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礼虚伪说

2010-04-11 03:18童谦益
关键词:物质文明礼仪文明

童谦益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100)

礼仪是道德的泛化。中国自古至今都深受礼仪观念的影响,实际上也靠着礼仪所体现的序列维系着社会的运转与稳定。我们的文明与西方人所讲的“文明”有不同的内涵和所指。我们所讲的文明观念,更多的是礼仪化内容,有时还可能是政治化要求,是道德化的行为规范和对社会整体的序列安排。一句话,它是广义的道德要求。而西方的文明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狭义的道德要求,具体指人与人相处时的文明礼貌,主要是相互尊重,表达一种文化修养。法律是一种秩序,人伦也是一种秩序。前者建立在广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相对简单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法律是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的统一。或者说,法律就是要求外在的行动与内在的需求相统一。而人伦道德是一种自然的法律。所以,各种礼仪是对内在要求的外在示范,没有强制意义,可以是内外统一的,也可以是内外分割的。

一、现今习礼实为背水之举

中国“礼仪之邦”称谓的产生,不仅在于我们民族自更远的古代开始便有重礼仪的倾向,更在于孔老夫子的总结和呐喊,在于后世逐渐奉之为正统。礼仪的存在,在使社会变得有序的同时,也产生了垃圾。原因在于,人有群,物有类。在礼仪被施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时,不同的人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主动接受,有人被动接纳,有的人理解深,有的人理解浅,有的人将礼仪融于个人日常行为举止中,有的人却只是依瓢画葫芦做个样子。

(一)人类德之品格性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德道经》第一章论德中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由此可知,礼对人类来说,基本上不属什么崇高之君子所为,是失道后再德、再仁、再义的求其次无奈之举。所以,以德治为主导的管理理念就更加变得可望而不可及了。

1. 德之内涵。在人类社会中,“德”早已被人们用后天意识赋予一定的含义,给予一定的解释。人为地赋予含义之后,就不再是大道的自然流露了。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对德的认识并不一样,解释也不一样,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也不一样。所谓德的品格性,从德字结构分析,左面是双人旁、右面从上到下是十、四、一、心。就是要一心为众人,能做到十种善行,按四项行为准则行事。十种善行,也就是以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谐心、忍耐心、勇猛心处事;四项行为准则就是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

2. 德之能量。关于人类之德,不但具有品格性,而且还具能量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存在着高能量物质。一切物质,一切生命,都是道德能量的体现。她养育滋润着天、地、人和世间万物。她充满宇宙太空,也存在于人体之内。人类享受着道德的恩惠,长久以来却不很了解道德的真谛。许多人不守德,不修德,不行德,这是人世间最大的错失良机,是最大的忘本,也是一种愚昧的自我摧残。只有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才是最符合自然本质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二)礼德是人类德行与自然的通道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离道失德,德的能量性不断降低,品格性不断退化,后天有为也就开始取代先天无为,道所化生出来的上德状态也就无法继续维持了。

1. 上德的分化瓦解。当整体合一的德性状态出现分化和缺失时,德必然会分化为五个子系统,即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上仁”是指真正充足圆满的仁德,它虽然已在自我意识的影响之下,属于后天有为的制约,处于后天“为之”的状态之中。义德就不同了,人们即使具备完整的义德,心身还是处于后天有为的状态之中,难以摆脱有为状态的制约,因而必然会在后天有为状态中显现义德。义德如果有所缺失,也必须要在有为状态中进行修复、培补。当人类的道德下滑到上礼也要有为而作的时候,无论是对于体内还是对于社会而言,都难以与道相应了。这种离道失德的状态表明,欲念私心的无明占据了心身的主导地位。

2. 上礼的底线之说。当上礼需要禀持规范地通过教化去提倡、去有为而为时,人们心中也就被无明所屏蔽了,已经难以与道相应了。这时候就需要大力强调修心、修上礼,以保持心与道相印,保持心灵与自然的同频共率,维护上义和上仁在体内或社会的存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复归人体道德境界和社会的道德环境。所以说,上礼是维护心身之道境“无欲”的最后一道底线,一旦丧失,人的内环境和社会外环境将失去与先天自然规律联系的最后通道,完全跌入“有欲”的后天状态之中,愚昧无明的人生和愚昧无明的时代也就来临了,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二、习礼虚伪说的社会性

时下,学礼、用礼、讲礼之风日甚,不能不说是个好现象,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市场经济本质的夸大宣扬以及盲目追求已经超过了其本身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为了谋取利益最大化的不择手段成为眼下不争的事实,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案例层出不穷,说谎、欺骗早已变味的不合时宜的礼节,在整个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昭然存在。以至于当浸淫了礼教思维的人们说谎时,自己都不再以为是在说谎了。老子的德道经曾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此说道破了当今社会的天机。

