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静 贵州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贵阳 55000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腹痛、大便粘液脓血是主要症状,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急→排便→缓解的特点[1]。本病病理改变常局限于肠粘膜或粘膜下层,粘膜呈充血、水肿、出血及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表面有脓血粘液,炎症反应为非特异性[2],所以直肠给药疗法为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常用方法,其中保留灌肠法最常用而普通,但传统灌肠治疗,多因灌肠压力过小,灌洗液不能被肠壁充分吸收,导致治疗效果欠佳,2008年 3月以来,我科采用电脑大肠灌洗仪对慢性结肠炎 30例患者进行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 30例中(A组),男 20例,女 10例;年龄最小 18岁,最大 60岁,平均年龄 36.7岁;病程最长 22年,最短 1个月;其中腹痛、稀便,次数增多伴黏液脓血 18例,大便细软、排便不尽或大便干结,每3~ 4d行 1次占 7例,大便呈羊粪状 ,不易解出占 5例。另选取 20例 (B组),男 15例,女 5例;年龄最小 22岁,最大 72岁,平均年龄 42.6岁;病程最长 26年,最短 2个月;其中腹痛、稀便,次数增多伴黏液脓血 10例,大便细软、排便不尽或大便干结,每 3~ 4d行 1次占 5例,大便呈羊粪状,不易解出占 4例,大便稀软便中带血,每日 4~ 6次 1例;以上两组病人均作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方法 中药灌肠法(B组):苦参汤加减组成:白头翁、当归、白及、白术、玄参、枳实、连翘各 15g,秦艽 10g,苦参 30g,黄柏、黄芩、蒲公英各 20g,佛手12g,乌梅 6枚。中药煎药机煎 40min,浓煎过滤取药液150mL。患者排空大便后,左侧卧位,润滑肛周,将灌肠液 150mL加热至 20~ 30°C,采用一次性加压式灌肠袋,将灌肠袋肛周润滑后插入肛门,将药液缓缓灌入,然后取胸膝位,再取左侧卧位,每晚 1次,2周为 1个疗程。
电脑大肠灌肠灌洗法(A组):采用电脑大肠灌洗仪(型号 JS-818B)治疗。嘱患者排空大便,左侧卧位,润滑肛周,将灌洗仪特殊探头,用导管插入肛门约8cm,设定水压 30KPa,水温 34~ 40°C,边灌洗边排除全程约 40min,在灌洗的同时,按顺时针按摩腹部,协助粪便排除,再将过滤后的中药苦参汤 300mL导入进行灌肠治疗,每晚 1次,2周为 1个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 1995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等检查结肠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有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粘膜病变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
治疗结果 A组治疗结果:临床痊愈 2例,显效15例,有效 8例,无效 5例,总有效率 86.36%。 B组治疗结果:临床痊愈 1例,显效 5例,有效 10例,无效 4例,总有效率 80%。
讨 论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直肠的粘膜慢性炎性疾病,保留灌肠不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效于抗炎,改善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而且还可以通过直肠中下段血管直接进入大循环,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由于吸收途径不经过胃和小肠,完全避免了胃肠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同时也减少了对上消化道的刺激。近年来,我们应用自拟中药方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据现代医药研究,白头翁、黄芩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菌、抗渗出、抗过敏作用,白头翁对肠粘膜有收敛止血的作用;苦参具有消热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还有抗过敏作用;黄柏外敷促进皮下溢血吸收,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使其不易破碎;白及,可使药液粘度增大,有利于药物覆盖于肠粘膜溃疡面,能使血细胞凝聚,形成血栓,达到良好的止血生肌目的;当归的活血功能,乌梅的收敛功能可使肠管痉挛得到缓解,故收效良好。
电脑大肠灌肠法不同于普通灌肠法,即将患者的全结肠粪便排除体外,然后再将灌洗中药液灌入肠道,使中药更好的与结肠壁接触,药物吸收更为完善。据本次统计普通灌肠时用中药液 150mL,患者 3~ 4h排出;经大肠灌洗仪灌洗中药 1次 300mL,除机器耗损外,250mL能够灌入体内,患者 4~ 6h排除体外,从而证明,大肠灌洗仪能够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增加药物对肠粘膜的作用,从而使粘膜修复、溃疡愈合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另外,我科采用一次性加压式灌肠袋,灌肠肛管长度为 12cm,药物进入体内深度往往达不到高位结肠炎病灶处,影响了治疗效果,但电脑大肠灌洗仪将全结肠清洗干净后,再以加压方式将中药药液灌入结肠内,压力大于普通灌肠压力(当压力值超过正常压力时,机器自动报警),使药物直达病灶,增强治疗疗效,从而提高了中药灌肠治疗结肠炎的疗效。
[1] 安阿王月.肛肠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04.
[2] 张燕生.肛肠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