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疗效之影响因素分析

2010-04-13 04:02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济南250011
陕西中医 2010年8期
关键词:耐受性脑梗塞偏瘫

刘 颖 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济南 250011)

中国针灸历史悠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历代文献多有针灸治疗中风的记载且疗效确切,然而,中风针灸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对针灸治疗中风影响因素做简要分析。

重视治神与守神是提高疗效的前提 所谓治神,指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时必须全神贯注,精力集中,细心观察病人神气的变化,体会针下的感应。如此才能使医患之间心心相印,神气相随,得神取气,提高疗效。如果医者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现不良后果。所谓守神,主要是指医者在针刺前,要用眼神、语言诱导等方法,使患者精神聚会,心情舒畅,神气内守,然后进针,使针下易于得气。针刺得气后,医者仍专心致志于针端,使针下神气不散,如此,才能提高针刺疗效。

合理调节刺激量和针感性质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针剌作为对机体的一种良性刺激,自有量和质的区别。对于每个具体的中风患者来说,其刺激量(包括刺激强度与累积时间)大小,主要根据病程分期和对针刺的耐受性来决定。一般而言,急性期和针刺耐受性大者,宜强刺激,刺激累积时间长;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若针刺耐受性大者仍可以中强刺激,但累积时间较短;若这两期患者针刺耐受性小者,则当用弱刺激,而其累积时间又可根据治疗需要与患者体质等具体情况来斟酌。针刺的质,实际上,机体对针刺的感应与疗效,都应属此范畴。对中风偏瘫患者的针刺,其感应性质和疗效速迟又与病证虚实和患者体质(包括应激性)有关。实证、体强者,当引出较强烈的麻胀触电感,或肢体跳动、抽动等感应,以迅速取效为要务;虚证、体弱者,则可以引出缓和持久而舒适的酸感为主。因此,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针刺和技术操作,包括对各穴针刺深浅、刺激时间和治疗方法的组合交替等,可提高疗效。

在疗程安排上,急性期可治疗 1~2次 /d,以增加累积刺激时间。据有关研究证明,中风偏瘫针刺感应持续时间为 6h左右,因此 2次 /d治疗是有一定依据的。恢复期,每天或隔天治疗 1次;后遗症期,一般均以隔天治疗 1次为主,亦可治疗 2~3次 /周。对每个病人的刺激量,需根据病情变化而转换。一般来说,受治初期其应激性差、反应迟钝,可用较强的刺激量予以针刺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功能的恢复,其机体应激性增高,感觉会变得灵敏,如再以强刺激;患者会感到不适,甚而产生畏惧心理。对此术者应适时调整刺激强度和刺激方法,缩短治疗时间,以适应病情的变化。以较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也就是强刺激(受治初期)、中刺激 (受治病情好转后)和弱刺激(功能基本恢复时)的刺激量转换模式。至于对于一些不能耐受强刺激,而又必须达到一定刺激量才能取效的患者,术者可从增加刺激累积时间的方面去考虑,如长时间静留针与埋皮内针等[1]。

正确把握针刺治疗中的时间因素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针刺治疗中风病除治疗时机的选择(包括择时取穴)的影响外,治疗间隔时间、疗程、行留针时间等时间因素对疗效也有直接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关系到针刺刺激量的大小,从而影响到针刺的疗效。于致顺等观察肌力改变在针后 2.5h左右是产生发展期,4.5h以后进入衰减期,接近 7h各项指标多失去显著性[2],徐新初在穴位注射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时发现第一次穴注后肌力提高及语言改善的效应可持续 5~10min后消失,并恢复到穴注前的状态,以后再经过3~5次穴注,效果逐渐稳定和提高[3]。唐启盛在动态观察针刺效应后,提出随时间推移,针刺效应有一个产生高峰至衰减的过程,即时效应是远期疗效的基础。因此,合理缩短间隔时间,增加治疗次数以巩固即时效应对提高疗效是有益的[4],如徐宗、邢艳丽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日针 1,2,3次疗效有增加的趋势[5,6]。此外,包向阳发现在针刺次数一定的情况下,第一疗程(10次)肌力、皮肤痛阈、干扰波、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等效应较第二个疗程的效应低,并指出合理延长疗程能提高疗效[7],谭桂兰以针刺风池为主治疗脑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有效率也随疗程增加而增加。这里应该指出,疗程选择应具合理性[8],如孟庆良在研究中即发现疗程与疗效并不成正比[9]。房丽等认为单纯加强刺激强度,易造成患者穴位局部的疼痛与疲劳,尤其对于年老体虚者,而长时间留针配合间断行针,可以累积刺激量从而提高疗效[10]。任彦红指出针刺得气后,长留针并配合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可以维持一定的有效刺激量[11]。韩友栋等指出针刺治疗中有效刺激量是疗效的重要标准。在刺激强度相同的条件下,一般来讲,刺激时间越长,则有效刺激量越大,反之则有效刺激量越小,但如果刺激时间无限延长,也会使有效刺激变为无效刺激甚至恶性刺激,带来不利影响[12]。

[1]孙光荣.中风康复研究 [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0:200.

[2]马惠芳,孙 华 ,任君秀,等.电针“水沟”与“井穴”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钙调素活性影响的对比研究 [J].针刺研究,2002,27(2):102.

[3]许贞峰 ,姜建伟,吴根诚,等.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大肠 IL-1RamRNA表达的调节[J].针刺研究,2002,27(1):14.

[4]陆任云,徐文武,李君荣,等.针刺对缺血性脑组织形态结构和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2002,27(1):8.

[5]徐 宗.针刺治疗脑血管意外 50例 [J].上海针灸杂志,1990,(1):14.

[6]邢艳丽.头穴针刺不同次数对中风偏瘫病人皮肤痛阈的影响 [J].针灸临床杂志 ,1993,(6):21.

[7]包向阳.头穴治疗偏瘫的不同疗程、刺激量与疗效的关系 [J].针灸学报,1992,8(4):16.

[8]谭桂兰.针刺风池为主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105例临床观察 [J].中国针灸 ,1990,10(2):21.

[9]孟庆良.头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113例[J].中国针灸,1989,9(3):36.

[10]房 丽,于致顺.头穴针刺不同刺激量对急性脑梗塞的肌力恢复的影响 [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5):37.

[11]任彦红.头皮针提插动留综合手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对比观察[J].中医杂志,1997,38(8):475.

[12]韩友栋,张晓莲.试论针刺有效刺激量 [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4):238.

猜你喜欢
耐受性脑梗塞偏瘫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4个地被菊新品系对湿热胁迫的耐受性研究
巴氏醋杆菌核酸修复酶UvrA对大肠杆菌耐受性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miR-29b通过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胃癌细胞对顺铂的耐受性
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中枢痛的疗效和耐受性分析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