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生态化思维的培育

2010-04-11 17:00周晚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生态化培育文明

周晚田

(湖南师范大学 环境教育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略论生态化思维的培育

周晚田

(湖南师范大学 环境教育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正确的思维,便不可能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没有生态化的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构建生态文明的实践。加强生态化思维的培育,既是建设两型社会、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思维方式生态化的关键。研究主要就生态思维的培育举措及其途径、方式进行论述,以期促进思维方式生态化的推进。

生态化;思维;培育;举措;途径

一、推进思维方式生态化与生态化思维的培育

思维是行为的先决条件。只有全体国民的思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备了生态意识和理念,形成了生态的人格和素质,才能谈得上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正确的思维,便不可能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没有思维方式的生态化不可能构建生态文明。加强生态化思维的培育既是建设两型社会、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思维方式生态化的首要任务。

1.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催促生态化思维培育

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和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虽然是各个发达国家都曾遇到过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处境比发达国家当年的处境要艰难得多,中国是在现阶段工业化中期遇到了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才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我们不能跳过工业文明直接进入生态文明,然而西方工业文明的种种负面效应又使中国不能重复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不能等完全实现工业文明后再搞生态文明建设,而是要在建设的同时启动生态文明战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创新的结果,也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的发展胆略和生态化思维的成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生态化思维方式的精神和特征。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换的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催促着生态化思维的培育。

2.推进思维方式生态化的根基是生态思维的培育

思维方式作为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并借以确定自己行为方式的基本依据和模式,它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是根本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思维方式不仅是一种思想方式,也是一种思维定势,具有模式化、程式化、固定化的心理结构,往往会较长时期牢牢地主宰和制约着人们的一切思维活动。经济、社会和生态同步建设的战略方针确立多少年了,但在处理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时,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非生态思维习以为常地左右着人们的思路,行为上的守旧源于思维上的保守,社会变革的缓慢源于缺乏与变革相适应的新的思维方式。常言道,“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正是思维创新的意义所在。牛顿对苹果落地引发的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逊对敌敌畏的思辩写出了划时代的杰作《寂静的春天》,恩格斯的伟大,在于他的超常思维,提醒人们在追求繁荣时,要警防“乐极生悲”,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必然会遭受自然灾难的“报复”。为什么有的人看不到生态危机就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人还是处在“人定胜天”的反生态的思维禁锢之中,人们整体的生态思维落后于生产行为。现在要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放在同等位置是生态危机的现实存在决定的,作为理论支撑的生态思维应该而且必须超前。事实上,在一定的条件下尤其是特定的转型时期,思维是可以超越现实的。因为,思维是特殊的高级类型的反映活动,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仅表征当前的现实,能够反映隐藏在其中的倾向和可能性,反映未来的现实,并且能够通过创新思维修正原来的思维方式将其转化为现实。显然,这里的修正和转换的前提和条件是生态思维的革新和培育。

二、实施生态化思维培育的近期目标及举措

1.生态化思维培育的近期目标

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的、辩证的实践思维,自觉贯彻和运用到思维方式的变革进程之中。当今中国,正在大力实现由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化生产方式的转型,显然,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单纯注重经济效益的发展观和思维方式。可以说,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选择新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新型发展模式又强烈呼唤思维方式的生态化。传统工业文明转向新型生态文明必须实现反生态思维向生态思维的转变,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化思维。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新型发展模式又强烈呼唤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迫使人们转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在社会转型的大浪潮中,要理智地反思,逐步认识到生态的重要和生态化思维的积极意义,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实践生态化思维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可持续的强劲发展和未来的兴衰,强烈呼唤尽快走出传统发展模式的“黑色陷阱”。坚决彻底地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着力提升生态思维在决策制定和实践指导中的作用,促进并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2.生态化思维培育的主要举措

仔细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我们高兴地看到,一是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二是国家环保事业和生态环境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三是经济、社会稳健发展,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也是生态化思维培训的基础工程,为我国生态化思维的培训准备了一定的基本条件,现在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努力探索生态化思维培育的有效、可行的举措。

