足生产,进而导致收益减少。相反,当某家企业处于生产淡季时,被裁员的工人也不会担心失业,因为他们可以很快找到新的工作,这也大大降低了工人们的失业风险。这样一来,劳动力市场共享既保障了低失业率又避免了劳动力短缺。劳动市场共享使企业节约了劳动力要素成本,节约了搜寻成本、培训时间和搜寻时间,提高了企业效率,增加了收益。相应的,工人的名义工资率也会得到提高,进而又吸引新的劳动力不断进入,同时劳动力之间也会逐渐实现专业化分工,又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利润。这样,一个使企业和劳动力双方获益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3.共享低成本的公共设施。企业的创办建立、成长和发展不仅需要土地、工厂、设备、劳动力等必须的生产要素,还需要一些公共设施的支持。面对这些各种各样的公共产品,其高额的成本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不论它规模大小,不论收益如何,都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甚至会使中小型企业望而却步,即使有再好的创业理念,再精干的优秀团队,也会“胎死腹中”。但是,如果这高额的成本分摊给许多企业,每个企业所支付的成本就会小得多,而小支付也能获得同样的收益。
技术外部性是指纯粹由技术或其他方面的关系,而不是由市场机制所能产生的外部性,即通常所说的溢出效应。技术外部性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技术知识外溢。企业想要有长远的发展,其产品必须不断地创新,因此,一个精明强干的研发队伍就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企业的核心部门。而知识和技术作为或有形或无形的特殊资产,其溢出的方式也相对特殊,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前后向联系。企业的生产离不开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有时为了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通常会为供应商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援助、信息咨询服务和管理上的培训服务的等等;二是知识和技术的非正式扩散。通常发生在有专业化知识的个人之间。同行业的技术人才虽然会因为各归其主而成为竞争对手,但也会因为惺惺相惜而成为良师益友,具有高使用价值的技术资料就会在企业、工程师之间来回流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有利于技术和知识的提炼和升华;三是人力资本流动。正是因为劳动力资源的共享以及劳动力要素的自主能动性,哪里工资高,劳动力就会流向哪里。新员工会把他的“老经验,老技术”注入新的工作单位。因此,随着员工的流动,技术和信息也就在不经意间“飞走”了。
2.干中学。根据阿罗建立的“边干边学”模型,①Arrow K,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Learning by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Vol.29,No.3,155-173.他认为,边干边学是经验的产品,经验具有递增的生产力,随着经验的积累,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总量递减。所以,在扩大资本投入的同时,知识水平也随之变化,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就有可能出现递增收益。具体来说,也分为两种途径:一是模仿。将已有企业的高尖端产品作为模仿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产品生产所需的技术和材料,之后快速生产出新产品,在节省了许多研发时间和精力的同时还获得了收益;二是“逆向工程”。同模仿有相似之处,即对市场上已经流行的产品进行研究开发,在掌握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入属于自己的元素,推陈出新。由此,技术和知识也可以通过企业的自主行为而外溢,进而影响企业的成本和收益。
通过分析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 (知识溢出)的作用影响不难发现,跨国企业要实现外部性,享有外部性带来的收益,就必须与其他企业尤其是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系,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因此,在跨国企业面临选址问题时,应该选择靠近上下游企业的地区。
由于国家之间空间距离的存在,运输成本不可避免,并成为跨国企业选址不容忽视的因素;同时,收益递增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假设前提,在跨国企业中也是广泛存在,并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外部性更是许多跨国企业极力寻求的收益加速器。三项因素综合作用,促使跨国企业在考虑选址问题时往往倾向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或者说接近最终产品市场和中间品市场的地区,即“中心”地区。在这些区域内同行业或上下游企业更加密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促进收益递增,加速外部性的形成,进而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
F752.02
A
1003—4145[2010]08—0098—04
2010-04-07
闫红珍 (1964-),女,开封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栾晓平 E-mail:luanxiaop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