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军
(邳州市新城中学 江苏 邳州 221300)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生命,要切实落实减轻学生负担,一定要致力于构建高效的课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效,而且应该高效。我校为了推进高效课堂的开展,在全校推广预学案,我结合预学案的使用谈谈高效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的推进。
预学案的制定首先是学习目标的确立。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但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一般不宜套搬课程的三维目标,因为它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化学教学的单元目标,更不是课程目标。课堂学习目标的确立以二到三个为宜。例如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课时“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学生的学习目标为:(1)知道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其四要素。(2)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并能运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相关问题。
我校预学案的制定采用的是 “四步导学”,它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导学、知识梳理和当堂检测。(1)课前预习是将一节课内学生能解决,或者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前置,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初步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第一课时的课前预习设计为两点:一是溶液的酸碱性。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了不同的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中性、还有的呈碱性。二是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紫色的石蕊和无色的酚酞试液)在酸、碱性溶液中能呈现不同的颜色,还可以通过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课内导学是教师活动的主导部分,它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等手段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它是高效课堂保证,因为一堂课只是用来引导学生解决悬疑未解的问题,不是满堂灌。例如学生虽然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和检验酸碱性的方法,但它比较抽象。课堂上教师将一些生活用品:肥皂水、石灰水、食盐水、蔗糖水、酸果汁、纯碱溶液等提供给学生,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探究并汇报实验结果。(3)知识梳理可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这一节课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起到一种知识再现和小结的作用。(4)课堂检测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习题的设计要紧扣本节课的知识点,有着一一对应关系,但难度不要太大,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主。
由于我校实行的是“四步导学”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了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查阅课本和资料去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师预设的问题,找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作好记录反馈给教师。例如学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时,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溶解度的概念,但他们对其概念中包含的四要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可预设一道选择题,将其中的三个选项缺少不同的条件,让学生比较判断正误。
例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00 g水中溶解36 g氯化钠一定饱和
B.20℃时100 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 g氯化钠
C.20 ℃时36 gNaCl溶于100 g水形成136 g饱和溶液
D.20 ℃时136 gNaCl溶液中含有36 g氯化钠
有些学生感觉每个选项既好象对又不对,不对又找不出原因,学生将困惑向教师反馈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溶解度概念中包含的四要素,强调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并举例说明。
既然学生的课前预习是高效课堂成攻的关键,那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呢?首先学案要提前两天交到学生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保障。其次要按时回收、批阅学生的预习学案,找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还要不定期的抽查学生,跟踪学生的预习过程。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每堂课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等问题。教师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正确的引导,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时,有关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难点。比如教师展示一幅溶解度曲线图,让学生比较曲线上的点和曲线下方的点有何不同,如何操作才能将曲线下方的点向曲线上移动。学生讨论总结出通过温度的改变或溶质量的改变使其移动,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在移动过程中溶质、溶剂、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等物理量如何改变。
在学习蛋白质的性质时,学生通过预习知道重金属离子能造成蛋白质变性。在解决医疗上用X射线检查胃肠疾病时,让病人服用硫酸钡的悬浊液(俗称钡餐)而不能服用碳酸钡时,安排学生实验探究硫酸钡和碳酸钡在盐酸中的溶解性。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发现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入足量的盐酸发现沉淀逐渐溶解,同时有气泡产生。而在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虽也有白色沉淀产生,但滴入足量的盐酸后沉淀并不溶解。通过实验学生就能较容易的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九年级化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创造条件,完成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他们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安排在课内也可以安排在课外,学生对于能够亲自动手完成课外实验非常乐意和感兴趣。例如在学习溶液酸碱性时教师安排学生课外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每个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协调下收集肥皂水、食醋、碳酸饮料、牙膏、食盐水、蔗糖水等身边的常见物质,测定了它们的酸碱度。在课堂上每个小组分别汇报了他们收集到的溶液及其酸碱度,甚至有的小组测出了尿液的pH。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高、气氛热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化学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是实现化学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径。
学生的练习要适当、适时。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可设计课前预习检测题,每一堂课完成时要设计当堂检测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对确保化学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十分必要。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结合预学案的使用,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虽不能说堂堂是高效课堂,但杜绝了无效课堂,减少了低效课堂,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