(1)明确思维方式生态化培育的指导思想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始阶段,思维方式生态化的培育应该以思维生态化为主线,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培育生态化思维为主题,以政府官员、企业主管和学校校长的培育为主要对象,以教育、宣传、培训为主要渠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外在教化与内在的道德自律相结合即“五为主”“四结合”。并根据生态化思维培育的重点部门、单位和主要对象,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安排,有的放矢地组织实施生态化思维的培训工作。

(2)强化生态化思维培育的行政法规手段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纲要和全国人大修订《生态环境保护法》时,都把生态思维的培养和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使其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责任和义务,并明确各级各类人员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和培训的要求,包括培训时间、学习内容和考试考核办法等。

二是中央党校及省、市、县党校和和各级教育行政学院及相关培训机构都要把生态环境教育及生态化思维培训作为各个培训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以确保国家党政各级要员率先接受教育和培训。

三是中宣部、教育部、环保部等相关部委联合制定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法规,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推进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及培训。

(3)确定生态化思维培育的重点部门、单位和主要对象

以政府官员、企业主管和学校校长作为生态化思维培育的主要对象,其中政府部门应该主要包括高层决策者、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与生态保护、环境教育相关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环保执法人员;企业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主管,企业中设计、制造和质检要员;学校校长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学校专任骨干教师及学校上级主管单位负责人等。

(4)明晰生态化思维培育的基本要求

以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的培育为重点,以生态法制和生态道德教育为支撑,加速实现生态理念、认识和行为的转变。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三个转变”即“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方向性,是环境保护领域具体化了的科学发展观,也是生态化思维培育的基本要求。

在生态化思维的培育过程中,具体还要做到:由封闭片面的“人本思维”转向“天人合一”的开放整体思维;由短视功利(实用)的经济思维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维;由崇尚GDP向淡化GDP转变;经济建设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又大又强转变;发展是硬道理向发展是第一要务、牺牲生态环境而盲目追求发展没道理转变等。

要严格遵循生态化思维的多样性原理、非线性原理、生态优先原理和边缘效应原理的基本原理,充分发挥生态化思维的思维结构的整体性、思维视野的开放性、思维定势的前瞻性、思维取向的和谐性特性。

三、生态化思维培育的途径及方式

1.牢牢抓住学校教育的主渠道

环境问题归根于人们的环境行为,而对具有意识的人类,改变其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教育。早在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上正式提出“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中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也明确指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平心而论,与发达国相比,中国的环境教育起步并不晚,但发展严重滞后。这里有体制和机制问题,更多的是体制和机制的制定者和运作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上缺乏生态思维。

教育的范围和模式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类,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和社会生态环境教育,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没有广泛的社会宣传教育,社会环保不可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没有学校环境教育,不可能有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就其职能看,学校环境教育应该是环境教育的主体。也就是说,环境教育应该是教育部门为主体,环保部门为主导,宣传部门为先导。1996年,国家环保局、国家教育委和中宣传部联合签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纲要》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原则,对环境教育和环境宣传教育分别作出了规定。但根据近些年的情况看,学校环境教育似乎滞后于社会环境宣传教育。国家环保和宣传部门动用各种宣传媒体,面向全体社会公众,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广范围、运动潮涌式相结合的环境宣传教育模式,在全民环境教育的初级阶段取得了明显的哄动效应。学校环境教育方面,中小学环境教育又比一般普通高校做得好些,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国中小学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及《中小学环境教育指南》,促使环境教育初步迈出了一大步,《纲要》还指出,“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师范院校要逐步把环保课列为必修课程”。《纲要》的实施,还剩下时间不多,各级各类学校要真正实现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距离还甚远。众所周知,高校非环境专业开设环保选修课的并不很多,列为必修课的就更少。我们呼吁国家教育部应牵头尽快成立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以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的指导。

