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滨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在构建和谐文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此,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省级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从2009年起,年购书经费由原来的800万元增加到1600万元,翻了一番。购书经费增加后,图书馆应适时地调整文献采访策略,优化经费配置,从而建立结构合理、数量丰富、独具特色的馆藏体系。
所谓文献资源建设,就是依据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以及整个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体系的全过程。
1.2.1 制定馆藏资源建设规划。根据本单位的任务和读者的需求,确定馆藏文献资源的收藏范围、收藏重点,提出馆藏文献资源的基本构成,制定馆藏文献资源的采购计划,确定入藏数量、比例、层次等,建成科学、完整、富有特色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
1.2.2 馆藏文献资源的选择和收集。根据文献采访原则和采购计划,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补充适应馆藏文献资源体系要求的文献。
1.2.3 馆藏文献资源的调查研究。对已入藏文献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其目的在于全方位地掌握馆藏文献资源构成及质量,其结果可作为改进馆藏资源建设规划、馆藏资源的补充、增加或减少购书经费的依据。
1.2.4 文献资源建设的馆际协调分工。使各馆的馆藏变成一个地区的文献资源,扩大了资源的利用范围。
所谓馆藏体系结构,就是图书馆收藏的各种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文种、不同载体文献的分布。一个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受其历史渊源、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而各具特色。
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包括两个方面:从横向的角度来说,是指各门学科、各种语种、各种载体类型文献的构成比例;从纵向角度来看,图书馆馆藏是按一定的目的与功能建设的,根据目的与功能的要求和使用者的水平,可以将馆藏划分若干等级,这些等级可反映所收集文献的内容的深浅程度,完备程度,以及满足某种性质工作对文献需求的水平。
文献采访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访原则、重点和方向的确定。要明确图书馆发展的目标、馆藏的范围、藏书结构、各类文献的收藏比例;二是各学科、各层次图书的复本数量的确定。复本数量一般取决于读者层次及数量、图书自身生命期、经费充足程度、馆藏现状等因素;三是藏书建设与读者需求关系的处理。在购书经费充足的条件下,要进一步深化读者服务工作,满足各类型读者的特殊需求。
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文献采访工作往往以“保证重点,兼顾一般”为基本原则,只能对信息含量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献做重点配置,满足读者重点的情报信息需求,兼顾一般需求;在复本的控制上,强调“种全册少”,复本数量不能与读者数量相适应。购书经费增加后,文献采访可以不受资金的限制,采访策略应做出适当调整,文献配置的依据是要保证藏书结构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以及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文献的学科范围、层次,以及数量、文种、类型的配置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要与读者的数量,以及读者进行科学研究或一般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相适应。
2.1.1 建立科学的馆藏学科结构
购书经费的增加,为进一步完善馆藏学科结构提供了资金支持,要确定好各学科、各层次文献的入藏比例。第一,要建设核心馆藏,保证具有专业深度和学科覆盖面的学术性文献资源的完整入藏,这要靠采访人员长期不懈的业务研究和积累。在深度上,应全面收藏具有较高的学科价值的文献。既要考虑时效性,收藏反映各门学科最新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反映社会发展的最前沿的文献;又要具有前瞻性,积累未来社会读者可能需要的文献。在广度上,要保证学科覆盖面,全面收藏各门学科的文献,建立完整的馆藏体系。第二,要注意藏书的广泛性。精选普及性、娱乐性文献,满足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艺术品味等精神需求,这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可重点采集核心出版社的图书。因为核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品种多、学术性较强,知识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馆藏体系中应占有较大的比例。例如:经济类图书有中国财经、经济科学、中国金融、经济管理等出版社;科技类图书有清华大学、电子工业、科学、机械工业等出版社;社科类图书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人民文学等出版社。如果将核心出版社的图书作为重点采访,可提高馆藏文献的质量。
2.1.2 复本量的确定
购书经费增加后,可根据读者阅读量的需求,适当增加复本量。一些读者喜闻乐见的图书,如科普类图书、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热点的热门书等,借阅量很大,应增加复本量,满足读者需求。
2.1.3 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文献载体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形成了印刷型文献(纸质文献)、电子型文献、网络虚拟文献等众多文献载体形式共存的局面。省级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要正确处理好各种文献的比例关系,根据不同载体类型的文献资源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全方位构建文献资源体系。电子文献在适时性、应用性、便捷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应在原有馆藏的基础上,根据本馆已有的藏书结构和特色有针对性地入藏,形成与印刷型文献互为补充的体系,要注意避免信息资源重复。目前,辽宁省图书馆已购买了《万方apabi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学术期刊(清华)》、《中国科技期刊(维普)》、《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报刊索引》、《中国法律数据库》、《中宏数据库》等数据资源,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内中文报刊资源及检索工具书体系,进一步优化了馆藏结构。
2.1.4 建设特色馆藏体系
