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华
(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 江苏 泰州 225316)
化学必修2的教学成功与否,决定了学生能否掌握双基,能否提高学习选修教材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强化对知识点的归纳、融合,着力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教学时要注重针对性,找准各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中注意把握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反应热、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等基本概念,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不仅会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即反应前后总能量的大小判断,而且从断裂与形成化学键上去理解,并进行相关计算,注意归纳常见的放热与吸热反应。对中和热的理解不仅是生成1mol水所放出的热量,而且要理解酸碱必须是强调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并学会设计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主族序数、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及其形成过程、电极反应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系统命名等都是重要的化学用语,也是易出现的一些低级错误 。 例 如 要 会 书 写 NaOH、Na2O2、NH4Cl、Na2O、CCl4、CO2、HClO、H2O2等最常见的电子式,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可以理解其化学键型的组成。
有机化学中重点讲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葡萄糖等重要的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其性质的不同是具有不同官能团的结果,通过列表比较总结各物质的结构、性质、反应类型,在此基础上归纳官能团的作用。如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可以延伸到CH3OH与CH3CH2COOH会生成CH3CH2COOCH3。具有相同的官能团的物质与周期表同一主族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一样,结构的相似性决定了性质的相似性,如卤素与碱金属的性质就是从典型物质钠与氯气入手,总结出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
碱金属性质比较实验、中和热、铜锌原电池、甲烷的氯取代、乙醇与钠反应、乙醇与乙酸的酯化、蔗糖的水解实验、铝热反应、海水蒸馏等是教材中主要实验,逐个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酯化反应中乙酸的分子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怎样使反应加快的呢?浓硫酸在这里起什么作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出气导管口不能插入碳酸钠液面下?
要学会归纳总结,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把相类似的知识点归纳,避免因对知识点掌握不全面导致失误,如:
金属性的比较除常见的三种方法: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外,还有运用周期表,越靠近左下角的金属性越强;通过形成原电池进行比较;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单质的还原性弱,金属性弱等。
在稀的硫酸等无强氧化性的溶液中活泼的金属做负极,但在强碱溶液中,镁、铝做电极时,铝做负极;在浓硝酸做电解液,铜、铝做电极,因铝的钝化,只能是铜做负极。
消除解题中主观因素失误是教学的重头戏,引导学生研究错题是必要的,关键在于要深入分析错误原因,是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够,还是分析问题的思路不准确、解题不规范等,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例题:120℃时,在密闭容器中点燃12.6 g乙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乙烷完全反应后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浓硫酸和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前者增重5.4 g(设整个过程中,外界条件保持不变)。试通过计算回答:
(1)写出该条件下甲烷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此时在石灰水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是多少?
错因分析:解题常出现的几种错误:直接写出反应方程式,产物只是CO2和水,并进行有关计算;审题不清,以为12.6 g是乙烷;解题列式不规范;不能运用守恒法解题等等。
解析:通过分析题意得出5.4g为水的质量,即 0.3mol,C2H6~3 H2O,可知 n(C2H6)=0.1mol,依次得出 m(C2H6)=3g,m(O2)=9.6g,n(O2)=0.3mol,可以判断出乙烷是不完全反应,产物除水之外还有 CO2和 CO。
再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得出 n(CO2)=n(CO)=0.1mol,再得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