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型与高校学生工作*

2010-04-11 09:55茹燕玲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园文化转型

茹燕玲

(新乡学院新闻与传媒系,河南 新乡 453000)

文化转型是指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替代旧的文化形态,表现为文化的变革、创新和进步的过程。文化转型的起因基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和变革的需求,实质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新旧转换过程[1]。中国当代的文化转型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展开的,它沿着从内到外和从外到内两个方向同时进行。首先,“改革”从社会内部改变着社会经济关系和体制结构,即由集中的计划经济,向自由的市场经济的转变;其次,“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结构由内向型变成外向型,民族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与外来文化进行着相互交流和渗透。这种文化转型将人们从民族的、传统的同质文化推入多元的、相互冲突的异质文化,从相对恒定有序的文化背景推入了多变而不稳定的文化环境,从而使得当代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高等学校是文化传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基地,在文化转型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文化转型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政治倾向等,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从而使得高校学生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因此,研究文化转型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相关对策,成为了摆在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 文化转型给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文化转型是文化的变革、创新和进步的过程,因此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大多是正面的、积极的。

1.1 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对世界的认知

文化转型产生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吸纳、融合,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视野被放大了,他们不出家门,就可以了解世界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态,了解不同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真正成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与此相伴,大学生所获得的文化知识信息量,也愈加深广。现在的大学生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对世界的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1.2 主体意识的提升

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社会制度的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大学生拥有了更加充分的自主权,比如在就业问题上,当今社会虽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我的命运我掌握的权利;这和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包分配的政治体制完全不同,那时候的大学毕业生只能绝对服从分配,而不能自己自由择业,至于工作是否专业对口、是否合乎个性特点、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发展等,都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而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规约内,可以自己掌控自己,如果没有合适的工作,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这样就充分地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1.3 竞争观念的增强

文化转型期的中国现实是一切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中。面对如此现实,大学生们大都能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目标追求等,努力学习,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塑造自己,培养自己。很多同学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一些活动,在各方面锻炼自己,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不断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度和应对能力。

1.4 拓宽了就业渠道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化的转型,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要求建立新型的就业制度和人事制度,伴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就业渠道的变化。传统的就业方式几乎是一条线,即毕业、分配、就业、工作,而文化转型期,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方式,得到迅速发展,有的继续复习考研,有的先参加各种培训在选择岗位,有的选择自主创业等等。同时随着人才市场的规范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服务社会化等,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也多样化了,由此使得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可以说,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途径;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就业的机遇等,这一切,都在拓宽着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2 文化转型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文化转型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为他们了解世界、融入社会,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但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心理等,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人际关系冷漠

大学时代是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也正在悄然改变。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使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体现出“人情至上”的特征。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成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媒介。商品交换的基础不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而是基于商品价值的平等交换[2]。因此,契约关系必然取代血缘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导地位。契约关系要求排除情感的干扰,按照协议平等地享受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在我国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血缘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着现代契约关系的发展。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背景,使得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心理,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怀疑、抵触和悲观的态度,并由此产生焦虑、苦闷、压抑的情绪等。因此,许多大学生刻意回避现实的人际交往,而沉溺于网络虚拟的世界,这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人际关系变得冷漠等。

2.2 价值观念偏转

文化转型中的文化多元化,在给我们带来大量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我国主流文化相悖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确立期,西方文化中的技术理念、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所谓的民主自由等,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得一些大学生只顾当下,没有理想,追求现实的享受,缺乏崇高的目标,甚至导致一部分学生玩物丧志、不思进取,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3 心理素质下降

心理素质是知识和能力得以发挥的心理平台。稳定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使人融入社会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激烈、发展迅速、机遇和挑战并存,是文化转型期的社会现实。而当代大学生往往是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没有社会经验,更乏人际资源,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往往表现出焦躁不安、急于求成、情绪多变等,严重会产生心理变态,甚至杀人或自杀。

3 文化转型期高校学生工作策略

上面我们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了文化转型对大学生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工作,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是大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大事。我们认为,面对文化转型环境,高校学生工作,应采取以下策略:

3.1 更新观念,趋利避害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在文化转型期,十分的复杂,因为受到文化转型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复杂性。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大学生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加上改革开放还不全面,所以那时的大学生思想单纯,容易管理。而今天,多元文化使得在校大学生的文化接触面、知识接触面、信息接收面得以大大拓展,今天的大学生“就没有他们不知道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工作者就要认真分析当前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充分分析文化转型给大学生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并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趋利避害,更新观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专业学习上,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爱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在思想工作上,要更加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而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管卡压,高校工作者,一定要真正有一个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唯其如此,才能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面对文化转型期的文化冲突碰撞,高校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的健康的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它包括校园的各种建设风格以及景观等。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智慧等。如清华的荷塘、北大的未名湖,是每一求学者向往的地方,那粼粼碧波、田田荷叶,使人流连,更启迪了多少人的灵智。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是规约、规范人们行为意识形态的范畴。这种制度文化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但是,文化转型时期的高校制度文化,则要复杂得多,它必须适应学生心理的复杂性,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学习期间不能谈恋爱这一过去高校里面统一的规定,已经与婚姻法相抵触,因此已经被转换为“不主张谈恋爱”。

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这里面包含着办学理念、学风校风建设等。一个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行胜于言”,这个精神文化,使得清华人都非常注重行动,而不多空言。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3 思想工作进课堂

高校学生工作,应当贯穿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是培养大学生的最前沿阵地,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反观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往往只注意知识的传输、能力的培养,而缺乏思想品德的养成,仿佛大学生品德教育,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两课”的事,这是极端错误的认识[3]。其实,在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都可以贯穿学生的品德培养,比如教师做到“四个认真”,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在相关课程内容中,适时加进品德培养的内容,学生往往是乐于接受的。再一点,高校中的名师,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学生品德的养成,因为他们在学生中,更具有威望和人格魅力,如果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文化转型期的高校学生工作是复杂的,任何一个高校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不断更新自己的工作理念,注意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为经济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1]任剑涛.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1).

[2]杜坤林.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博弈分析与对策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3]叶远帆.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转型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