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向阳,蒋连霞
(1.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2.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统战工作研究
冯向阳1,蒋连霞2
(1.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2.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文化认同是一切认同的核心和基础,文化统战作为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随着统战工作对象的广泛性,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及日趋多元化的价值观等特点的凸显,统战工作也具有了新的特征。因此,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方式,构建广大统战工作对象认同的管理机制,优化文化统战氛围,有助于推动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的建设。
文化;文化认同;文化统战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它的核心价值力量体现在民族成员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没有认同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和生命力。“所谓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文化系统 (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循之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1]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统一战线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既有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也有价值取向和利益的多元化发展,这使得统一战线具有了新的社会性。而“文化统战”则是充分运用文化功能,以文化为手段和载体,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开展统战工作的一种方式。对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工作领域来说,核心点在于构建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念体系。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构建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念的实践过程,实质上就是争取认同的过程。
“从认同的类型上看,包括民族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等多种类型。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文化认同是一切认同的核心和基础。一方面,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形成、存在与发展的粘合剂和源动力,是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2]另一方面,认同是文化固有的特定功能之一,而文化认同则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系统,为国家实现社会整合提供巨大的社会心理资源,为国家制度、政权的合法性提供支撑。
当前,党的统一战线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需要更加巩固,各民族的关系需要更加和谐,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两者之间也需要更加适应,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需要更加紧密,这些都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充分调动统战工作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的作用,对于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从淡化了政治色彩的文化认同角度开展统战工作则具有鲜明的优势。
第一,文化认同是统战工作开展的基础。“所谓统一战线,其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3]统一战线工作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实践过程。建立统一战线最广泛联盟,仅单纯依靠传统的政治、经济手段难以满足当代社会成员的需要,在社会制度、政治偏见和利益分歧等诸多障碍面前,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阶层认同、政治认同、经济利益认同等其他方面的认同相比具有更宽广的基础和更强的感召力。只有立足于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民族、历史和文化上均拥有共同渊源这一鲜明特点,不断增进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地开展文化统战工作。
第二,文化认同是统战工作对象群体的连接纽带,为文化统战工作提供保障。文化认同让各个原本孤立的个体找到类属,孤立的个体因文化认同而产生归属感,它使零散、疏离的个体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每一个民族都依托于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常常为各个民族所共同承载。正是因为文化认同,各个不同群体才能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在特定条件下把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以特有的方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群体。统战工作对象的特殊群体性特征,决定了统战工作方法必须适应其工作对象的匹配性,而文化认同将为其提供保障。
第三,文化认同是统战应对结构性冲突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统战工作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点,部分统战工作对象对统战工作或多或少有些“抵触”的心理,甚至在大陆范围之外,有的人可能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存有疑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战工作开展的效果。但是,他们都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民族精神、文化传统都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要发挥文化的作用就必须形成凝聚力,而凝聚力的形成是离不开“认同”的,需要通过认同来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统战”因其自身的特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统战工作的政治色彩,让我们可以在更加平和的氛围中开展统战工作,这无疑会使统战工作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统一战线的对象逐渐增多,团结范围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具有了空前的广泛性。由于社会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从统战对象的整体状况来看,这一群体绝大多数阅历丰富,社会联系面广,影响力大,具有较强的社会号召力,主流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民族的事业贡献力量,但同时他们对党和政府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效果不甚满意,一部分人对我国究竟应该走怎样的政治发展道路还存在模糊的认识;从群体综合素质看,他们绝大多数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崇尚自由,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一部分人政治参与意识淡漠,只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行为方式看,这一群体具备视野广阔,政治见解独特,崇尚民主、自由、科学,对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认同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在认识特征上倾向于文化认同。
第一,从统战工作对象群体的整体特征看,文化统战工作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源于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和社会利益的多元化,社会人员流动增大,出现了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群体。随着国家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必然触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部分统一战线成员的切身利益,导致各种思想认识问题的产生。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中华一统、富国富民、贵和持中、自强不息等传统精神是无法消弥的。因此,以文化的感染力、整合力、融透力、教化功能等来开展统战工作,具有高屋建瓴的统战视野,又具有适合统战对象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先天优势。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统战工作,最终目标都是构建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念体系,即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同时也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整体利益。
