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升
( 太原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030002)
礼仪文明是一个公共话题,一切以礼仪文明建设为着眼点的文化活动,必然承载着服务礼仪文明建设这一特定任务的社会责任,必然要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从这一点上讲,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在全国范围的“礼仪2010·大学生礼仪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由于其诠释的是礼仪文明建设的公共话题,因而“大赛”所应体现的社会价值以及如何体现其应该体现的社会价值,就必然从“大赛”逐步浮出水面的那一刻起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纵观人类社会文明演进历史,社会文明的进步总是与人类所创造的礼仪文明相辅相成的。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文明的进程,也制约着礼仪文明的水平。也就是说,礼仪文明总是与其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环境相契合的。例如,“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用手势、脸部表情表达生活与行为意志,用拍手、击掌、拉手、拥抱表达对他人的亲昵的感情……”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为适应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创造礼仪文明的历史,也是礼仪文明作用于人类社会并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迈上新高度的历史。礼仪,作为人类高尚行为的准则,标定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尺度,它在人类社会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并不断演进。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礼仪文明的一次次累积,都最终对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行为引导作用。礼仪文明是人类树立起的追求真善美的旗帜,是人类高扬起的道德力量的旗帜,是人类在规范自我、高尚自我、发展自我的自我修炼进程中高扬起的“大我”的形象之旗,是推动人类不断迈向新文明新高度的旗帜。
要深刻领悟礼仪文明对社会文明进程的作用,还必须认识到:一个社会其礼仪文明的失衡,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失衡,最终将危及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没有不断提高的礼仪文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永续发展,将只会是一句空话。美国耶路大学斯蒂芬·卡特教授在他的《礼貌:举止、道德及民主的》一书中说:“如果我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和礼貌,如果有更多的成年人都在仿效自我放纵的做法来满足自己眼前的欲望,那么,我们就会走进一个更加野蛮的社会——一个教育程度高、技术发达、军事力量强大,然而野蛮的社会。”这段话,应该说从一个视角比较深入地说明了礼仪文明对于人类社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内在价值。儒家文化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在《论语》一书中就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礼记·礼运》)强调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注:古代用于曲柄起土的农器)而要耕地一样。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提倡“礼治”主张,也从一个视角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礼仪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尽管孔子的“礼”,与我们今天阐述的礼仪文明在内涵上有差异,但中华礼仪的渊源中儒家“礼治”是蕴藏其中的重要的思想血脉,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相续,与不同历史时期中华礼仪随经岁月流逝而根脉相连,的确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于礼仪文明对社会文明兴衰的影响,丹尼尔·雷恩在针对古希腊、罗马所做出的历史分析中,这样写道:“自我克制、节俭、勤奋工作,以及有秩序的生活会带来繁荣昌盛。但是,随着生活的富裕,自我克制就会变为自我放纵,节俭的美德将为罪恶所取代,勤劳和坚韧不拔亦将为投机取巧所取代,而社会的秩序也将遭到破坏。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思想开始泛滥,这样就会衰落,而这种衰亡不是外部因素造成的,而是内部腐化的结果。希腊和罗马就经历了这样的周期循环。”重新回味丹尼尔·雷恩在其所著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中的这段话,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即:物质层面上的日渐发达,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本质上具有持续发展的内在生命力,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整体性进步,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真实内涵。
