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宏,高会广
救护艇医疗队是海上机动卫勤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战时对海上落水人员和伤病员实施紧急救治与后送[1],平时担负巡回医疗、灾难救援和卫勤机动支援任务,在海上医疗后送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受命组建救护艇医疗队以来,立足于战时海上医疗救护需求,按照实战要求,积极探索联勤体制下救护艇医疗队的建设方法。
救护艇医疗队配备10名医护人员,分为医疗一组、二组。医疗一组包括:分类组外科军医(兼队长)1名和护士1名,抢救组外科军医2名、麻醉师1名和护士1名,医疗保障组护士1名;医疗二组包括外科军医1名、内科军医1名和护士1名。救护艇医疗队战时要对海上伤员进行紧急救治,这就对其战伤救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抽组医疗队时,要根据海上卫勤保障特点,选择合适的人员参加。首先,医疗队员应该思想素质过硬、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好、作风顽强、能吃苦耐劳,经过一定的海上训练,能快速适应海上的
环境条件;其次,医疗队员要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熟练、技术过硬,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另外,由于医疗救护艇空间狭小,配备医护人员少,战时要及时有效地救治伤病员,顺利完成海上卫勤保障任务,医疗队员往往要身兼数职。因此,医疗队员除精通本专业业务外,也要了解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熟练使用相关医疗设备。医院在抽组救护艇医疗队时,对军政素质、意志品质、业务能力等进行综合衡量,优先把政治合格、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符合实战要求的科室领导、技术骨干、护士长选拔到救护艇医疗队中,保证每支医疗队中具有高级职称的队员在2名以上,中级职称的队员在4名以上。完成抽组后,及时让医疗队员进行岗位轮转,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尽可能多的技术,真正做到“一专多能”。
2.1 科学安排训练内容 ①按照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简称新大纲)要求,制定救护艇医疗队训练制度和训练计划,明确救护艇医疗队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考核标准,训练中严格落实新大纲要求;②组织医疗队员学习舰船知识,了解舰艇条令的基本内容,熟悉在舰艇上生活、工作应遵守的规则和规定,掌握海上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增加对海上环境的适应能力;③加强海战救护理论学习和战伤救治技术训练,要求医疗队员了解海战中高技术武器杀伤性能、致伤机理、特点和防护措施,熟练掌握战伤救治技术、海战伤救治原则等;④组织医疗队员学习卫勤知识,特别是海上卫勤知识,使医疗队员了解海上卫勤保障特点、医疗后送组织体系、海战各级救治机构的救治范围,熟悉救护艇医疗队海上医疗救护的组织与展开,研究探索海上伤病员救治和后送等海上卫勤保障重难点问题。
2.2 灵活组训,严格施训,不断提高医疗队员能力素质 一是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根据医疗队所承担的任务,积极组织医疗队员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并根据医疗队员的专业特点,在训练中做到统分结合、平战结合。①共同课目集中训:对军事共同课目、专业共同课目,如舰艇条令、卫勤知识、海上救生技术、救护艇医疗队海上医疗救护的组织与展开等,严格按照上级的标准和要求,以集中训练的方式,统一时间场地、统一方法步骤、统一授课示教;②专业课目分组训:根据专业特点,实行编组分训,每组指派1~2名业务素质好、管理能力强的骨干组训,各组室本着注重平时保障、着眼实战需求,按先理论后操作,先基础后应用的步骤进行训练;③平时工作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医疗技术的提高主要还是依靠医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的积累,为此,医疗队按照“工训结合”的原则,遵循“在保障中训练,在训练中保障”的思路,以工带训,工训结合,把训练和日常医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专业训练以自学为主,适时组织集训和考核验收,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新装备的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运用水平和驾驭新装备的能力。