第二,统战对象的文化认同思维模式、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明显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决定了文化统战工作的多样性。文化统战工作的多样性包含了内容、途径和手段的多样性。统一战线的发展目标突出的是大团结、大联合,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的产生,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性、思维方式的差别化、行为方式的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特点更加明显。统战工作某些对象思想敏锐,信息灵通,是联系海外华侨、华人和扩大对外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但我们同时也看到,这部分人在带来科技信息、创新精神和新思路的同时,也带来国外的价值观念和独特的工作方式,加上他们对我国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的认知程度以及各种利益的关切程度,在思想认识、观念理解等方面与现实社会都存在不同程度差距。我们必须要通过多样性的统战工作手段和途径,进一步发挥文化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积极引导统战工作对象正视自我与社会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以实现整合人心,规范行为,促进统一战线凝聚力提升。
第三,文化认同本身是高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决定了文化统战工作的广泛性和无形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由民族语言、民族传统等构成民族文化的特征。文化经过认同和整合,逐步形成群体成员共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而这种思想和行为模式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有约束和调节的作用。这决定了文化统战必然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同时由于文化是一种观念结构性的,意识形态性的,是存在于各种文化载体之中的,即使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存在很大差异,但是由于文化的同根同源性,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在无形中就成为了建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桥梁和基础。
从广义的文化论角度来说,通常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认同的维持可以使政权获得稳定并具有凝聚力”,[4]一种认同作为某一文化的最高价值能使认同于这种文化的人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对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文化统战工作要结合文化层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寻求更好的工作路径。
首先,以认同为出发点,打造平等、公正的物质文化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对于统战工作领域来说,无论是大陆范围内还是大陆范围外,物质层面的文化最容易发生“趋同”现象。从认知的角度来说,要争取统战工作对象的认同,必须要在我们党认可的范围内满足他们的各种适当需要。众所周知,物质文化是自然界过程中运用各种物质手段所获得的、深刻体现着独特经济关系和观念的一切物质成果。物质文化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形成与其他群体和民族的比较,是人们对统一战线目标、对领导集团的信任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经济基础不但决定着上层建筑,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国家如果对党内党外的同志在物质文化上差异对待,甚至漠视党外同志的需求,将会严重影响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调动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必须要激励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建设,而政府则要在改善学习、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及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真正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只有真正认同国家的物质文化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凝聚力的巩固和增强。
其次,以管理为手段,塑造高效、民主、科学的制度文化。中华制度文化是建立在中国这样一个“群体本位”的社会基础上的,具有独特性。[5]制度文化是规范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内部各有机体之间关系的社会成果,通常包括强制规范和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任何一项事业成功的基础,好的管理手段不仅仅是一种模式,更是促进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文化统战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停留在空泛的议论中,应切实从机制上探索统战对象群体广泛认同的民主决策、科学管理机制。对于大陆范围外的统战工作对象,要开拓渠道,特别注重加强民主监督工作,把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纳入决策机制,并通过各种具体措施落到实处。从感情上、人格上尊重统战对象,在工作上、学习上、参政议政上和生活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关怀,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同时,要不断完善政治和法律制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能够有力约束和统一群体的个人行为,促进凝聚力的形成;另一方面,保持运作的安定秩序,确立、维护和调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利益,有力地保障统战工作对象的地位和应享有的权利。
最后,以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为载体,拓展文化统战工作新领域。精神文化属于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它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精神成果的综合。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对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对于祖国的和平大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她吸引着国内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统战工作要充分运用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凝聚人、感染人,即要大胆地宣传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宣传我们党的政策和统战工作方针,通过有针对性、有感召力、有吸引力、有系统性的宣传、管理等途径,通过文化渗透方式融入到统战工作对象中。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和精华,如爱国主义、以人为本、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一直在接受认同的检验,这些既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统一战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大陆范围外,文化的同根同源以及价值认同、文化传统的传承及风俗习惯的遵守等方面,将为海外文化统战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海外同胞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贡献力量,使他们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为国家的各项事业作贡献。
[1]李道湘,于铭松.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30.
[2]李艺,张珍.论文化认同是文化统战工作的基础[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20.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40.
[4]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84.
[5]李道湘,于铭松.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28.
【责任编辑:西澜】
Abstract: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core and basis of all identities,thus,cultural front work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 in playing the role of being a starting point for united front work.With the objects of united front work becoming increasingly extensive,the united front work has acquired the new features of being more open in democratic ideologies and having increasingly diverse values.Therefore,it helps build a unified front with powerful cohesion if we innovate and develop the method of united front work in the new stage,optim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dentified by the vast number of united front work objects and cultivate the atmosphere of cultural united front work.
Key words:cultur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culturally united front work
Research on United Front Work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FENG Xiang-yang1,JIANG Lian-xia2
(1.College of Art,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
D 613
A
1000-260X(2010)06-0057-04
2010-09-10
冯向阳(1968—),女,浙江杭州人,华南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