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华,曾 莉,李文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46)
高校图书馆对已购或试用电子资源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科学决策的依据,进而加强内部绩效管理和改善服务质量。因此,利用一定的系统平台进行电子资源利用情况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和使用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是目前主要和核心的研究内容。
电子资源的评价是对图书馆先前的计划、决策进行的重新审核,通过信息反馈修正电子资源发展政策,评判先前政策的得失,为以后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着重对电子资源所具有的数量、各种不同类型电子资源的结构及其本身科学艺术价值等属性进行检测、评定,得出其质量的综合评价。由于各个图书馆的情况不同。绩效评估只能由各图书馆自己来做。电子资源绩效评估的目的,是评估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投资效益”,检讨电子资源发展政策以及在资源宣传、读者培训方面的得失,所以更应引起图书馆管理层的关注。
电子资源作为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有力补充,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由于图书馆经费的限制,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电子资源令图书馆无从下手,有些图书馆盲目地采购了大量的电子资源,结果却反响很小,造成了资金的巨大浪费。电子资源的评价着重对电子资源所具有的数量、各种不同类型电子资源的结构及其本身科学艺术价值等属性进行检测、评定,得出其质量的综合评价。通过对电子资源进行评价,图书馆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用户利用电子资源的方式、用户偏好的资源类型、用户对资源和服务的反应以及无需采购或需要重点采购的资源类型,才能让最少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为图书馆节约不必要的经费开支,也为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的规划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对电子资源的评价,离不开服务目标用户和潜在用户的配合。通过调查,用户把他们对电子资源和服务的切身的、相对比较真实的感受表达了出来,对图书馆的工作进行了主观的评价,这些信息对电子资源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图书馆属于非营利机构,但也必须以用户为本。通过调查,图书馆得以及时了解高校不同层次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信息需求,可以更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用户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资源,这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最终目标,也是图书馆工作社会效益的最好体现,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向更优化发展。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内部要素以及其本质联系为依据,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指标数据最好有现实的或能够计算的数值作为基础。定量指标注意绝对量和相对量结合使用。指标不重复、不遗漏,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
指标体系构建时选用的指标必须注意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同时,指标的选取应把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以便于高校间的相互学习。
评价指标应该是易于从目前的资料和数据中获得的,可以统计出来的具体数据。所选取的指标要充分考虑数据取得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在当前条件下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及有关规范标准获取,并可提高指标体系运用的可行性和权威性。
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随着认识的进一步深入,电子资源建设的资金、技术、手段、内容也将不断变化。指标体系应能体现这种变化,并且不断更新,更好地体现科学性。
电子资源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参与和沟通,也需要高校与高校之间的配合,同时,还需要企业的介入和努力。各方面的努力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和动态性原则也是一致的。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为政府、学校、社会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思维框架,就必须全面。缺少了任何一个关键方面,都有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精练可以保证指标的不可相互替代性,满足相对独立性,避免指标的相互包含。
在网络环境下,确定电子信息资源评价标准时,除了着眼于资源的保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的质量问题、信息的共享程度等。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下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图书馆一般只有电子信息资源使用权,其保障能力的评价较为困难。在评价目的一致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献的评价原理,融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殊性,主要从获得和利用的条件来评价:(1)链接或购买的数据库的数量和种类。(2)网络环境需求。(3)网络的收费标准。(4)网络的宽带和速率。
伴随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的出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深度都有了提升。任何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只要经过数字化都能成为其他馆的共享资源。因此有必要对图书馆虚拟馆藏的共享性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有:数字化了的馆藏文献的数量、质量等;图书馆自行开发的特色或专题数据库的数量、规模、质量、实用性、共享性等;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更为便利,其支持力度也是图书馆信息共享服务的一大部分。因此,具体的评价指标就要包括:会员馆的数量、服务获取的资源数量、效率、收费标准等,以及馆际互借满足率、文献传递速度等。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质量方面的评价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电子资源品质。电子资源收录出版物的权威性,其出版物作者、文章在学科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等;数字资源出版商的权威性,即出版物机构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数字资源收录文献内容的连续性和完备程度;数字资源收录文献内容的新颖性,更新的频率;数字资源收录文献内容与其它数字资源收录的文献的重复比重,与馆藏各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比例。二是电子资源结构。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单本或单种资源的价值,还取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各部分之间的有机结合。对实体馆藏在藏书结构方面的评价一般采用藏书结构分析法,而对于电子文献和各类数据库,应根据数据库是单机版还是网络版,是全文型的、检索型的还是事实型的,数据库覆盖的学科面、覆盖的文献种类和数量以及对特定学科、特定地区、特定用户的覆盖度、更新周期、回溯的时限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自建数据库,要看是否形成了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相结合的数据库体系。三是电子资源的数量规模。电子资源的类型是图书、期刊还是题录、文摘、事实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收录文献的时间跨度,即收录的文献是从何年开始;数字资源的内容丰富程度,即收录文献的种、册、篇数的多寡;数字资源收录文献中的全文文献比例等。四是电子资源的组织水平和加工能力。信息组织加工是一个信息增值的过程,其目的是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获取有用的知识。衡量信息资源建设的水平是看信息资源的描述和提示是否充分,是否能够降低用户获取所需信息的成本(时间与劳力等)。对实体馆藏的组织加工要考察的是组织加工方法、如标引、编目是否达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对于数据库,要考察其是否具备了统一、标准的数据格式和建库规范,其数据信息检全率、检准率及兼容性如何。在评价图书馆虚拟馆藏的质量时,应当考察图书馆能否根据用户的特定需要,将网上各种分散的信息收集并加以分类、鉴别,并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形成具有专题特色化、加工深度化的方便读者使用的信息产品,并通过网络链接与信息导航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在电子资源迅猛发展的今天,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导航体系在信息组织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分门别类地组织导航内容,保证导航项目简明易用,便于用户识别。信息导航库类型、覆盖范围、引导联结深度、检索性能以及远程用户访问的方便程度、易用性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保障能力的发挥,影响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因此,一定要以用户为中心,突出资源和服务,实现服务的个性化和使用方便性。
由于网络信息没有实际的计量单位,目前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来实现,如图书馆的网页被点击的次数、网上数据库登陆和下载的次数等等。要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虚拟馆藏被利用的情况,还应结合其他的指标,如馆际互借获得的资源数量等。
[1] 赖伟权.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22-24.
[2] 初景利等.国际一流图书馆的若干特征[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3(3).
[3] 徐革.电子资源评价之重要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77—81.
[4] 赵睿杰.电子资源全程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