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涛, 林爱俊 (山西大同第五医院呼吸科, 大同 037006)
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直接取得细胞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的检查技术[1],通常在 CT或 B超引导下进行,而直接在体表定位下穿刺报道较少。我科自 2006-02~2009-03共开展体表定位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肺周边性和弥漫性病变 36例,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中,男 20例,女 16例。年龄 45-72岁,平均 58岁。病变均靠近胸壁,直径3-10 cm,依据 CT可计算出病变位置、深度及其与体表解剖标志的关系。全部患者经痰液、胸水细胞学、肺 CT、肺增强 CT、纤支镜等检查,均未获得明确诊断,且抗炎治疗半月效果欠佳。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介绍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解决措施,并填写知情同意书。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进行屏气训练,咳嗽较剧者服用镇咳药物。摆好体位,嘱患者穿刺中不能晃动身体。
术者仔细阅读肺部增强 CT,对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密度、供血情况以及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结合体表解剖标志、骨骼、肋间隙,确定最佳进针点。测量胸壁厚度、靶区的最大径及其与胸壁穿刺点的距离,确定穿刺角度和深度。准备好 Temno穿刺活检枪,标本槽为 2 cm。
1.2.2 操作步骤 穿刺点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局麻,皮内、胸膜麻醉要充分,将活检枪按预定角度缓慢进针达壁层胸膜,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击发活检枪,并快速退出,取出穿刺切割的组织条,在玻片上滚动涂片送细胞学检查。组织条用 10%甲醛固定,送病理学检查。若切割的组织过少,可在原穿刺点适当变换角度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取得足够的组织为止。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必要时加压包扎。嘱患者卧床休息 3 h以上,不可做较大的活动,不要引发剧烈的咳嗽,必要时给予止咳药。术后 24 h严密观察患者,如有情况可行床旁 X线检查。
本组穿刺 36例均成功,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肺癌 22例(腺癌 13例、鳞癌 5例、肺泡癌 2例、小细胞癌 1例,转移癌 1例),肺结核 4例,肺炎 3例,炎性假瘤 1例,特发性肺纤维化 3例,矽肺 1例,过敏性肺泡炎 1例,未明确诊断 1例,确诊率为 97.2%。术后 5例出现痰中带血,经对症治疗后好转,2例发生少量气胸,未做处理,自行吸收。并发症发生率为19.4%。未出现大量气胸、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临床上对肺周边性和弥漫性病变诊断较困难。纤维支气管镜和痰细胞学检查对绝大多数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意义不大[2]。胸腔镜及开胸肺活检诊断率虽高,但创伤性大、费用高、专业性强,使其临床作用受到限制。经皮肺穿刺活检则避免了它们的不足,本组确诊率为 97.2%,与文献报道相近[3],并发症发生率为 19.4%,为肺部疾患早期明确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如何提高阳性率,笔者有如下体会:①病例选择要合理,病变需靠近胸壁,直径在 3 cm以上,符合条件者可直接在体表定位下穿刺,减少了患者费用。②术前应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准确定位。③操作要熟练,可适当调整穿刺角度多次穿刺,以提高活检的阳性率。④对局限性病变选择病灶周边区穿刺,对弥漫性病变选择病灶密集区穿刺。⑤送检标本采用细胞学与组织学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得更多病理学依据。
为减少并发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可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本组 5例痰中带血、2例少量气胸,发生率为 19.4%,对症治疗均好转。②向患者说明活检的目的和过程,取得患者配合,并提前行屏气训练。③采用快进、快出、快切割的“三快”方法,使患者在一次性屏气下完成整个切割取材过程,这样可缩短活检针在肺内的滞留时间,减少穿刺针对肺和脏层胸膜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总之,体表定位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并发症轻、确诊率高、费用低的诊断方法,对呼吸系统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减少了开胸肺活检的损伤,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组通过病变与体表解剖标志的关系进行定位后直接穿刺活检,获得了 97.2%的诊断率,但对术者要求较高,需熟练掌握胸部解剖结构及肺穿刺活检技术。
[1] 陈正贤.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M]//介入性肺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0,111.
[2] 支修益,刘宝东,胡牧,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肿物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5):2502-2503.
[3] 施红光,李涛平,陈龙华.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J].中国医师杂志,2006,8(10):1398-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