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初探

2010-04-11 03:18秦海珍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群众

秦海珍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部,湖南 长沙 410100)

关注民生,解决民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尤其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更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探讨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对于提高我党的执政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基本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民生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有史以来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生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本思想

源远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资源十分丰富,早在殷周时代就已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熟,继而绵延完善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思想家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精辟思想。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德政”的思想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并把“保民”、“惠民”、“恤民”、“养民”、“富民”作为德政的重要内容。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识到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必须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贾谊在总结秦王朝迅速走向灭亡的教训时也强调,无论一个政权多么强大,但只要失去民心,就难逃覆灭的命运。唐太宗李世民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在宋朝,新儒学思想家又以一种强烈的民本意识提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成为千古名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治国必先安民,富国必先富民。“为政以得民心为本。”“民穷则国不能独富,民富则国不能独贫。”清朝初期尤其注重收买民心,康熙帝说,“为人君者,但能为天下民生忧心。”近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迅速传播到中国,封建主义的腐朽落后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欣欣向荣形成鲜明对照,激励着先进的知识分子苦苦寻觅救国救民的良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便是有益的探索,涌现出魏源、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一大批进步思想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即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以养民为目的。”“我们的民生主义,是做全国大生利的事,要中国象英国、美国一样的富足;所得富足的利益,不归少数人,有穷人、富人的大分别,要归多数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1]

(二)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本质特征。马克思、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列宁也说过,“无产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保证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而社会发展是以人为目的的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民生问题始终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最为关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民生不仅仅是解决百姓的衣食住行,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民心决定着政权的存亡、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发展,历史一再作出了证明。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

民生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开始了对民生问题的探索。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人民群众获得自身的利益。毛泽东强调:“从根本上说,我们国家所进行的一切建设,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2]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始终关注革命的主体农民,关注农民根本利益的土地问题。通过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正是由于我们党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帮助解决群众的困难,因此,群众从心眼里热爱党、感谢党、一心一意跟着党,与党共同奋斗,我们才最终打倒了国民党,赶走了帝国主义,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

(二)“三个有利于”思想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从而得出“哪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的结论。[3]邓小平将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根本目的。邓小平还强调党制定路线、方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这些都集中体现了邓小平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民生观。改革开放的多年实践表明,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初步实现了小康,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三个代表”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面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集中概括,而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质上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执政党高度来强调民生问题,是这一时期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突出表现。江泽民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要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我们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全党同志心中始终都要装着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谋利益,带领他们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4]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的民生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翻两番,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

(四)“三为民”思想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我国改革发展新变化和时代发展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三为民”思想,对民生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充满着亲民爱民的真挚之情。胡锦涛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的利益最大,人民的地位最高,人民的恩情最深”,“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5]因此,党中央的所有路线、方针、政策全部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是以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最高标准。胡锦涛同志无论走到哪里,都讲民心是执政的试金石,政策你们说行,就继续办,你们说还不行,我们就改进。

三、民生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生在当今中国是最大的政治,成为自十七大以来历届两会的焦点,甚至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为增强,民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但必须看到,对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许多民生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去改善,中国的民生之路漫长而又艰巨。

(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保障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党四代领导人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制度保证。毛泽东一向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消除广大农村和城市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如果党不积极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农村中必然发展起来,农村中的两极分化就会加强起来。”“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6]邓小平说“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资本主义解决不了中国十多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而社会主义则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也认为,中国要强盛,中国人民要走向共同富裕,就必须始终坚持我们已经建立并正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所决定的基本原则。”胡锦涛认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7]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劳苦大众获得自由,得到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社会公平正义,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追求。“民患寡而患不均”、“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是劳动人民的朴素心愿。早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阐述了他的民生目标的追求:建立一个“求国际地位平等,求政治地位平等,求经济地位平等”的国家,“须使工人有工作,并改良劳动条件,农民有土地,并废除苛捐杂税重租重利。学生有书读,并保证贫苦者入学,其他各界都有事做,能够充分发挥其天才。一句话,使人人有衣穿,有饭吃,有书读,有事做。”并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邓小平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江泽民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8]胡锦涛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温家宝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十七大报告用人均GPD来确定中国小康社会的目标,用改进民生的各种方式让民众来分享经济的成果,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新目标。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等提法,无不蕴涵着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

(三)以发展促民生

民生问题实质就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保障。因此我党历代领导人特别重视和强调发展观念。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工作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必避免盲目的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了。”邓小平反复强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的重要性,并将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民生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更是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发展观内涵日趋丰富和科学的过程中,中国的民生事业也在不断向前推进。

(四)以民主促民生

以民主促民生,就是以民主的力量、民主的渠道、民主的程序来解决民生难题,真正为老百姓多办事,办好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毛泽东多次告诫全党,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人民既有能力,也有权力来为自己谋福利。因此,必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要善于“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切实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逐步形成人民广泛参与、部门密切配合、媒体大力支持、社会充分理解的良好氛围,不仅为办好各项民生工程提供了可靠保证,同时也化解了多种社会矛盾,拉近了干群关系,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本领,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新时期的民生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9]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生事业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而不断改善,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必将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伟大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南。

(责任编辑 张 敏)

[参考文献]

[1]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江泽民. 论党的建设[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 胡锦涛.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3.

[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五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 胡锦涛. 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07.

[8]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 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张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初探[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