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文俊
(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迅速上升。作为其经济迅速上升的一支力量,中国也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而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将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世界各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迅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04年9月,全世界已建有300多个区域贸易协定,各区域贸易组织贸易额占全球总贸易额的50%。虽然亚洲区域自由贸易自上世纪90年代才刚刚起步,但各国间的区域自由贸易却在不断快速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双边自由贸易区协议相继出现。
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以及亚洲经济联盟都才刚刚开始。1993年亚洲自由贸易区进程正式开始,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至今。自由贸易区的成员不断扩大,逐步从6个增加到10个。领域也从贸易扩展到服务、投资及其他经济合作方面。2003年1月,在第9届亚洲国家领导人会议上大家达成了在2020年前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共识,从而加速了其自身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该行动计划,亚洲各国将加速包括在亚洲自由贸易区中关于服务和投资等多个协议框架的实施。各国已决定2010年首先实现11个领域的一体化,包括木材,橡胶,汽车,纺织品,电子,农业,IT,渔业,医疗保健,航空和旅游业。
2000年11月,中国首先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伟大构想。也就是在今年的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实际早在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就正式签署了关于全面经济合作的协议框架,并且正式宣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2003年6月18日,中国和泰国签署了于两国政府间旨在加速取消关税协议框架,并自2003年10月1日起逐渐实现188种蔬菜和水果零关税。在中国与东盟领导人2004年11月的会晤中,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贸易的协议,并确定2005年7月1日起开始整体削减关税。时至今日,它已建立成为一个拥有最多人口以及最多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在第二次印度——东盟领导人会晤时,印度与东盟也就到2011年建立一个区域贸易投资区达成了相关决议。印度——东盟区域贸易投资区的目标和框架与其他自由贸易区相似。虽然印度——东盟和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名称不同,但性质相同,他们都属自由贸易协定。印度——东盟区域贸易投资的目标是在与贸易相关的商品、服务、投资等经济合作领域,逐步实现商品、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打开新的经济合作领域,并最终实现经济的一体化。
紧随中国和印度之后,日本也决定与东盟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并且决定在2012年前实现。虽然要比中国和印度与东盟建立的自由贸易协定晚些,但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建立必将也为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03年10月,日本和东盟为全面经济合作签署了协议框架,并制定了其目标、基本原则、措施、范围及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日程表。它为未来日本、东盟提供了一个自由贸易协议框架。实施计划发布于2003年12月,双方提出了3个主要合作领域和100个合作项目。并于2005年4月,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联盟领导正式开始自由贸易谈判。
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是世界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结果:全球化的压力促使国家与企业为达到经济效益而扩展市场,提高竞争力,并且引进外资和技术;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改进了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在WTO框架之下灵活减少WTO谈判,从而在国家间形成了更加强有力的贸易集团。
为了迎接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相关国家都根据自身经济、政治和社会的需要适当地调整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东盟、日本、印度都在积极活跃地寻找发展战略、目标及模式以加速促进自身区域自由贸易进程。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东盟设法根据其目前的经济形势探索着区域合作模式,并且逐渐形成它自身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东盟分别与中国、日本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以便达到三角战略平衡。长期以来,东盟通过发起多个多边协定以期达到在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均衡。冷战末期双极模式崩溃,正是通过在中国、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东盟得以从各方获利。而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东盟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的地位有所下降,区域经济合作几近停滞。这样的情况直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建立才得以停止。而在促进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东盟始终强调其在区域经济组织的核心地位。东盟领导人一致认为,鉴于其经济实力有限,各国间应该首先提高内部团结,在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提下,逐渐发展自己;否则,东盟很可能会在亚洲区域自由贸易的浪潮中沉没。因此,东盟只有通过与中国和日本等国的相互谈判,才能保持其独立的地位。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东盟地位的上升,印度也已认识到与东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并在90年代初期就提议“东扩”政策,以提高与东盟的联系。印度加大了与东盟彼此间的对话与合作,并于1996年加入东盟论坛。且于2002年11月,在柬埔寨举行了第一届印度——东盟领导人会议。紧随中国之后,印度加入了东南亚间的友好合作条约,并于2003年10月在东盟和印度之间的第二次印度——东盟领导人会议中关于全面经济合作的协议框架签字。它标志了印度——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正式开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面对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迅速上升,中国必须进一步调整战略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确定优先权和相应模式,从政府到企业都必须积极贯彻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 中国应调整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在新世纪里经济和贸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摆脱总被其他贸易集团相隔离的不利境况,并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空间。当前,中国应该从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里汲取经验与教训,根据自身经济、政治和外交情况适当地调整战略以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应通过自由贸易谈判来提高在国际重要经济伙伴和国家中的地位。并以该战略的国际资源为依托,更多地鼓励在石油和特殊金属矿藏方面的一些关税自由贸易谈判。并根据“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多尝试与资本投资的重要来源国的谈判。我国还应进一步促进多层地方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譬如区域组织论坛(e.g.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方贸易协定机构(e.g.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曼谷协议和其它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和重要的地区合作组织(e.g.上海合作组织)等。当前,实施区域自由贸易战略,中国应先制定中国——东盟FTA及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加快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和海湾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并尝试为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中亚自由贸易区的创立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中国应借鉴其他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经验,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与早先的区域自由贸易不同,新近涌现的区域自由贸易目标内容多样化,且主要集中在服务和投资方面。它们都要求打破地域和距离的制约,并且强调严格依照WTO规定办事。但其在区域自由贸易的理论和实践中也存在诸多关键问题。例如,如何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中国最好参加多少个自由贸易协定;如何处理区域重叠造成的问题;怎样克服前南南区域贸易协定的弊端;并且怎样促进新南南区域商业一体化的发展等。因此,要制定区域贸易战略,中国就必须根据渐进发展的原则,首先主要发展南南区域自由贸易,汲取其他发展中国家区域一体化的经验与教训,寻找出南南区域自由贸易的新模式。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尽快建立与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区域自由贸易。进一步促进现有的区域一体化的调整和升级。而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则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因为它比多边自由贸易体系更容易建立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光溪.互补性竞争论:区域集团与多边贸易体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2]刘国光等.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王长胜.2006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李慎明等.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贾根良,梁正.东亚模式的新格局——创新、制度多样性与东亚经济的演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