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费菲
临床使用抗生素始于1941 年青霉素的问世,当时它被称为“魔蛋”,仅用几十到一百单位,就能挽救生命。可时至今日,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的疗效也很有限,这就是它的耐药性。
由于部分医院和医生过多使用抗生素,加之普通百姓对抗生素缺乏使用常识,抗生素耐药问题已日益突显。回顾抗生素发展70 余年的历史,有学者甚至悲观地认为,如果抗生素的滥用情况再不加以控制,人类有可能重新回到无药可用的状态,大量的传染性疾病将极大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即进入所谓“后抗生素时代”。新生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以及生活环境,较成人更易遭受抗生素耐药性的困扰,对这个群体应给予更广泛而深入的关注。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新院药房主任冯欣和主管药师韩朝宏。
近年来,有些医院的新生儿科经常接生到“耐药宝宝”,这些婴儿一出生除对极少数抗生素敏感外,一般药物基本无用。有专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婴儿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了大量的抗生素,直接导致婴儿产生普遍耐药性。
冯欣主任介绍说:“人体以血脑屏障最为坚固,而将母体与胎儿的血液分开的胎盘虽然也能起到屏障作用,但相对来说极为脆弱,几乎所有的药都可以通过。由于有些药物对胎儿有毒性,并可导致畸胎,故孕妇用药要格外慎重。”
韩朝宏药师也表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会导致产妇体内的细菌耐药,比如肠杆菌属对许多药物耐药,而药物则可以通过胎盘到达胎儿那里。因此,针对那些母亲有感染症状、出生后低体重、怀疑有肺炎或其他并发症的婴儿,在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会有细菌耐药检查的记录。”
尽管目前医学界在没有大规模的循证医学的统计的前提下,尚未给出一个母体滥用抗生素会导致婴儿耐药的相关性结论,但是从专业人士的担忧中不难推断,这种通过遗传方式导致耐药的结论成立的可能性极大。故对此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视而不见。
韩朝宏药师于2008 年12 月做了一份住院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13 例患儿均来自北京妇产医院NICU 儿科住院病区,其中4 例未使用抗菌药,遂对另外9 例使用抗菌药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抗菌药物涉及4 个品种,按使用例次和占总例次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安灭菌针(普通青霉素)、头孢吡肟(第四代头孢菌素)、美罗培南(碳青霉素烯类)和青霉素钠。9 例患儿中,单用药3 例,联合用药6 例。其中二联用药1 例,三联用药2 例,四联用药3 例。
调查结果折射出三个问题:一是抗生素应用的比例很高,占到全部病例的大约70%;二是用药起点过高,头孢吡肟属于四代广谱头孢菌素,美罗培南属碳青霉烯类,极易造成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三是药物联用情况比较普遍,占66.7%,其中四联用药比例也不低,这种联用是否必要有待斟酌。
虽然调查范围有些局限,但是调查结果却具有普遍性,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数据即证实了这一点:在中国,有1/2 的婴幼儿一旦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抗生素。另外,生病就输液也已成为一种医疗惯用模式,被百姓普遍接受,且患儿家长往往主动要求使用高级别的抗生素,这一现实使得耐药形势更为复杂和严峻。
专家提示,使用抗生素具有不可逆性,即用了第一代抗生素后,下一次发生感染时,再使用第一代抗生素就会无效,必须使用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抗生素才有效果,而且过多使用抗生素,细菌就可能对多种抗生素均产生耐药性。很多有识之士疾呼:一个新的抗生素研制成功至少需要10 年,而耐药产生仅需数月或几年,新生儿时期就对顶级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些孩子长大后要用什么抗生素才能奏效?这种情况不改变,下一代难免无药可用。
除了直接接触抗生素类药物外,通过食用“有抗食品”间接摄取抗生素也成为导致耐药的重要途径。“有抗食品”主要包括动物来源的食品,如鸡肉、猪肉、牛奶、鸡蛋、蜂蜜、各种鱼类等,而这些食品恰恰是为大多数家长所青睐的营养食品,很频繁地出现在儿童甚至新生儿的食谱中,因此,其危害性绝不容小视。
目前抗生素作为防治感染性疾病和催长的“灵药”被广泛用于饲养业和养殖业,而它会部分残留在动物体内,使其产生耐药性,并通过食品进入人体。据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肖永红等人调查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 万吨,除去原料出口(约3 万吨)外,其余18 万吨在国内使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在138 克左右——这一数字是美国的10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