细节决定成败。小到一个企业内部管理,如此;大到整个社会的管理,亦如此。作为一个公民,您是否做到了把“您好!”“谢谢!”常挂在嘴边;现在提倡“公交优先”,作为一名乘客,您是否做到了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者让座?同时,如果您是一位男士,您是否做到了主动给身边的女士让座?如今,私家车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司机,您是否做到了坚决杜绝“醉酒驾车”,您是否还能在车过积水之处时自觉地放缓车速,为的是不要让激起的雨水溅在路人的身上?如此等等,都考量着一个公民的礼仪文明素养,更考量着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
实践表明,礼仪,只有深化为社会大众的文明素养,内化为每个公民的文明素质,才能真正显现其巨大的文明推进价值。礼仪文明,乃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礼仪文明建设的程度,考量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礼仪,也只有凝聚为社会大众的文化自觉,才能彰显形成对社会礼仪文明的推动价值,也才能彰显礼仪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其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为此,对于服务大众的礼仪文明建设来说,任何以礼仪文明建设为关键词的文化活动,都应自觉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职责。那么,通过在“大赛”中展示大学礼仪教育成果,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形象,传播大学的人文精神,塑造当代大学生自觉地“学礼,明礼;行礼,用礼”的礼仪文明形象,进而发挥其服务社会的礼仪文明建设的作用,这必然成为礼仪2010·大学生礼仪大赛的着眼点。
在打造礼仪文化活动优秀宣传者和传播者中体现“大赛”的社会价值
有效推进礼仪文明建设,其建设主体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至关重要。大学生无疑是“大赛”的主角。判定“大赛”的价值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看其是否有助于提升“大赛”的主角——大学生自身的礼仪素养。在这里,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判定“大赛”举办的成功与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其对于“主角”的定位是否准确。“大赛”“主角”应发挥的作用以及应挖掘的潜能是否通过“大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有效的释放。参加全国大学生礼仪大赛的每位大学生选手,既是赛手,也是礼仪文化的研修者,更是礼仪知识的宣传者、礼仪文明的传播者。“赛手”的角色,让我们有一种掌握礼仪之道的紧迫感,让我们在竞赛中走进礼仪、把握礼仪,让我们在锤炼自我中不断提升礼仪修养;“研修者”的角色,促使我们抓住时机,深谙礼仪文化之精髓,明晰礼仪精神之要义,提升礼仪文明之修养,塑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凝结下的人格力量,让青春更美丽,让人生更美好,让未来更辉煌。把握“宣传者”的角色,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站在赛场上,你就是站在了面对社会公众的社会大舞台上,不管你承认与否,你的简洁明晰的道白、你的犀利深刻的说理、你的舒展有度的演示、你的娓娓道来的沟通,都凭借着“大赛”这扇礼仪之窗,向社会公众传递着一个个礼仪文化的讯息,传播着礼仪文明的主张,宣传着礼仪精神的理念;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大赛”所形成的社会舆论效应,引导着社会公众礼仪行为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赛手”是否能够成为礼仪文化优秀的宣传者和传播者,就必然成为社会公众对赛手是否优秀的客观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评定标准。而这个客观存在者的评定标准,也必将随着“大赛”的逐渐展开和步步深入,而走进寻常百姓家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此时,“大赛”从赛手到组织者也都必须意识到活动对礼仪文明的社会推动功能,并竭尽全力去呵护这一功能。从这一基点出发,要成功办好“大赛”,就必须把打造礼仪文化优秀的宣传者和传播者作为十分重要的目标。
在打造礼仪文明建设者和宣传者极具内涵的、持之久远的礼仪形象中体现“大赛”的社会价值
礼仪文明建设需要依托科学规划下的文化活动这一特定文化“舞台”加以有效延展,礼仪文化活动所搭建的文化“舞台”,所应塑造的是礼仪文明建设者和宣传者极具内涵的、持之久远的礼仪形象。“大赛”是大学生的“舞台”。这个“舞台”既是“赛手”们秣马厉兵、全力创优的疆场,更应是大学生昂扬奋发向上的激情、充分展示自身青春风采的天地;这个“舞台”既是“赛手”们潜心修炼、你追我赶的赛场,更应是走向未来的大学生飞动其心海的歌声、高歌时代的最强音、塑造当代青年卓越形象的天地。毋庸置疑,礼仪,反映的是一种形象。但礼仪形象,不应只是外在的形象,不应只是表层的形象,而更应是根源于内在的道德力量所释放出的精神形象,更应是发端于人心灵深处思想境界、抵达真善美的高峰时所展示出的人格形象。秉持这样的形象建构理念,全国大学生礼仪大赛这座“舞台”上所应展示的当代大学生的礼仪形象,是当代大学生追求本质美、内涵美、知识美、探求美、文化美、精神美以及行为美、言语美、沟通美的综合体现,是构成当代大学生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所锻造的综合实力。形象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生动体现,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安身立命、创业成才的必备条件,形象力就是大学生的生命力;形象更是大学的生命,形象力就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塑造大学以及当代大学生的一流的形象,还是任何一所大学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德才兼备的各类杰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必备条件要素。
