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土木工程教育比较*

2010-04-12 20:50陈有亮刘明亮
关键词:课程体系大学专业

陈有亮 刘明亮

(上海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上海 200093)

中外土木工程教育比较*

陈有亮 刘明亮

(上海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上海 200093)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了促进我国土木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对中外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对国内土木工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现状; 问题

一 、引 言

在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格局下,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改革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使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好地适应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来加以回答的重大课题。很多教授、学者对中外土木工程教育的一些特点给出了一些看法。蒋启平, 何舸[1]由中德两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一些差异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设想;顾祥林, 林峰[2]对中美英德加五国在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方面做了比较,得出了中国的课程体系方面与国外的不同;万凤华, 胡夏闽[3]等对中外土建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窦立军[4]提出从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安排、工程环境建设、完整工程概念的培养以及综合实验的开设来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体系;余寿文,王晓阳[5]对中国、德国、美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差异做了一些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二、中外高等教育的一些差异

1. 中外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差异,是学生获得入学资格的途径不同

在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考试。考试要不要?要!考试本身并不坏,但一卷定终身、一分定终身不好。今天中国的高考制度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扼杀了许多青少年的兴趣与爱好。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法拉第,13岁在装订百科全书的时候,看到“电学”这个条目,就着了迷,从此对电学发生兴趣,后来发明了发电机。而麦克斯韦青少年时在博物馆里看到法拉第发明的发电机,十分有兴趣,从此决心钻研电磁学,并创立了麦克斯威尔理论——19世纪经典物理的基石之一。很多例子说明,一个人在小时候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他的一生都会有很大影响。

国外学生获得高校的入学资格的方式则截然不同。

以美国名校为例,一般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参加SAT考试,但考试压力不大,因为一年有7次考试机会,随你什么时候去考,也不管考几次,直到你满意为止。二是高中实行学分制,至于你是三年学完还是五年学完都可以。三是中学考试的平均成绩要达到B。这不是一张考卷所代表的全部分数,即使你全部答对,也只能得50分。平时如果你做一个航天模型,玩一个能够遥控的风筝,也可以拿25分、30分,甚至对同学的帮助有时也会算分,这样综合起来看你是A还是B。四是考大学要有推荐信,特别是要有个性的推荐信。五是学校个别面谈。这就是国外很多名牌大学的“五关”。

再看一下德国,德国社会和公民对学校的等级观念看得很淡,一般不会刻意去区分名校和非名校,而且大学的差距不象中国这么大。德国人一般喜欢就近入学, 德国大学的入学门槛不高,只要德国的中学毕业一般没有问题。那么德国是怎样控制大学生数量的呢?宽进严出。如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校有3万多学生,其中有1/3读机械制造,这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但能通过考试顺利毕业的大概只有入学学生的1/3左右。德国学生一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2. 中外高等教育的第二个差异,是有没有严格的淘汰制

要成为一流大学,没有优胜劣汰制度是不行的。我们国内有些大学为了社会稳定,在执行淘汰制方面往往力度不够。如何通过适度的淘汰制激励学生的学习愿望,而又不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 中外高等教育的第三个差异,是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同

本科生培养目标方面,现以上海理工大学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为例来说明。德国工科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文凭工程师(Diploma of Engineering),培养专业性很强的科技人才。工科专业本科的培养年限一般是5 年,通过基本理论学习、工程设计、实验基本训练和工业实践与实习的培养环节,实际上学生取得文凭往往要用6年甚至更长时间。从70 年代开始,一种新型的高等学校——应用科学大学得到飞速发展,这是一种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法律地位相同但办学形式不同的高等学校,学制4 年,学生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它的教育特色是“应用型定向教学”。德国现有应用科学大学多数设有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分为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管理、钢结构等3 个方向,其中土木工程方向在第7 个学期开始再具体划分为结构工程、交通工程和水资源等3 个方向,由于其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明确,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4. 中外高等教育的第四个差异,是学生获资助模式的不同

在许多发达国家,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导师的科研经费或各类奖学金,而且标准很高。在国内,研究生的待遇很低,国内有的导师科研经费很多,甚至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大牌教授,但个别教授就是舍不得在经济上给学生以适当支持,自己却花钱如流水。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政策是否允许导师补贴学生的问题。