(一)面对“礼仪热”的反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共同发展的今天,人文奥运和绿色世博在很多国家有着很多的相似点,很难成为“亮点”。以何示人就成为国人朝思暮想的首要问题了。

1. 传统文化之本在礼。“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与核心,“人文奥运”和“绿色世博”必然要把传统礼乐文化最优秀的精华展现给世人,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同样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人文奥运的圈定,第一次为奥运精神注入“文化奥运”的新血液,真可谓匠心别具。对于外国人来说,除了精彩纷呈的赛事、展示,更直接、更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莫过于古老文化积淀下的中国特色礼仪。给世界留下“文明礼仪”的大国印象,这也启示我们,“礼仪热”不但要顺理成章的蓬勃兴起,更要从体现人文精神、国家软实力的高度去理解深意。唯如此,“礼仪热”才能走出浅层次、形式化,真正实现礼貌、礼节等外在行为,到道德修养深层精神的内化。如若不然,礼仪被虚伪化就顺理成章了。

2. 物质文明后产生的异化现象。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在带给人类极大的便利和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出现了诸如生态危机、社会关系失调、道德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严重问题。物质文明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物质文明包含了人类的衣食住行。精神文明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精神文明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毕竟,如果没有精神文明,人类有可能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时期。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依托,但精神文明同样反做用于物质文明,如果没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也无从谈起。精神文明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作用是巨大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所取得的精神方面的成果最终会极大地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最终将断送物质文明的成果,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但是,在纯粹拜金主义的强大诱惑下,物质文明带来的文明严重异化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并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此,早有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如果不对文明的异化问题加以解决,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反对和克服这种当代文明异化的斗争,已成为全球全人类的迫切任务。人类正是在这样的摸索和努力中,发现和总结着经验。而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的道德观是否会对人们有所启发呢?

(二)习礼可以不虚伪

无论世风如何,事实上,礼仪本身并没有错。首先,约束与自由,随着人类的发展,从来也永远都是并行发展的。正如宇宙的产生来自当初的大爆炸,星系互相远离,但都来源于当初爆炸的那个点。人类的文明同样如此,今天的所谓发展进步,无不起源于当初文明的起点,并沿袭了它当初的轨迹。今天的自由来源于当时对于自由的期盼,而今天的约束同样来源于文明初期对于约束的必要性的感知。当我们享受今天的交通,通讯,思想等等自由的同时,我们同样因此而受到了同样多的约束。所以,人类的自由并非单独发展的。其次,礼仪在如今的生活中的淡化,并非是消失了,而是被分散于我们更丰富的生活内容中去了,甚至,它被赋予了法律的样貌。所以,当我们因为种种复杂原因诅咒礼仪的时候,事实上,它一直都存在,并将永远存在下去。礼仪本身并没有错,我们所诅咒的,只是已经异化了的所谓礼仪。

三、社会进步必须要习礼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皇时代的道治社会状态,五帝时代的德治社会状态。五帝时代以后又出现了一段仁治状态,但是没有维持多久,就进入了文治武功的“人治”社会环境,从而结束了道德治世。“圣道治世”演变成了“霸道治世”。先天无为全面转入了后天有为,大道丧失殆尽,五德的状态支离破碎,若即若离。由于缺乏对道德观的正确认识,人类用阴我心解释道德,以自己的满足自己的私欲为出发点,各取所需,也就难以复归于道德。由于不能在内外环境中保持上仁、上义、上礼的状态,人们也就难以摆脱愚昧无明,难以摆脱阴我心意识的智障。人类也就难以修证出真实不虚的德性内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更是难以返朴归真合道。