所谓特色馆藏是指各图书馆经过长期建设积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优势。它充分反映办馆特色,是图书馆某些学科领域、为某类型读者群服务的、有关本地区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文献资源的集合,是一个图书馆藏书建设方面有别于其他图书馆的标志,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省级公共图书馆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重点支柱产业,省内科技、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读者的需求状况,保证重点学科建设,突出馆藏特色,从而形成了充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时代和地域特点的特色馆藏。辽宁省图书馆在采购经费增加后,加大了地方文献的征集力度,走访了省内各地史志办、统计局、党史办、政协等单位,除采集到本年度的地方文献外,还收集到了缺藏的文献;补购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古籍影印图书和珍稀图书,如:《清实录》、《邸抄》、《明清档案》、《民国史料丛刊》、《珲春副都统衙门档》、《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等,其中大部分为清代的史料,属于我馆重点藏书的范围。这些大码洋图书在购书经费不足的时候只能是望书兴叹,补购后极大地丰富了馆藏。
2.1.5 加大外文文献的采选力度
在购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中文图书采购一直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点,而外文图书由于价格昂贵只能是忍痛割爱。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文化和科技交流的加深,一些比较专业和前沿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外文图书出现在图书市场上,在购书经费增加的情况下,外文图书采购也能够提到议事日程。如何把握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的动向,了解各学科的发展轨迹,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况,购买有价值的外文文献,是我们在文献资源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发展变化快,衰变周期短的某些科技类外文文献不宜选择;具有外国特色而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外文文献亦不宜选择;在公共图书馆外文阅览室借阅的读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学习外语的大中学生,针对他们的需求,可以选择国内出版的外语教学类图书替代进口原版外文图书;某些权威工具书和经典名著,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和较长的使用期,如没有译成中文的出版物可以购买;图书采选人员应了解本地科研生产状况,注重收集与本地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相关的外文文献。
读者需求是文献采访的最高准则。省级公共图书馆是为广大读者提供文化服务的机构,所购文献必须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否则就没有实现其功能。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杜威对文献采访曾提出“以最少的花费,给最多的读者,以最好的阅读”的观点。他的“三最”观点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文献采访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充足的购书经费的支持下,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建立起合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不断满足本省党政机关、教育机构、生产单位和社会各类人群的各种文献信息服务需求。
辽宁省图书馆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购书经费增加以来,我馆进一步深化读者信息服务工作,全面满足读者多层次的需求,为不同人群购买了最需要的文献:为盲人读者购买了盲文书,内容涵盖各门学科;为省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每月为省长配送一批图书,内容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问题研究、管理决策理论,以及历史、文化、个人修养等方面;本馆还设置了领导干部书架,专门为领导干部提供信息服务;研究现役军人、少年儿童等读者群体各自的共性需求,采购了大量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增量采购了艺术影片、文化讲座、音乐欣赏等电子资源和音像资料,提高民众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
长期以来,我国文献资源建设处于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传统图书馆的收藏策略是大而全、小而全,盲目追求藏书量,形成的是各自独立的馆藏资源系统,并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提供服务。随着购书经费的增加,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地区的龙头作用,贯彻文献资源建设的分工协调原则:即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类型图书馆之间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合理布局藏书,形成具有较强整体功能的信息资源体系。应将本省的图书馆组织协调起来,走文献资源联合采购之路。其中,电子文献资源的联合采购优势较为明显和突出。省级公共图书馆可购买一些有共同需要的电子文献资源,供省内各馆共同使用,实现了网上文献资源的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有力地促进全省图书馆事业整体的发展。
经费充足,增加了购书的灵活性,扩大了选书的范围,但不能不加选择地购书,单纯以采购数量来评价文献采访工作。我们不仅要关心经费花完了没有,更要重视所购买文献的质量。随着图书市场的日益繁荣,精品图书与选材重复、内容雷同的图书竞相出版,采访人员要提高业务素质,提高对图书的鉴别能力,精选好书入藏,使馆藏资源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境界。在图书内容方面,一本好书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化积累价值及使用价值,要精选好书入藏;在图书数量方面,不仅要控制同种图书的复本量,还要考查不同出版社或同一出版社重复出版同一内容图书的数量。
监督检查是确保采访工作质量的关键,采访工作质量检查的内容应包括:文献的选择是否符合本馆的采访原则;各门学科文献的结构比例是否适当;所采文献的内容是否有重复,包括同种文献的重复采购、同种文献的不同载体类型的重复采购、同内容文献不同语种的重复采购、不同装帧形式文献的重复采购,以及同学科主题文献过量地重复采购;复本量是否符合年度采购计划,特别应注意的是,某些价格较高的图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读者阅读量较小,应减少复本量;多卷书、连续出版物入藏是否完整;所购图书是否达到较高的到馆率等等。
高质量的馆藏来自于科学的采访策略,来自于对馆藏质量调查研究后对采访工作的改进。应按学科体系对当年已购文献进行质量、数量和利用率的调查研究,全面地评价采访工作的质量,对馆藏状况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采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相应调整。要做好馆藏各项统计工作,包括:年入藏种册数、复本率、各学科文献的入藏量、购书经费的分配等。只有对采后馆藏进行深度研究,才能使馆藏体系更趋于系统、完整、科学,更能满足读者需求。
[1]沈芳.购书经费大幅增长下的我馆中文图书采购[J].现代情报,2002,(4).
[2](美)巴巴拉·霍;刘宝玲,张珂编译.美国公共国书馆采购品种及其经费开支[J].图书馆杂志,2002,(6).
[3]杨华.利用率决定采购:信息资源采访机制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4).
[4]沈继武,萧希明.文献资源建设[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