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反危机措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2010-04-12 13:47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危机贸易措施

杨 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西方发达国家反危机措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杨 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批评信奉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的同时,积极进行国家干预,提出一系列抵御危机、刺激经济的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加强政府投资,重振实体经济;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国有化措施的运用。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反危机措施在对挽救本国经济发挥一定作用的同时,也对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产生了利弊兼有的多重影响,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实体经济领域与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深入剖析这些影响,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发达国家反危机措施;中国经济;影响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危机措施及评价

西方经济危机是以美国金融危机为序幕、从次级贷款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并最终酿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面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批评信奉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的同时,积极进行了国家干预,提出了一系列抵御危机、刺激经济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针对金融市场出现的信用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由国家出资增加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通过国家注资的形式,使得金融机构的自有资金比例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得到保障,信用危机得以缓解。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促使金融系统基本回复正常,基本实现稳定运行。积极扩大金融市场信贷,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如危机发生后,美联储联合国内 10家大银行成立 700亿美元平准基金,用以为存在破产风险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市场的流动性。同时,美联储还下调贴现率,连续降低基准利率。由于美联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紧缺现象逐渐减少,信贷开始回升。

2、加强政府投资,重振实体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迅速波及实体经济,商品零售额剧减,失业率上升,新开工率大幅下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最初的拯救金融市场变成不得不拯救整个国家经济。在经济危机爆发以后,西方各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图通过支持和鼓励企业的发展提振国家经济。各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提供优越的企业发展空间,并积极敦促金融机构向企业贷款,大量资金流向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各国重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积极运用财政政策,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刺激经济。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 2009年 3月签署生效了 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法国政府实施了鼓励公共投资的刺激经济计划;俄联邦政府积极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提供优惠税收政策,提供资金和贴息,支持汽车制造业、住宅建设、农林业、国防工业和运输业等重点行业等。这一系列措施实行后对各国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各国经济逐渐走出了衰退期,但是经济复苏的时间尚不可知。

3、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通过提供再就业培训、向企业提供就业补助、提供社会领域的临时工作岗位、支持自主创业等措施改善就业状况。同时,加大财政支出,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主要措施包括:向贫困家庭发放困难补助、提高养老金、限制药品价格等。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得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破产、社会矛盾加剧,中产阶级以及社会底层普通居民成为经济危机的主要受害者。这种情况下,通过改善就业和提高社会保障措施,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社会矛盾,避免了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发生。但是,这种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4、外贸政策趋于保守。经济危机开始加剧以后,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其外贸政策也出现了新动向。为了保护本国企业、提振国内产业和促进国内就业,各国外贸政策趋于保守。一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引发贸易保护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同时,贸易保护向双边化、集团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贸易保护的目的区域多样化,从传统的保护国内弱势产业发展到保护国内传统产业、增强竞争力、维持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多重目标。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2008年 11月 20日集团签署承诺避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来,仍有 17个国家实行了 47项贸易限制措施。贸易保护手段趋于多样化,保护政策更加趋于显性和柔性。据WTO在 2009年 3月 26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从 2008年 9月世界经济危机开始加剧至 2009年 3月期间 23个国家采取的 85项已核实的贸易措施中,绝大多数为限制贸易的措施。贸易保护的行业主要为制造业,尤其是钢铁和汽车业。此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数量也有所增加,2008年的反倾销案件数量比 2007年提高了 27%。

通过贸易保护政策,虽然各国制造业获得一定的有利发展空间,本国居民就业压力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这种贸易保护往往是单方面的和不平等的,往往会引起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尤其会侵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5、国有化措施的运用。金融与经济危机发生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一直认为不应介入市场操作,以避免引起道德风险等问题。然而,金融与经济危机发生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通过政府注资缓解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的财务困境。这主要是因为对于深受金融与经济危机影响的银行和企业,“国有化”比破产清偿更有利。如果任由危机中的银行和企业破产,国家经济将遭受巨大冲击,不但金融系统无法正常运转,经济复苏也无法实现。