英国诗人约翰·美斯菲尔德说:“世间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当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大学凭什么能塑造“屹立闪光”的形象?凭借的就是大学内在的、反映大学精神本质的、体现大学综合实力的形象力。同时,必须明晰的是,这里所说的“形象”,绝不只是外在的符号系统,而是内在美、本质美、内涵美、思想美、心灵美的综合彰显;形象力,就是一所大学内在精神力量高度凝结之后所产生的持续推动自身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礼仪2010·大学生礼仪大赛,以“大学生礼仪”为核心定位点展开其全部的赛事内容。但绝不能将其仅仅解读为只是聚焦在对“学校礼仪”的浓墨重彩式的诠释上,而是意味着要以“大学生礼仪”为基点,向其“内与外”两个方面延展开来,“内”就是对精神本质的揭示,“外”则表现对“赛事内容”必然会产生出一个全方位对礼仪文化进行扫描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赛手”的综合素质的展示,是从多个层面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礼仪形象。而在打造礼仪文明建设者和宣传者极具内涵的、持之久远的礼仪形象中,“大赛”也实现着自身的社会价值。
推进礼仪文明建设还必须和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近年来,世界各国和科学界达成共识就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今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 “两会”的最强音。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而对于每个公民来说,自觉增强生态意识,自觉地科学地过“低碳”生活,自觉倡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则日渐成为做合格公民的重要标准。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对生态礼仪文化建设提出内在要求。全国大学生大赛将生态礼仪文化建设的理念引入其中,就会在服务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层面上体现其社会价值。
在深度探究与流行文化以及消费文化的对接理念中体现“大赛”的社会价值
任何一个面向大众的文化活动,都必然会转化为公民精神文化的消费行为,由此也会沉淀为一种浸润于社会中的消费文化。触及消费,自然不能回避“流行”二字。因为,任何消费都存在从众心理的驱使,此刻“流行”在所难免。而“流行”往往表现为:急速到来的高潮,令人猝不及防,而等大多数人“缓过神儿”时,一切均已“烟消云散”。娱乐文化活动中各类“选秀”,对接了某种消费主张,创造了一个个“流行”奇迹,但“短效性”始终困扰其中。以大学生礼仪为定位的“大赛”,因其蕴涵着的公共性、公德性和公益属性,自然是面向大众的文化活动,自然会转化为公众的精神文化消费行为,自然不能与“流行”语境做简单化对接。大学生礼仪大赛所追求的活动效应应该是淡定的、从容的、内在的、精神的,应该是精雕细琢的,应该是立意久远的。公元前500年~323年,是希腊的古典时期,是艺术、文学、哲学和政治高度繁荣昌盛的时代。古希腊艺术尤其是雕塑与建筑艺术,又构成了古希腊美术的高峰。从那时到现在,古希腊艺术始终居于艺术世界的“流行前线”,满足着代代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构成精神文化消费的撼世奇观。其中的奥妙究竟在哪里?西方文化史的研究者告诉人们,“古希腊的雕塑艺术与建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古希腊的社会制度、美学价值、审美观念、社会风尚等密不可分。”而这一“综合论”观点,也从一个视角启发我们打造文化产品所应具有的内在的精神性制约因素。的确,古希腊艺术的美,是古希腊艺术家追求理想美、精神美、灵魂美、高尚美的结晶,“那种美的特殊魅力,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展现出人类全部的活力,让人在审美喜悦中走向高尚。”可以说,创作者、艺术家思想的高尚才是让“流行”变为恒远的“通行证”。对于面向大众的文化活动来说,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其是否具有灵魂性的东西,是否有效地规避了那些急功近利的东西。据此,“大赛”理所应当地应该有触及灵魂的东西,应该有令人潸然泪下的东西,应该有激越青春的东西;“大赛”与当今时代消费文化的对接,不是满足于对受众视听感官上的“娱乐”性刺激,在传播手段的使用上也不是简单地呈现为“视觉影像铺天盖地、无所不在”的表层景象;相反,“大赛”应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逐渐升华。执著于高尚,高尚如月光,明亮你我的青春之路;坚守于高尚,高尚似阳光,辉煌当代大学生走向未来的前程!
参考文献:
[1]李健荣,邱伟光.现代公共关系[M].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2.
[2]邱伟光.公共关系礼仪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振民,王群.国际礼仪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黄东升等. 公共关系礼仪[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5]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朱孝远.理想美与希腊艺术的意境[J].艺术评论,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