同时,从学科建设体制上,环境教育应该是教育学和环境科学为主的多学科结合的交叉学科,但在众多学科和学位中至今还没有环境教育的席位,环境教育师出无门,即使想培养几个环境教育硕士生,都是挤在环境科学或学科与教育论里设一个环境教育研究方向来处理的。国家级的环境教育科学评审或课题成果鉴定也只是列入包罗万象的综合类。为促进生态环境教育的深入,应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学科建设和高层次研究,设立与环境科学学科并列的生态环境教育学学科,设一级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2.广开社会宣传大途径

社会生态环境教育面向全社会,路宽面广,有利于举国上下营造生态化思维的氛围。要着重加大媒体环境宣教力度,通过社会宣传教育,举国上下营造生态化思维的氛围。各类传媒机构应明确自己在环境教育行动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大媒体生态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应保持一些常见的环境教育形式,如播报环境新闻、特写、生态公益广告、生态科教片、刊登环境科普文章等,另一方面应使现有形式和内容更为丰富和拓展,比如规定与环境教育相关内容的播报比例、开辟特定栏目,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解释国家有关环境政策、法律等等,从而营造公众生态化思维的氛围。

要实现生态文明下生态化思维方式的转变,必须经历一个国民普遍转换思维方式的过程,即在日常生活的经验层面如何思维和如何实践的问题。我国国民的素质远远不能适应生态化建设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许多与生态化建设格格不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态化尚未深入公众日常生活。没有社会一般成员的思维方式的普遍变革,我国的生态文明就不能实现,让思维方式生态化融于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消费和人际交往过程中是生态化思维培育基础工程,必须花大力气组织实施。首先,要有效组织开展社区老人的环保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生态家园的生态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在社区及家庭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作用。

3.强化专题培训途径

生态化思维培育的专题培训要体现多角度、全方位,丰富多彩讲实效。

(1)政府官员的培训

政府官员的思维生态化培育是生态化思维培育对象的重中之重,政府官员特别是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生态化思维培育尤其重要。根据政府官员的工作情况,应做到在岗学习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在岗学习以自学为主,指定学习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具体做到: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使官员由经济思维向生态化思维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增长、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充分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使命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离开了战略思考,就不能把握生态文明的本质,也不能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主流,更不能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趋势。深刻领会生态化思维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政府官员生态化思维培训的可靠保证。

二是正确认识GDP,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长期以来,人们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一直认为要又快又好,把快放在首位;衡量快的指标就是GDP,GDP越高越好,“工资与GDP同行,政绩与GDP挂钩”。其实,这只是中国奉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恶果。这种传统发展模式,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且把社会的发展仅仅理解为GDP的增长,把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后果是造成了自然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仅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近些年,社会上开始对“带血的GDP”讨回公道,这应该是生态化思维培育的好氛围。严格的说,GDP与生态思维完全相悖,必须抵制或废止。至少,各省市尤其是省市以下不得再搞GDP统计了。

为官一任,要有业绩和政绩是对的,但必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业绩和政绩。那种靠带血的GDP的业绩而换取的政绩,是对人类的犯罪!

在绿色GDP评估体系尚未建立之前,为官者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在讨论事关生态建设项目时,严格执行未经调研不决策、未经专家论证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二是上届与下届政府交接时,自然资源总量不能少,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功能不减弱;三是在社会生活,至少能坐火车时不坐飞机,能坐公交车时不坐小车,能用电扇时不开空调,少吃或不吃海鲜,绝不吃珍稀动植物。

(2)学校校长的培训

一个好校长,就有一个好学校,校长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体现一所学校的水平。校长的生态化思维意识和水平是学校生态环境教育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近些年,学校的生态环境教育是做得比较好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环境教育在许多学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认为环境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与学校关系不大;有的认为环境污染严重不是教育造成的,学校对此无需负责。更有甚者,将环境的恶化归结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认为学校教育根本无济于事。以至于学校既无环境教育的近期安排,又无长期打算和目标,更无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案,普遍存在着既轻视环境教育理论,又轻视环境教育的实践;重表面文章,轻整治方略;重一般号召,轻实际行动等现象。前年,我们搞了一次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08份。其中,58个学校校长过去从未接受到环境教育培训;90%的学校没有组织教师或指派教师参加环境教育培训;近50%的学校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校园环境建设或一般性知识讲座;尤其是对创办绿色学校的态度上,评为绿色学校的仅8%,准备争取的也不到20%。