国有化措施虽然挽救了一部分的金融机构,对另一些金融机构而言则是噩梦。例如,美国政府通过注资挽救了花旗、贝尔斯登等投资银行,但却任由老牌的雷曼兄弟进入破产程序,这更进一步的加重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恐慌,金融市场上人人自危,都不愿把宝贵的流动性拆借给他人。此外,政府注资的绝大多数都是用于对银行高管的薪酬支付,失去职位的普通员工却只能拿到微薄的补偿金,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社会经济体制,保护的并不是普通的劳动者,而是资本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随着股份制的普及,针对所有权 -经营权的问题研究一直认为,应当使经营者尽可能的成为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共同体,银行高管正是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共同体,他们的工资一部分来源于他们自己从事管理活动的劳动创造,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对普通员工和其他产业创造剩余价值的索取和分配。

但需要注意的是,国有化通常是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应对特殊时期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在美国历史上,政府也曾多次采取类似国有化的手段,但在特殊时期过后,“国有企业”又大多归还私人资本家并给予补偿。美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决定了国有化这种措施只是一种临时手段,是在一个阶段内由政府介入经营困难企业,即“暂时国有化”。由于企业和经济环境的不同,这个“暂时”的时限可长可短,但政府最终要通过市场机制从企业退出,克鲁格曼指出,这一个过程实质上是“前私有化”(preprivatization)过程。①李燕:《如何看待美国的“国有化”》,《学习时报》2009年 6月 8日。

二、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危机措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的加剧,这一金融海啸瞬间席卷全球,最终波及到实体经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经济停滞和衰退,西方发达国家流动性匮乏,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急剧下降,社会动荡不安。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与经济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经济亦受到冲击。在中国经济遭受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与经济危机冲击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反危机措施也对中国的金融、实体经济、经济结构产生了利弊兼有的多重影响。

(一)对中国金融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对国内金融业采取提高国有化比例、加强监管等措施加强了政府对金融系统的支持,试图稳定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避免了持有这两家公司债券的中国金融机构可能遭受的较大损失。而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也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宽松的货币政策缓解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匮乏危机,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宽松的美元政策加大了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系统风险。长期以来,中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典型的两极代表,一部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实现着全球资源配置所带来的巨额利润;另一部分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低位,通过本国的资源比较优势成为加工制造的主要基地。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美元脱离黄金,成为仅以美国国家信用担保的世界货币。但是,美国资本账户和贸易账户长期处于双逆差,美国不断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满足进口需求,新兴市场则通过出口贸易积累了大量的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最终又以购买美国国债为主要投资方式回流到美国。在以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金融体系下,不受限制的“铸币”权和举债权的行使成为支持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却对中国十分不利。一方面,以国债为抵押、不受硬约束的美元发行方式导致美元发行量猛增、不断贬值,中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随着美元贬值而下降,导致我国国民财富不断蒸发。另一方面,美国限制中国在美国的投资领域,中国在美国投资主要以购买美国国债为主。中国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向美国资本市场输送流动性,加强了中国与美国的金融联系。美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保障了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而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又进一步推高了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额,这形成了一个不断扩大美元需求的循环反馈。随着循环反馈地不断进行,中美两大经济体被日益紧密的捆绑在一起,系统风险不断增大。

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大型金融机构提出的破产或改组计划,导致许多高级金融人才开始向全球其他金融中心流动,中国作为富有潜力的金融市场,既有机会吸收国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也有机会引入错误的金融操作手法,从而一方面有助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隐患。

由于本次西方发达国家对金融体系的干预仅仅是在现有体制下的调整,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没有解决以一国主权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不可避免的“特里芬难题”。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尴尬地位将促使中国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结构,加强对外汇储备的国家安全和保值增值两个方面的管理。

