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思维的形式及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2010-04-11 09:21贺善侃
关键词:直觉观念形式

贺善侃

(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051)

哲学前沿

论创新思维的形式及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贺善侃

(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051)

创新思维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宝贵思维形式。创新思维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形式,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自觉思维与非自觉思维的统一。创新思维既是科学创造的前提,也是科学创造的动力,对科学创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怀疑、创造想象和科学假说是贯穿于科学创造全过程的三种主导创新思维形式。科学怀疑是科学创造的催化剂;创造想象是科学创造显示途径;科学假说是科学创造的初步成果。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和促进,共同推进科学创造。

创新思维;科学创造;科学怀疑创造想象科学假说

一 关于创新思维形式的分类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思维形式,历来是人们密切关注的对象。在思维研究的历史上,研究者们依据不同标准对创新思维形式进行分类,主要有:

一是以左脑右脑为标准,把创新思维界定为右脑思维形式。认为,左脑的功能主要在于语言性的逻辑思考、推论能力;右脑的功能则主要在于语言性地直觉、创造想象力等。因而创新思维即是右脑思维。持这种观点的既有科学家,如爱因斯坦;也有心理学家,如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1](P.49)在他们看来,左脑思维形式即是抽象思维形式;右脑思维形式即是形象思维形式。认为由于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灵活性以及不受语言和逻辑规则束缚,从而易于把思维导入创新境界。不过,把创造性思维仅仅归为右脑思维是片面的。实际上,离开思辨即抽象思维的形象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同样,离开左脑的纯粹右脑思维也是有局限性的,不会有真正的创新成果的,实际上也不存在单纯的右脑思维。

二是以是否遵循逻辑规则为标准,把创新思维界定为非逻辑思维形式。想象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直觉更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因而,持这种观点的许多学者把创新思维界定为直觉思维,或说,把直觉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标志性、决定性环节和特征。

然而,直觉思维说有许多理论上的缺陷,其一,直觉在人的思维过程中是短暂的一瞬间,创新思维的产生是一个经过长期酝酿的思维过程,把创新思维仅仅归结为这短暂的一瞬间而把创新思维的长期酝酿过程予以忽略,显然是不妥当、没有说服力的。其二,直觉思维的机制至今未能得以充分揭示,把创新思维仅仅界定为直觉思维,显然阻碍了对创新思维本质的揭示。其三,对科学研究者的调查显示,灵感、直觉并非是人人经历过的思维形式,不少创新思维成果的取得并非以灵感、直觉为前提。鉴于此,不少学者主张以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来界定创新思维,因而出现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互补说”。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创造性思维是直觉和逻辑演绎互补的过程。伽利略将直觉看作是归纳中的直觉,而归纳即是逻辑推理,归纳中的直觉即逻辑推理中的直觉,亦有两者互补之意。美国学者布鲁纳指出:“应当承认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相互补充的性质。一个人往往通过直觉思维对一些问题获得解决……这种解决,一旦用直觉方法获得,可能的话,就应当用分析方法验核;同时把它们看作这种验核的有价值的假设。”[2](P.40)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做出发现,即创新;分析思维提供验核,即验证。这里所说的“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这一说法显然表达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互补的思想。

三是依据思维的自觉程度,把创新思维或界定为自觉思维形式;或界定为非自觉思维形式。许多创造心理学家区分了一般想象与创造想象,肯定创造想象为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从方法论角度看,一般想象只是对现有形象的简单复制,或对现有经验材料的简单排列组合,而创造想象则受创造观念支配,具有探索性。受创造观念支配的创造想象是一种自觉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说”将发散思维视为一种典型的创造想象,因而是一种典型的创新思维形式,因为,发散思维“总是丝毫不抱偏见”,能“考虑最靠不住的可能性”,体现了“走向不同方向的自由”,具有思维的开放性、自由性,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打破旧传统。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可贵品质。

然而,创新思维并非都是自觉的,它也可以是一种非自觉的思维方式。作为非自觉思维的创新思维形式通常指无意识 (或称潜意识、下意识)状态下的思维,其典型表现形式是灵感、直觉、顿悟等特异思维形式。以非自觉的思维方式定义创新思维的代表性学说是“潜意识说”。如 D·柏金斯认为:“创造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任何有意识的思维……与创造无关。”[3](P.47)