培育生态化思维意味着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深刻变革。生态环境教育不能等同于环境保护行为,也不同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它重在培育生态环境伦理和世界观的转变、重在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尤其是生态环境素质的提高。在实施生态化思维培训过程中,要努力探求新的教育内容和模式,摈弃老一套形式主义的培训模式,紧紧扣住思维方式生态化的深化和培育。

(3)企业主管的培训

企业往往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经济学家、生产企业的领导者,由于缺乏生态环境素质,常常以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来决定经济项目的立项、决策和实施,完全没有生态保护理念的约束。一些贫困的生态重要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领导还常常会为不能引进具有污染严重的夕阳产业项目而深感不快,甚至十分佩服那些能够把经济增长率提高而生态环境弄得不堪入目的同僚。许多生产行业为了商品的销售不惜耗费宝贵的资源进行过度包装,根本不考虑这种行为对环境的危害;一些生产企业甚至在环境法规严格约束的情况下,为了生产不得不安装环保设备但又在夜深人静之际偷偷排放废水和废气,根本不顾及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与生物的毒害。环境污染而言,企业是最大的污染源,而企业主管则是“毒头”,要在企业实施生态化,关键是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培训企业主管。

4.深化理论研究途径

为使生态化思维培育有效深入,必须加大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研究的力度。全面完整系统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理论,并紧密结合实际,以思维方式生态化为视角,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开展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要解放思想,对人们思维定势中仍有影响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包括过时了的语言和说法)予以理性分析和澄清。

比如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解释上,“生产力”历来一直被定义为“劳动者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的解释只讲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完全忽略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环境是不是生产力?生产力是否可以改为“人们适应自然,协调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又比如,4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哲学”,“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等说法至今仍有人津津乐道,为什么?

再比如,发展是硬道理还是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等。

5.拓展生态法制途径

常言道,小智理事,大智用人,睿智立法。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态法治建设有紧密的联系。只有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即实现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才有助于从根本上完善生态法治建设;环境法的出现是全球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理性思索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但由于受极端功利主义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的环境立法注重的是当代人的利益,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环境法的立法价值取向。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而没有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相结合对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其立法目的未能突出可持续发展、正义的价值追求。

因此,首先要抓紧修改国家生态环境大法及法规。修改和完善国家环境法,除了完善体制、健全机制、理顺关系外应该突出以下两点: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二是将原“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改为生态环境,即“生态环境保护法”。

其次是要抓紧生态环境教育法规制订,通过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体系,确保生态化思维培育有章可循,在环境执法护法宣传教育中,培养人们生态法治观念和生态思维常识,深化和促进人的思维方式生态化。

在生态化思维培训的过程中,优化生态化思维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十分重要。生态化思维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但有两点应该注重,一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激发情感放在首位;二是坚持生态环境道德教育与法治警示教育相结合,注重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的培育。

On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Thinking

ZHOU Wan-tian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Thinking decides the train of thought.Thought provides ways of success.Without right thinking,there is no possibility of the buil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there is no right thinking mode without correct thinking.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thinking is the key to drive the power of thinking ecologic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content.The paper expounds measures,ways and methods of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think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driving of the thinking mode of ecologicalization.

ecologicalization;thinking mode;cultivation;measure;way

B82-058

A

1000-2529(2010)03-0019-04

2010-02-1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标课题“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07&ZD020]

周晚田(1948-),男,湖南茶陵人,湖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教授。

(责任编校:文 建)

猜你喜欢
生态化培育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文明歌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