5. 中外高等教育的第五个差异,是师资的来源不同

在一些发达国家,教师面向全世界招聘。而国内目前做不到,主要由于我们教师的收入不够高,而且基本上用汉语教学,很难吸引一流的国际人才。

6. 中外高等教育的第六个差异,是国外高校更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如国外最注重本科教学和学生就业率,而不是教师发多少论文,拿了多少科研项目,培养了多少研究生。在国内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越著名的大学,本科教学的地位越低。我觉得,大学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应该是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然后才是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以及高水平的科研。

7. 中外高等教育的第七个差异,是国内部分高校的政策和思路变化过于频繁,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国内有些高校经常作一些大的教学改革,而且超大幅度的改革,如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设置改革、教师考核方法改革、教师分配制度改革等。改革是需要的,但如果经常进行大幅度改革,有时又会起到相反效果。如何既保护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吸收老师拥护和支持教育教学改革,避免出现老师只是为了应付考核而工作,挫伤老师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三、中外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国外土木类专业课程的数量不象国内这么多,但每门课讲得相对比较深,而且同一门课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会有很大差距。国内则相反,同一门课,基本上是参照教育部或专业委员会的大纲要求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非常接近。国外大学土木类专业一般比较重视实验类课程和实习类课程,如亚琛工业大学学生作毕业论文时需要用CT试验机进行土体的CT试验,实验机正好坏了,需要修理,于是,学校就将学生的土样送到医院进行测试试验。还有就是国外大学进行的许多试验都尽量采用大尺寸试样,以尽量接近实际的工程状况。而国内目前有些学校为了节约开支,竟然对本科试验能砍则砍,其实,他们忘记了大学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本科生,本科生的教育教学是大学的生命线。

四、中外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教学方法比较

国外大学一般非常重视本科教学,教师上课会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德国教授上课一般会同时采用黑板、投影仪、电子课件、电影等教学手段,教师上课相对比较幽默,教师很少中间提问学生。

另一方面体现在师生互动上,国外大学一般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如在德国,学生上课时教授很少点名,学生迟到教授也不会批评,但学生上课纪律很好,每次上完课,学生都会鼓掌感谢,而且提问几个问题。香港大学曾经有一个例子,就是学生上课有时会打瞌睡,于是学生会就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教室通风不够,容易造成氧气不足,是导致学生打瞌睡的主要原因,可见,在国外(含港澳),师生之间更加互相尊重,相互指责较少。

五、国外大学学生管理情况

国外大学没有指导员和班主任,也没有体育课,体育属于个人的业余爱好,因此课程比国内要少很多。学生宿舍管理社会化,学生可以住宿舍,也可以住在外面。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也比较大。学生上完课就回家。关于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学生直接和老师联系。关于教学管理、学分等方面的问题,学生直接问教学秘书。

六、国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因为,这些国家城市建设和住房建设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很少有新建工程项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房屋加固和维护,许多人改行做其它工作,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非常不好。相对来讲,中国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要好很多。

七、学生知识面和能力的比较

中国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力学理论和土木工程理论方面基础扎实,但动手实践能力总体上比一些发达国家要弱。国内的学生喜欢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国外的学生更喜欢冒险和新思维。我曾经遇到一位美国的华人教授,他说,中国的学生喜欢教师根据讲过的例题出题目,而美国的学生,如果出的题目是老师讲过的,或只是把老师的思路再简单的重复一遍,则学生很不喜欢。

八、总 结

我们要向国外的大学学什么?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的土木工程专业要想赶超世界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实事求是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态度;

2. 注重实践的精神;

3. 容许失败的科学精神和平和的心态。

[1] 蒋启平,何舸. 中德两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6,15(3):17-22

[2] 顾祥林,林峰. 中美英德加五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 . 高等建筑教育,2006(1):50-53

[3] 万凤华,胡夏闽等. 中外土建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J] . 高等建筑教育,2004(2):33-35

[4] 窦立军.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构建[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7,8(1):16-18

[5] 余寿文,王晓阳. 中德美高等工程教育的若干比较与思考[J]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1):82-89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igh educ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Chen You-liang Liu Ming-lia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Recently,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ics,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for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 has also been substantially improv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high education for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compared,and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civil engineering high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Civil engineering;higher education;current situation;problem

* 资助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地下结构》。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大学专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