二是加强针对性训练海上卫勤保障不同于陆上,受空间、天气、海况等因素影响很大。救护艇医疗队应根据海上卫勤保障特点,立足于战时海上医疗救护需求,重点抓好海上卫勤保障能力训练。①加强海上适应性训练救护艇船体小、抗风能力差,尤其是在涌浪大时,船体晃动明显,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疗队员操作,而且会导致医疗队员晕船,救治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应加强医疗队员的海上适应性训练,包括抗晕船和精细操作的训练,医疗队员在通过越野长跑、游泳等方式进行体能训练的同时,可利用陆上模拟器材、渔船、舰艇等进行抗眩晕训练,并开展穿刺、缝合、包扎、固定、阑尾切除、肠吻合等动物手术训练;②组织海上模拟训练与地方渔业公司达成共建协议,租借其渔船进行改装,模拟医疗救护艇环境,医疗队根据担负的保障任务,科学设置抗眩晕训练、心理训练、基本救治技能训练、转运训练和舰艇勤务训练等内容,结合天气海浪情况,模拟不同风浪等级、不同水深的训练条件,开展各项课目的海上训练,提高了实战条件下的综合演练水平;③建立联保联训机制,目前我军的救护艇停泊点比较分散,距离救护艇医疗队驻地一般较远,救护艇医疗队与救护艇进行对接训练必须机动到救护艇停泊点[2];由于救护艇医疗队一般隶属于不同军区建制,力量的抽组、建设、管理和陆上训练均由联勤系统负责,而海军负责海上卫勤保障和海上训练,管、训脱节[3],导致对接训练受到限制,难以实现海上训练的常态化;救护艇医疗队与驻地海军舰艇部队建立联保联训机制,利用海军舰艇出海训练、巡逻、执行保障任务、演习等时机,让救护艇医疗队随艇进行训练并提供卫勤保障,医院既完成了对体系部队伴随保障任务,又让队员们了解了海上保障特点、熟悉了舰艇环境,提高了抗眩晕和实战背景下海上救治能力;④积极参加人装对接训练医疗救护艇的船舱设计、设备配备等不同于其它舰艇,模拟训练不能完全代替对接训练,因此,只有加强医疗队与救护艇的对接训练,才能使医疗队员了解医疗救护艇的各项规章制度,适应医疗救护艇的生活,熟悉救护平台上的通用装备系统、捞救装备系统,熟练掌握其医疗装备系统,近年来,救护艇医疗队根据上级指示,分别赴湛江、舟山以及青岛等海域与救护艇进行了对接训练;医疗队在救护艇上既进行岗位和组室间的分训,也可进行全队和全艇的合训,真正提高救护艇医疗队的海上卫勤保障能力;⑤积极参与演习演练利用上级组织军事演习和实兵演练的机会,认真训练救护艇医疗队跟进、转乘、航渡、落水人员搜救、救护艇展开、伤病员救治、分类后送等海上卫勤保障科目。通过参与演习演练不仅可检验救护艇医疗队日常训练的成果,还可有力地提高救护艇医疗队的军事素质和整体保障能力。
2.3 训考结合,保证训练效果 根据新大纲和上级要求,制定海上医疗队训练考评内容和标准,将训练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个阶段纳入全程监管,成立训练考评领导小组,定期对医疗队员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救治技术和身体素质进行全面考核,评价训练效果,及时改进训练,并将不达标者予以淘汰。另外,制定奖惩措施,将医疗队员的考核成绩和综合表现作为其评先评优、晋职晋级、送学深造、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并实行“好处”向医疗队员倾斜,“利益”向医疗队员聚焦的激励措施,使医疗队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切实提高医疗队员参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战备药品器材的筹备是救护艇医疗队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其执行应急卫勤保障任务的能力。为加强战备器材库的建设,一是根据救护艇医疗队建设标准要求,医院自筹资金改造了救护艇医疗队战备器材库,设计制作了两套战备医疗箱,按规定配备了总价值达数百万元的设备、携行救护器材、药品耗材。二是各类战备物资分类包装、标示清楚、摆放整齐有序,建立物品清单,消耗后及时补充。三是严格落实“三分四定”要求,对战备药品器材按其性能进行模块化存放,保证一声令下能立即出动。四是从药械科抽取专人负责,定期对战备物资进行清理、检查、维护保养,并根据有效期和储存要求及时更换调整。五是坚持平战结合,合理利用医疗设备和药品耗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1]朱建军,褚新奇,沈俊良,等.高性能客船改装为医疗救护艇的可行性分析[J]. 海军医学杂志,2003,24(4):325-327.
[2]杨金宝,王绍天,郭洪德,等.医疗救护艇医疗队与医疗救护艇对接训练方法探讨[J]. 人民军医,2009,52(11):722-723.
[3]管柏林.海上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思考[J].解放军卫勤杂志,2010,12(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