实际上,无论自觉的创新思维形式 (如创造想象、发散思维等)还是非自觉的创新思维形式(如灵感思维、直觉思维、潜意识等)都只是创新思维的局部,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都是不对的,由此,出现了一种“自觉意识与非自觉意识交融说”,即将自觉意识与非自觉意识的相互交融或相互作用视作创新思维的本质形式的理论。刘奎林就是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着力研究灵感思维的规律,他相信“潜意识活动在一定范围内是受显意识支配的”,“灵感系统的发生过程,自始至终表现为有序与无序、连续与间断、模糊与清晰、逻辑与非逻辑的辩证统一过程”。[4](PP.222-223)

除此之外,还有把创新思维称为水平思维、横向思维的。水平思维与垂直思维相对应。垂直思维即从一固定的前提出发,遵照思考者惯常的推论定势,一直往下推衍,直至获得结论的思维,亦即我们前面说过的习常思维。水平思维无固定的推论前提,当思考者从原有的观点出发,推不出所期望的结论时,便尝试以其他观点为推论前提,探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角度。把创新思维界定为横向思维的学者强调其“激发和纵容功能”,即旨在找到尽可能多的不同方法,以不断地生成替代模式的功能、质疑和批判旧模式的功能,其特点是不断探索有价值的途径,“不作任何许诺”,力图脱离既定模式的僵化思路。[1](P.54)然而,单纯的横向思维也是片面的。它的功能在于不断产生新的替代模式,产生新思路,但对新思想不作裁决,不作判断,“不攻击任何思想”,也不对既定思想进行任何“辩护”。因而,所谓横向思维方式至多只是一种创新技法,把它视为一种体现创新思维本质的创新思维形式,是不全面的。实际上,水平思维也好,横向思维也好,与右脑思维一样,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必须与垂直思维、纵向思维和左脑思维结合在一起才能比较全面地体现创新思维的实质。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自觉思维与非自觉思维、水平思维与垂直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左脑思维与右脑思维的统一,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形式。

二 创新思维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一)创新思维:科学创造的前提

从总体上说,科学认识是真善美的统一。人类从事科学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客观规律,把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由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外在的客观事物被人所认识,去除假象以达到真理,体现出人类认识的选择性;二是外在事物被人所利用,体现了人的目的与愿望,具有善的价值;三是外在事物被人改造,打上人的意志印记,凝聚了人的本质力量,不仅为人类服务,而且成为人的美感对象。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是达到真、善、美的过程。而无论是真,还是善和美,都离不开人的意志、愿望、情感。因此,科学认识的主体是知情意的统一人格,也就是说,科学认识主体在认知客观对象的同时,也对客观对象充满了情感,在科学认识的过程中贯穿着意志力。科学创造是科学认识主体知情意协同作用的结果。

就科学认知过程而言,形成对科学认知对象的新的认识成果是科学创造的关键。如何才能形成新的认识成果呢?人的认知结构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要素组成。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揭示客体规律;客体作为认知对象,不断被主体所假设、构想、更新;科学创造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假设、构想中。当主体对客体产生新的认知成果,形成科学发现,并被以后的科学实验所验证,就有了科学创造。那么,新的认知成果的产生依赖于什么?在科学认知过程中,包含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被主体所掌握的既定的推理法则、思维方法等。如思维主体拘泥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依据既定的推理法则和思维方法进行认知活动,显然是难以创新的。诚如上面所说,光有依据既定逻辑通道进行的习常思维即垂直思维、纵向思维,没有跳跃性的、不拘泥于固有逻辑通道的水平思维、直觉思维、自觉的创造想象,科学创造难以想象。这说明,创新思维是科学创造的前提。

