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

2010-04-13 05:46杨旭夫朱必凤
兽医导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抗菌素嗜血血清型

杨旭夫,彭 凌,朱必凤

(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一、概述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瑟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关节炎和脑炎。此病于1910年由Gl sser首次报道,历经多年后于1943年才命名为猪嗜血杆菌。最初认为本菌的感染与幼猪的关节炎有关,到1962年才通过动物试验证明本病原菌可以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心包炎及脑炎。而1960年,曾认为它与猪的流感有关,故命名为猪流感嗜血杆菌。1969年和1976年国际上有两个研究小组,分别证明本菌在培养生长过程中不需要X因子,仅依赖V因子,因此把它更名为副猪嗜血杆菌,也就是现在一直沿用的名称。实际上,猪嗜血杆菌是一个很稀有的种。目前,国际上把分离到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鉴定为15个血清型,研究还发现各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和流行的病原菌血清型不相同,而且每年有大约20%~40%的新分离株不能用现有的血清分型鉴定,说明不断有新的血清型变异株出现。研究发现,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的交叉免疫保护性不强,或者无交叉保护作用,因此在免疫防治上,要使用病原菌血清型针对性强的疫苗才能奏效。

本病的临床症状出现的往往很突然,先在一头猪或几头猪发病,几天后,才大批出现症状。病程分为过急性型或急性型,常常是体重最重的仔猪受感染。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变发生的部位。发病初期体温增高至40.5℃~42℃,沉郁,食欲不振,最终食欲废绝。外周循环障碍,皮肤发绀。有时见到眼睑和耳部皮下水肿,结膜潮红。呼吸也可能正常,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有的病猪表现出痛苦的叫声,由于跛行而行走缓慢或呈犬坐式。一个或几个关节肿大,腕关节和跗关节多发。有很多病例表现出脑膜脑炎症状,肌肉振颤,行动迟缓,后肢共济失调。有的病猪向一侧倾斜,勉强能站立。国外有报道认为,1~2周龄仔猪感染,易出现败血症。

剖检病变主要是纤维素性或浆液纤维素性脑膜炎,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和关节炎,特别是在慢性病例往往心包积有大量的黄色或淡黄色、有时混有血色的浆液,心脏外膜有大量纤维素附着,即所谓“绒毛心”。有时心包与心外膜粘连成一体,甚至不能够剥离。关节肿大,关节积液呈淡黄色,通常情况下不混浊,只有混感或感染其它细菌时表现混浊。这些病变在一头猪并不同时出现,多见不同病变的组合,偶尔出现单一症状。国外报道SPF猪群发病以神经症状为主,发病率高达62.2%。

过去认为,虽然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是很高,多为散发,往往有不同比例的死亡。通常是2周至4月龄猪发生,主要发生在5~8周龄断奶猪,发病率高达50%。而SPF猪群老龄猪感染也会有高的死亡率。

副猪嗜血杆菌存在于猪的鼻腔,在正常的健康猪肺极少或不存在。有报道在45.5%的地方性肺炎病变中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表明它是机会性病原菌。

由于本病的病原菌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比较多,各国各地区存在的血清型也不尽相同,毒力菌株也不相同,各自研制推广应用的疫苗针对的病原菌血清型也不相同。如在我国使用的两种进口副猪嗜血杆菌疫苗所含的抗原血清型完全不同,猪场在使用疫苗免疫预防时一定要注意血清型的针对性。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也不一致,报道在北美地区,腹腔接种6 kg SPF猪,每头猪5 亿个菌,1、5、10、12、13、14 型在接种后4 d内死亡和发病;2、4和15型引起多发性浆膜炎,8型株轻度发病;3、6、7、9、11型不发病无症状。另有报道,1和5型致病力强,能引起典型的革拉瑟氏病病变;2、3、4、6、7型无致病力。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现状