(一)准确把握现代人的生存准则。目前,如何坚守做人的准则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那就是将礼德转化成自觉的行为,复归于上礼,让心灵中充满道德的光明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难道真得到了连守礼德都被看成是虚伪的年代了吗?其实,做人要“不变随缘”,但是随缘并非随波逐流,所以做人也要懂得“随缘不变”,也就是要有不变的原则。第一、礼为处事之本。礼,是人际关系的规范,合乎伦理,就是有礼。有了礼节的规范,人与人之间比较能保持良好而恰当的关系,所以礼是人和人之间相处必要的条件。礼貌的养成,要从小教育起,从小在父母师长教育下,人知道有尊卑、长幼之分,这就是有礼。有了礼貌,就有规矩;有了礼貌,待人处事就不会逾矩。第二、义为待人之方。义,从字形上会意:“羊”有美善之义;一己(我)所表现的美善,就称之为“义”。如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做人要有义,有情有义的人,对物“义然后取”,对人对事更是“见义勇为”、“义无反顾”、“义不容辞”。所以,义气是待人之方,不讲义气的人就没有朋友,人要有义气才尊贵。第三、廉为应世之道。廉者,品行方正也。为官廉明才能爱民,做人廉洁才会爱己。以清廉应世,即能不贪;不贪,自然不会因利之所趋,而做出有害人格操守的事,做出不利社会人群的行为,所以廉为应世之道。第四、耻为修养之妙。耻者,羞愧之心也。人而无耻,如树无皮;人能知耻,如穿华服。羞耻之心,是人所以异于禽兽的地方;人若无耻,则无恶不作,失去人格,其与禽兽何异?所以做人要知耻,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会、耻有所不净。一个人如果没有惭耻之心,永远不能进步;没有羞愧之心,永远不能成功。所以“知耻近乎勇”,能知耻辱,必成大器。做人要平凡而不平凡。平凡者,要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平凡者,对道德人格、义利成败要看得清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做人的基本准则应为:达礼、有义、应廉、知耻。

(二)习礼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现在的社会真的进步了吗?真的是越来越文明了吗?如今在国际上已有了立足之地的祖国真的比那文人礼士盛存的古代更文明、更讲礼仪了吗?恐怕那只是一个没有恶意的谎言,或者说是以偏概全。大家知道,评价社会的文明程度,并非科技、生活水平、社会制度等所谓的关键指标就能囊括。在这些指标日益提高的今天,又有多少曾闪耀着人类文明辉煌的习俗被遗忘、被废弃,有多少代表着人类文明的礼仪被扭曲、被亵渎。在过分突出个性与强调真实自我的当今,克制自己、彬彬有礼的行为被誉为“虚伪”,在内心世界不完整的状况下,不强制自己“虚伪”,去完善内心修为,难道要让损人利己的恶习膨胀来体现所谓真实吗?实际上,到了大喊礼德治世的时候,人类的忠信已经很淡薄了,体内和社会上的禍乱已经开始了,其中社会成员内身禍乱已经影响到了其大脑的意识。由于失掉了上礼,人们的心中就熄灭了礼德光明,从而进入了在形式上“有意”为礼,徒有形式而缺乏实质内容的礼治状态,才使得行礼为虚伪一说登上大雅之堂。

(三)习礼任重而道远。在社会上,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些“礼性”之人,特别重视表面上形式上的礼数,仁义忠信淡薄。对长辈亲属平时漠不关心,过年过节却一定拿着礼物去探望,只强调礼数上不亏缺。对父母平时不孝顺,一旦老人去世,却要大操大办,搞得惊天动地。平时与人相处,也特别爱“挑理(礼)”。挑理(礼)专挑别人,不挑自己。这就是不讲仁义忠信专讲礼数的典型形象。如今,有多少人法制观淡薄、诚信心缺失、道德感沦丧。尊敬被认作奉承,谦虚被看为虚伪,礼让被当成懦弱,而那些过去令人不齿的行为却被倍加推崇:扼杀童真、束缚孩子天性,被赞为教子有方;顶撞师长、不务正业,被夸成个性飞扬;不拘小节、满口粗言,被看作粗犷豪放;诚实守信被贬为傻,遵纪守法被当成呆,才华外露被说成狂,思想内敛被认作傲。如此而已,哪有和谐可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带来的应该是对礼仪的推崇,并且这种推崇应该是出自内心的。对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天才,还是有良好的出身,抑或是靠后天的努力,礼仪是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当然,这里所说的成功应该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功。杜甫那类的文人哪个不是礼士君子?尽管当时没有受到器重,却哪个不是流芳百世、被永久追忆!不可否认,这也正是因为他们潜在的人格魅力。所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物质财富的积累,离不开科技水平的提高,但是,人类的发展,应该是多种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应该是多种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达,不应该成为礼仪丧失的起点,而应在发展新的礼仪、创造新的和谐文明的同时,尽可能去让传统的习俗、古老的礼仪重新闪耀光芒,牢牢地守住上礼——这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

总之,礼仪产生了虚伪,但礼仪本身没有错。这是否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在接受这种规则或约束的时候,是否因人群的差异而导致它的异化?假如,人人都是孔子,或者“九州皆尧舜”,是否就会消除这种异化?答案应该是基本肯定的。当我们守着礼数之本,但不将其扩大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礼数剔除虚伪的外延,以真我示人,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却又不失温存,那时,我们这个社会的习礼就不再会被人们误解为虚伪,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到来之日,全社会中每一成员习礼形成共识,为传承善行而呐喊、助威,为人类的健康发展而克已复礼。想来那时,这世界就真正是天下大同了。

(责任编辑 张 敏)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礼仪文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文明歌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