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宝珠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葡萄球菌皮肤烫伤综合征、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或Ritler综合征[1]。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解性大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起病突然,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发展可继发感染、败血症导致死亡。现将我科2002 ~2009年收治的15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患儿,男10例,女5例,日龄7 ~28 d,平均17.5 d。就诊时间为发病后1 ~4 d,早产儿1例,全部患儿均来自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或郊区。
1.2 临床特点全部患儿均以面部、口周暗红色斑起病,迅速蔓延至躯干、四肢。1 ~2 d内其上表皮起皱,稍用力摩擦,表皮即大片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状如烫伤。伴体温改变14 例(发热 12例,体温不升 2例),拒乳5例,反应低下2例,结膜炎、口腔炎各1例。15例均做血培养、疱液培养、C反应蛋白、血、尿、粪常规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8例,正常5例,降低2例。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2例,疱液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药敏试验为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血培养阳性2例,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尿常规、粪常规均正常。15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瘢痕形成,住院时间7 ~2l d。
2.1 保护性隔离患儿入住新生儿监护病房,病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每次30 min以上[2],地面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湿拖2次,暖箱内外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洗手、戴口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所有接触患儿的用物均行严格消毒。
2.2 皮损护理加强皮肤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3]。采用暴露疗法,有利于创面观察和处理。将患儿置于暖箱内,箱温30 ~32℃。全身裸露,床面铺无菌纱垫,注意保持平整,每日更换2次。如被尿液或大便污染,随时更换。创面直接涂湿润烫伤膏,糜烂渗液多时,用3%硼酸溶液纱布4 ~6层连续湿敷,以不滴水为宜,每2 ~3 h更换1次。恢复期时,皮肤干燥结痂、翘起,用无菌剪刀剪去翘起部分,切不可用手撕、扯,以免引起出血。
2.3 注意患儿的体位根据皮损部位、程度、大小,采取灵活的翻身法[2]。如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翻身时将患儿抱起,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损伤皮肤。并注意检查皮肤受压部位。
2.4 五官的护理患儿眼内分泌物多时,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滴眼药。耳廓糜烂时,注意防止渗液流入耳内引起中耳炎。每日口腔护理2次。
2.5 大小便护理如骶尾部及肛周皮肤糜烂,应在每次大小便后,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洗,涂湿润烫伤膏,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擦伤。
2.6 尽量使患儿安静患儿哭闹、躁动易引起皮肤损伤,应尽量满足其生理需要,给予安抚,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2.7支持疗法保证营养的供给:耐心喂养,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者,可给予静脉高价营养、输血浆或新鲜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并静脉应用抗生素:准确记录24 h出入水量,以指导液体和电解质的补充,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止肾功能损害。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是皮肤感染性疾病。其致病菌是凝固酶阳性第Ⅱ噬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致病菌毒力较强,可产生一种可溶性毒素—表皮松解毒素,可使表皮颗粒层细胞离解,皮损面积广泛,加上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病死率达50%[1]。多于l周内死于脓毒败血症或肺炎。一般根据出生后1 ~5周发病及皮损表现即可诊断。护士应掌握疾病特点和正确的护理方法,特别是保护性隔离和局部清洁护理,减少细菌及毒素入血。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抗生素全身应用,另外全身营养支持可促进疾病痊愈,缩短病程。
[1] 周茂恒.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87.
[2] 袁允如.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J].海南医学, 2001, 12:4.
[3] 徐丽萍.10例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西部科技,2004, 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