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革拉瑟氏病,近年来已经成为危害养猪业生产其经济意义比较大的一种猪传染病。广泛存在和发生于全世界所有养猪国家,特别是对现代工厂化高度卫生标准的猪群,往往呈暴发的形式出现,突然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普通猪群。在国际上,在建立SPF猪群时要考虑本病的清除。事实上,没有做到清除仍然构成危害。国外学者把这个病当成现代高度健康猪群新出现的经济意义和科学意义最大的一种猪的新传染病。实际上,它不应该算作新的猪病,只不过是流行病学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已。由过去的散发变成了现在的群发,由过去的仔猪多发变为中猪也发生,甚至各种年龄的猪都有发生。这种流行病学的变化与近年来新出现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和Ⅱ型圆环病毒的感染有关,就是说免疫抑制性疾病出现,致使猪群的整体抵抗力下降,将这种过去不构成危害的疾病变成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本病除了与上述两种疾病存在因果关系与混感外,还与其它细菌性疾病如胸膜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等的混合感染,可致使猪只的死亡率更高,损失更大。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难以分离培养与保存,这是国际上公认的事实。无论是免疫预防研究,还是寻找敏感有效的治疗或预防药物,都需要做病原菌的分离或分型鉴定。因此,由于副猪嗜血杆菌难以分离,给本病的防治研究造成严重影响。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仅能作为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工具。

在我国,2001年5月开始在华东地区大面积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个别猪场由于本病的发生不能及时控制,出现严重亏损,甚至倒闭。在这次流行过程中,新发病猪群的发病率几乎达到100%,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100%,保育猪死亡率高达80%以上,育肥猪死亡率不高,但猪群整体健康水平较差。发病较久的猪群,哺乳期间发病率较低,40日龄之前发病率较低,45日龄后的保育猪几乎100%发病,而且死亡率高达85%以上。当时在广东省,据我们对省内部分地区猪场的调查,革拉瑟氏病的危害也比较严重,占断乳猪死亡率的30%以上,严重猪群高达80%~100%。近几年,我们对广东省的四会市、顺德、开平、新会、江门、佛山、云浮、韶关、乐昌、龙川、广州萝岗、汕尾,江西省的南昌市、东乡、樟树、定南、潘阳地区,湖南省的衡阳,福建南平,上海等地猪场,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疾病调查。被调查猪场普遍存在副猪嗜血杆菌感染,而且相当严重,剖检保育阶段的病死猪,90%以上都有典型的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所引起的病变。本病是断乳后保育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近几年出现的所谓“高热病”发生猪群,均存在着副猪嗜血杆菌的混合感染。

据所有发病猪群的防疫人员反映,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容易出现反复发作,可能是由于病原菌出现了抗药性的原因。在近几年的全国机械化养猪协会的年会上,据现场防疫人员报告革拉瑟氏病在我国猪群普遍存在,而且危害相当严重,仍然是目前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比较大的细菌性传染病。

三、防制对策

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一种常见且经济意义比较大的传染病,由于病原菌的血清型比较多,国际上已经鉴定为15个血清型,而且每年还有20%~40%的分离株不能用现有的15种血清进行分型鉴定。现在正在我国猪群推广应用的两种进口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其所含有的抗原血清型完全不同,其中一种为1和6型,另一种据说是4、5和13型。我国某生物制品公司生产的为4和5型。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所涵盖的地理地貌气候多样,养猪场分布在全国各地,究竟在我国猪群存在哪些或哪种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不完全清楚。调查发现,各地对疫苗使用效果的评价也不一致,有的猪场认为使用某种疫苗后效果很好,而另外的疫苗效果不好;有的猪场认为的结果恰恰相反;有的猪场反映,使用某种疫苗效果好,而用过一段时间后效果又不好;还有的认为现有的疫苗效果都不理想,等等。说明了我国各地猪场存在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不完全相同,而且很复杂。

由于抗菌素的不合理使用,细菌性疾病病原的耐药性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已经危害到人类的公共卫生。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也是这样,各地频繁发生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导致猪群出现大批死亡损失。药物预防和治疗,由于盲目用药除了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而防治无效外,还造成了较大的浪费。我们通过分离病原菌做药物敏感性试验,发现不同猪群的副猪嗜血杆菌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很大,同一猪群不同时间采样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也存在着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通过多年来的研究和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总结,我们提出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对策。

