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

2010-04-11 15:27周昌林
化学教与学 2010年10期
关键词:灾害化学教育

周昌林

(兴化市第一中学江苏兴化225700)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

周昌林

(兴化市第一中学江苏兴化225700)

自然灾害的防治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化学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化学学科课程资源,寻求有效地教育方法和途径,切合化学学科特点开展富有学科特色的有关自然灾害和减灾防灾教育。

化学教学;自然灾害;防治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这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我国人口众多,即使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的密度也比有些国家高得多,由此形成了自然灾害人员伤亡大、工农业生产和财产损失严重的特点。建筑垮塌后可以重建,甚至建得比灾前还好,但自然灾害给人体造成的死亡、伤残等生理伤害,以及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却许久难以弥补。中小学是灾害中未成年人最密集和最难立即疏散的地方之一,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也相对最差最弱,是承灾人群中的脆弱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和家长的精神支柱,他们的生存状况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所以加强中小学自然灾害安全教育责任重大,刻不容缓。

现有的自然灾害防治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没有规范的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材,只在个别教材的某些章节有所体现,或在安全宣传小册子、宣传画上有体现。为此,我们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对化学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应切合化学学科特点开展富有学科特色的有关自然灾害和减灾防灾工作。

一、渗透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化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中学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有关统计数据,过去几十年中自然灾害对各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受害尤为深重。它们中的一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出现倒退,有的甚至倒退几十年。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全球多种灾害(除现代火山灾害外)在我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面对如此严竣的形势,世界气象组织认为,预防自然灾害和减轻其危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渗透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是化学新课程标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学化学课程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化学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养成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在中学化学课程中有机渗透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自然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包括与化学相关的自然灾害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1.结合化学教学,了解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从空间分布来看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其中气象灾害就有20余种,例如暴雨引发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连阴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引起粮食霉变,浓雾引发人体疾病、交通受阻,酸雨造成建筑物、农作物受害等都可以结合化学教材进行教学。

2.结合化学教学,了解抗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抵御灾害的基本技能

从时间延续分布来看,自然灾害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第二类是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第三类是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例如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岸带灾害、赤潮和厄尔尼诺等。像海岸带灾害,可结合胶体知识、电解质理论等分析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地质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治等。

再如近期再次引起关注的地震灾害。正确应付地震时特殊危险的措施,包括:当遇到燃气泄漏时,可用湿毛巾或湿衣服捂住口、鼻;不可使用明火,不要开关电器,注意防止金属物体之间的撞击;当遇到火灾时,要趴在地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匍匐转移到安全地带;当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按逆风方向跑到上风地带。这些措施都可以在化学实验教学特别是结合实验安全教育时进行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创设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视角,用化学方法解决自然灾害发生后发生的各种问题,例如地震灾害之后如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强烈地震后,城市自来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城乡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开、淤砂,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以及腐烂尸体污染,供水极为困难,有时不得不饮用河水、塘水、沟水和地下积水、游泳池水以及雨水。通过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深入讨论,提出解决供水问题首先要找到水源,其次是进行水质检验,确定能否饮用,第三是对不适饮用的水进行洁治,第四还要采用合适的供水方式。

(1)寻找水源。根据震前了解的当地水源分布,通过现场调查,寻找水量充分,水质良好、便于保护的水源。

(2)水质检验。震后一切水源都可能受污染,因此对所有水源都要重新检验,确定可否饮用。主要检测指标是饮用水常规指标,包括浊度、pH、硬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总数等。例如使用pH试纸检验水体的pH值,判断酸碱度是否适合饮用。

(3)净化水质。对不符合饮用卫生标准的水,要先净化后消毒。净化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浑水澄清法:用明矾、硫酸铝、硫酸铁或聚合氯化铝作混凝剂,适量加入浑水中,用棍棒搅动,待出现絮状物后静置沉淀,水即澄清。没有上述混凝剂时,可就地取材,把仙人掌、仙人球、量天尺、木芙蓉、锦葵、马齿苋、刺蓬或榆树、木棉树皮捣烂加入浑水中,也有助凝作用。二是饮水消毒法:煮沸消毒效果可靠,方法简便易行。也可用漂白粉等卤素制剂消毒饮用水。

(4)供水方式:水源距居民点很远时,用运水车供水时可将漂白粉加入水箱内进行消毒。降雨时,可用盆、雨布、塑料布等接水,澄清后加漂白粉消毒。贮水可用缸、罐或水泥槽。对洗澡、洗衣用水,可在地上挖坑,里面垫塑料布,留小口加盖贮水。

三、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是立足于化学课堂教学。化学教育工作者本身要牢固树立避防为主、生命至上、高效救援的灾害管理理念,积极参加有关中小学教师安全培训工作,掌握基础的必备的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技能,占领化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化学课程教育资源,结合有关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情境,渗透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

其次是向化学课堂外延伸。灾害教育必须从小做起,不应集中在大害大灾后集中补课;灾害教育应当注重内容,不能趋于表面形式;灾害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化学第二课堂,都可以结合实际开展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化学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承担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机会,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开展以抗灾减灾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等活动。

再者要形成多学科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体系。目前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例如当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多偏向于交通、火灾、饮食、疾病、治安、用电等安全教育,而对自然灾害的安全教育相对薄弱,且重口头教育,轻行动指导。

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国家教育部门应立即着手指导编写相关的中小学校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材,并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以至全体国民进行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安全教育。普及的内容从幼儿到成人深度、广度上可各有侧重不同,使全体国民树立忧患意识和避害意识。

为此我们还建议除了地理学科,在高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修订时进一步明确这些课程应承担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

1008-0546(2010)10-0020-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10.008

猜你喜欢
灾害化学教育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