(二)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尽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再宣扬新自由主义和金融开放,但是这场经济危机使得西方各国不得不回到生产领域寻找走出衰退的途径。一系列的扶持和振兴重点产业的经济刺激计划在各国实行,国家对产业的干预空前高涨。西方发达国家重振实体经济的措施日益发挥作用,虽然走出经济危机尚需时日,但是实体经济已经初步遏制大幅衰退的势头,这将会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通过改变市场悲观预期与增强消费信心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一方面使国内厂商对国内外市场前景预期发生巨大变化,预期悲观,缩减出口订货单、投资意愿下降,例如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CFLP)2008年 12月 1日公布的综合反映中国制造业生产情况的 P M I指数中,有关订单分项指数自 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全部大跌,11月份出口订单指数更是暴跌至 29,创下自 2005年来最低水平。因此,不少企业提出“过冬”战略以及停止新投资的防御策略。另一方面,国内外消费信心受到打击,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减少个人预期收入,消费者趋向增加储蓄而减少消费;失业压力的增大促使居民减少现时消费而增加未来保障资金的安排。因此,随着美欧各国经济刺激计划的生效,各国经济的恢复将重新产生对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改变中国实体经济的市场预期与消费信心,可能再次带动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有利于出口企业恢复元气,对居民就业和居民收入产生有利影响,FD I也将增加。其次,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与经济危机冲击了中国实体经济,造成房地产业遭遇“寒冬”、商品价格急跌、企业出现库存危机,以及企业倒闭与裁员降薪等。西方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日趋向好,将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以出口为主的纺织业和以内需为主的钢铁业存在的库存危机,提高钢铁、有色金属行业的产品价格。从行业分布看,倒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陶瓷建材家具等制造行业。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增速均大幅下滑。其中,全国 20%的纺织企业出现亏损;家具出口增幅回落 3.5个百分点;塑料制品出口增幅回落 8.4个百分点。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避免倒闭,裁员减薪成为有些企业应对危机的常规手段。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重振实体经济措施效果的显现,国外实体经济与国外市场的恢复,将会缓解中国企业倒闭与裁员降薪的趋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美欧各国恢复以往的经济活力尚需时日。这次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许多分析人士都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增长乏力,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恢复到危机之前的经济水平,外部需求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完全恢复。因此,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只会伴随着其经济的复苏缓慢释放。其次,伴随着美欧各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国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力度也不断加大,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不断加强,中国出口贸易仍然遭遇重重困难。通过适当途径维护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合法权益显得十分迫切。再次,目前中国出口拉动、国内消费推动不足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转变,出口贸易中的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也亟待解决,因此,目前美欧各国经济恢复对中国出口贸易拉动作用仅仅是一个短期有利因素,从长期来看,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不能得到调整和优化,中国对出口加工型贸易的依赖状况仍将持续,抵御经济危机冲击的能力难以提高,短期出现的经济运行良好态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的长久动力。

(三)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对外出口明显减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经济的外部冲击,在贸易保护的压力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显著增加,贸易摩擦的领域从传统出口产业,如家电、纺织品、鞋帽等向新兴的钢铁、汽车、通讯设备和化工等领域扩展,从产品和服务向知识产权和投资领域扩展。①梁爽:《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 7期。

从短期来看,出口下滑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乏力,是对中国经济的严峻挑战,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所必须经历的阵痛。虽然出口大幅下降降低了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增加了居民失业率,降低了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但从长期来看,这会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在本次危机中,中国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型企业与商品受到了较大冲击,经过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洗礼,出口产业中大量规模小、附加值低、实力弱、技术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只有具有生存力的企业才能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中生存下来。危机加速了中国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必然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进步的紧迫感,促进出口产业逐渐迈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他产业也将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原有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格局。

另一方面,危机大幅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扩大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凸显。长期以来,扩大内需虽然被经济学家们广泛讨论,但由于出口一直强有力的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扩大内需似乎并不迫切。危机爆发以后,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中国经济增长还需通过内在动力予以保障。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危机措施会对恢复国外需求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但是,我国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实现。时至今日,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与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凸显了一国自身经济活力的重要性,证明了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条短期可行但不会长久的增长途径,存在较大风险,对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改变当前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局面,必须尽快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启动内需,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消费领域的拓宽,新消费增长点的培育,提高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地增长。

F015

A

1003—4145[2010]05—0113—04

2010-01-26

杨 静,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9YJC790251)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栾晓平 E-mail:luanxiaoping@163.com)

猜你喜欢
危机贸易措施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贸易统计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危机”中的自信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