(一)发病猪群的防治对策对正在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场,可对病猪采取病料及发病猪只的同群猪采取鼻腔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现场采取病料后,接种自制的专门培养基,在含有10%CO2气体的蜡烛罐中培养16~20 h,带回实验室,取可疑菌落进行纯培养,将纯培养物进行生化鉴定。对已经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由于副猪嗜血杆菌不能在对一般细菌推荐的水解酪蛋白琼脂上生长,药敏试验仍然用同一专门培养基,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培养16~20 h,观察结果。一般情况下,4日内即可明确分离菌株的敏感药物种类,将药敏试验结果通知当地猪场。对发病早期猪和与发病猪同群猪进行投药,很快就能阻止新病例发生,效果明显。在用现有的国外进口疫苗和国产商品化疫苗无效时,可能是发病猪群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与疫苗抗原的血清型不吻合,建议用所分离菌株制备自家细菌培养的灭活疫苗。在制备自家疫苗前,首先要明确猪群存在副猪嗜血杆菌的种类。在没有标准分型血清的情况下,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经ERIC—PCR快速分型和遗传差异分析,并通过接种实验动物进行毒力测定后,制备病原菌血清型针对性强的自家分离菌株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可大大提高免疫预防的有效性。要引起注意的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绝不能用自家组织灭活苗,因为自家组织灭活疫苗中有效抗原含量太低,不会引起免疫,而且还存在着传播其它疾病的风险。

(二)未发病猪群的预防对策对尚未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场,由于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机会性病原菌,存在于正常猪的上呼吸道中,可对正常保育猪和哺乳仔猪的鼻腔采取鼻腔分泌物作为细菌分离材料,接种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生化特性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对确定为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敏感有效的治疗和保健用药。一旦猪群有副猪嗜血杆菌病例出现,可对易感群进行投药防治。

四、结束语

副猪嗜血杆菌病在我国猪群普遍存在,已经是引起猪场保育猪死亡的主要细菌性疾病,控制本病的方法是用疫苗免疫接种和药物保健预防。由于本病病原菌血清型比较多,使用疫苗一定要有血清型的针对性。在使用现有的商品化疫苗免疫无效的情况下,可用自家细菌分离物制备灭活疫苗,其血清型的针对性更强,目前国外报道也持这种观点。对已经发病的猪进行药物个体治疗意义不大,特别是已经产生器质性病变的猪,治疗不会使已经产生的病变消失,而且临床治愈康复猪变成生长迟滞的僵猪,也易复发或感染其它疾病导致死亡。疾病发生早期治疗或保健性预防用药效果明显,但一定要选择敏感的抗菌素药物。在体外药敏试验筛选出的敏感药物中,注意选择能在目标器官组织有良好分布的抗菌素。通过对大量的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进行敏感药物监测,发现不同地域的分离菌株对抗菌素的敏感程度存在着差异,同一猪群间隔不同时间的分离菌株对抗菌素的敏感性也存在着差异。所以说,要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定期的敏感性药物监测。在没有合适的疫苗可应用的情况下,敏感性抗菌素筛选试验的研究结果,用于养猪场的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早期治疗及保健性预防用药效果比较明显,对于及时控制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与流行起到了减少经济损失的作用。但是长期用同种药物可能出现副猪嗜血杆菌的抗药性问题,因此,实时监测副猪嗜血杆菌对抗菌素的药物敏感性,筛选敏感有效的价格低廉的抗菌素,对于指导养猪生产过程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早期治疗与预防保健合理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研究还发现,所分离的菌株几乎全部对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复方新诺明有抗药性,绝大多数菌株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抗药或不敏感,几乎所有菌株都对头孢噻呋钠、头孢噻肟、施美芬、菌必治、氟苯尼考及替米考星高度敏感,仅供在选择用药时参考。

猜你喜欢
抗菌素嗜血血清型
爱眼有道系列之七 维护眼表菌丛,合理使用抗菌素
1 800例妇产科门诊患者抗菌素使用情况分析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一起猪圆环病毒病并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
抗菌素用药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