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蕴*

2010-04-12 13:47代金平董朝霞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全球化特色

郑 洁 代金平 董朝霞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蕴*

郑 洁 代金平 董朝霞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总体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分析其国际环境和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致力于在加强国际合作应对世界性难题的过程中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致力于促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向公正合理的全球化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世界历史;和谐世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过这样的论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76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因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和渗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数以万计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展使各国经济成了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全球范围的交流合作成为人类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全球化日益对整个世界特别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②《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170-171页。邓小平也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73页。这些精辟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透过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表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绝不会”和“两个必然”作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仍起着支配作用,其内在地蕴涵着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之间的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这一契合提供了生动的实践例证,而这一契合又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向前。我国政府自 2001年 11月11日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以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全球化并力求为社会主义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进程中十分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高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越来越体现其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威力,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体现出的“双刃剑”效应也日益明显。资本的趋利性使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的效力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有着背道而驰的趋向。科技为少数富人带来巨额利润,而造成绝大多数人贫困化,这是资本的必然逻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扭转这一与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相背离的倾向,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力求在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影响,特别是减少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带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它本身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其理论与实践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内在统一。反思以往的实践,曾有过违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违背把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作社会主义的价值前提,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严重挫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起来,什么时候就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反之,就使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呢?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仍然是我们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实现共产主义仍是我们的最高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的最低纲领。在深刻汲取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我们自身发展教训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不迷失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方向,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探寻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机制和模式,就成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须始终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我国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仅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大大提升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在加强国际合作应对世界性难题的过程中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20世纪 80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105页,第383页。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将“和平与发展”确定为我们“时代的主题”。据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 500人的收入总和大于 4.16亿最贫穷人口的收入总和。据统计,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5000美元以上,全球人均谷物近 400公斤,如果能够实现公平地分配,全球就不会有饥饿和贫穷;解决全球教育问题,只需每年新增 60亿美元,而美国和欧洲每年用于购买化妆品的支出就达到 80亿美元;解决全球医疗问题,只需每年新增 130亿美元,而美国和欧洲每年给宠物购买食品的支出就有 170亿美元。苏东剧变前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105页,第383页。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发展在全球化中的一大表现——金融全球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矛盾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冲突、较量和合作、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了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特别是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历史使命。

自 2005年 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 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就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本着政治上尊重与协商,经济上共促发展,文化上共同繁荣,安全上共同维护的原则,与国际社会共同承担全球责任。目前,中国参加了 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近 300个国际条约。在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共同解决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的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的同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我国已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 7000多人次,在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处于前列。我国还致力于国际军控和裁军,制订全面的防扩散出口管制法律,为国际反恐斗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国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朝核、伊核、中东等国际热点问题上成为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为了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地震预报、疾病等难题,我国政府从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倡导各国政府在建立应对危机事件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方面通力合作。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地应对,在缓解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国始终坚持合作、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实际行动给“中国威胁论”以有力的回击。国内外有识之士都感受到: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

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加快转型,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愈益超出了一国所能解决的范围,出现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日益加剧的全球生态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不但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反而在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影响下进一步恶化。而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号召全体社会成员努力践行,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绿色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积极保护“地球家园”。党和政府通过一些制度性的硬性指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例如,制订了到 2010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10%的目标;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阐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态度和具体举措等等,都表明了我国与国际社会一道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决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主张各国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不能在封闭的条件下由一国可以实行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需要高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因此,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尝试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即推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使整个地球成为人类共有的“家园”,无论经济发展战略还是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都应摒弃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绝对对立起来的思想观念。

当我们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时间继起性和空间并存性放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辩证考察时,就会看到:当前诸如恐怖主义、贫富分化、生态危机等问题,只是历史性的、阶段性的现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必定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既相互较量,又长期共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由弱变强,最终超越和战胜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在封闭的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邓小平在展望 21世纪下半期中国发展前景时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到那时,更不会改变了。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否则,我们自己的人民也不会同意”。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79页。改革开放 30多年来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重要力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促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向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化转变

当前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表明,资本主义还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和相对优势,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最终将取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将证明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的重要论断。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不自觉地充当世界历史进步的工具。

迄今为止的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社会生产力和国际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表明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表明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逐利润。只有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392-393页。全球化在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带有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承认全球化的文明作用和进步性,与承认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和局限性是相互联系的。

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一方面,由于世界市场日益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整体,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国空前密切的相互联系,一国的经济波动和震荡立即会波及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也遇到严重的压力和挑战。马克思曾经说过:无产阶级解放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只有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如果说资本主义在推进 18世纪的欧洲近代化过程中“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语),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很显然,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来看,世界历史的发展正处于从一种全球化向另一种全球化的过渡时期。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都要正确对待“全球化”这把“双刃剑”,通过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实现社会主义体制转换和经济社会的跨跃式发展。我们党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中埋伏着的陷阱和“西化”、“分化”的图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和政府适应世界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客观要求,正视经济全球化中的挑战和机遇,抵御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攻势,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争取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160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思潮、运动、制度波浪式的前进历程。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历史的走向,人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复兴的幽灵”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日益紧密的团结和联合。“千年伟人”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在世纪之交再一次掀起热潮。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30多年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失败论”终将被证伪,“中国威胁论”更是无稽之谈。自从资产阶级到处开拓市场、到处安家落户以来,由西方列强主导的、对少数人有利的全球化终究要被公正合理的、对多数人有利的全球化所替代。这一点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支持。

当前,无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新形势,世界社会主义已进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长期并存又激烈竞争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具备了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综合实力,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着“开放式”、“共赢式”而非“封闭式”、“排他式”的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走什么道路实现民族振兴,以什么方式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政府和人民从时代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向全世界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树立起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国际形象,扭转了 20世纪 90年代以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态势,使世界人民重新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为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昭示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向公正合理的全球化转变指出了正确的方向,21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复兴和高涨的世纪!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79-380页。我们应当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和当今全球化的趋势,坚持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把握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格局下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周文升 wszhou66@126.com)

A8

A

1003—4145[2010]05—0053—04

2009-12-25

郑 洁(1974-),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代金平 (1964-),重庆邮电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若干重大问题研究”(07&ZD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全球化特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中医的特色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全球化陷阱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