伴随着科学认知主体的科学认知活动,思维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力也起着重要作用。从来没有脱离情和意志的纯粹的科学认知活动。首先说“情”,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热情是科学认知的基本前提,没有科学热情,最基本的科学认知都不可能,何以谈得上科学创造。爱因斯坦在谈到物理学时指出:“科学并不就是一些定律的汇集,也不是许多各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5](PP.518-520)爱因斯坦在此所说的“人类创造”和“信念”不正体现了科学家相信真理、追求真理的热情吗?而爱因斯坦所说的人类对把握自然规律的信念,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的技术活动中。人们的技术更新、技术创新,也是伴着人们的高度情感的。至于意志力,就更为重要了。科学创造是艰巨的,其中难免伴随着失败和挫折,没有顽强的意志,科学创造活动是难以完成的。而无论创新的热情还是科学创造活动中的顽强意志,都是基于创新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并围绕着创新思维而表现出来的,是创新思维的延伸、扩展。科学家的创新热情和意志,与创新思维同在,同是科学创造的前提。

(二)创新思维:科学创造的动力

创新思维不仅是科学创造的前提,而且是科学创造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对科学创造的动力作用主要体现为创造观念对科学创造的推力。

科学创造的起始基于创造观念的形成。作为涵盖了创造目的、创造目标和创造一般途径的创造观念,体现着思维主体为何创造、创造什么以及如何创造的理念。创造观念首先对创新的基本问题提供解答。这些问题包括:创新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创新?这一创新是否值得?其社会意义究竟何在?科学创造的深化基于创造观念的明朗。在科学新概念的酝酿和选择、科学假说的建构和论证 (评价新想法、假说的发明)乃至科学新概念的最终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创造观念的作用。可以说,创造观念贯穿于科学创造的全过程,在科学创造全过程都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创造观念何以对科学创造起着如此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从创造观念与创新思维的关系看,创造观念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

创造观念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方面,创造观念可以推进思维创新。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是在实践中不断吸收信息 (知识)而逐渐积累形成的,观念在头脑中相对于一般新认知的知识是更具稳定性的。即是说,头脑中新吸收的信息 (知识)开始时还未形成观念,而通过反复地积累,才被头脑内化,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一旦在头脑中形成观念,就必然对思维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影响思维的内容、方法以至方向和进程。因而观念对创新思维来说,必然会起一种推动力或阻力的作用。创造观念推动创新思维,而僵化陈旧过时的观念则会阻碍思维的开展。

创造观念对思维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启发思考的作用。创造观念可以促使人们去想问题,“愿意去想、敢于去想”。而如果思想僵化,陈旧观念发挥作用,则会成为思想懒汉,思维停滞。(2)突破思维定势的作用。思维定势阻碍人们寻找和探索新的思维方法,限制着人们的思维空间,对创新思维是不利的。创造观念能帮助人们增强思维的主动性、创新性,帮助人们突破思维定势。(3)支配思维方向的作用。观念结构合理,人们的思维方向正确、开拓性强;观念结构不合理,人们的思维方向往往要么偏执,要么保守。

另一方面,思维创新是观念更新的原动力。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成果、思想积淀,是以往知识的积累,受着思维主体以往思维方向、思维品格的影响;一个思维开放、不断更新知识的人,形成的观念也往往较新;反之,就较陈旧。观念作为思维的成果,当然归根到底以思维为前提和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思维又是强化创造观念的源头、基础。创新观念强化创新思维,强化的创新思维进一步增进创新观念,如此循环往复,创新观念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从观念在科学认知中的作用看,创造观念能为科学理论发展趋势提供预测和展望

前苏联逻辑学家科普宁曾对观念在科学理论中的作用作过深刻阐述。他指出:“观念不仅反映存在着的东西,而且反映必定存在着的东西。”在科普宁看来,观念高于其他思维形式的地方就在于它反映现实的“完备度和精确度”,“在于观念中发生了思维在内容上同客观性最完全的一致,即达到了最完全、最深刻的反映”。[6](PP.303-305)科普宁认为观念是从理论上把握现实的最高形式,观念集中体现了科学认识的成果,是在其发展中达到某种成熟程度的概念,因而观念可以成为科学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可以体现科学理论的生命,可以展现科学理论发展的前景。

当然,观念并非就是理论,在观念中往往包含着猜测的成分,而正是这种猜测的成分,使由观念转化而来的科学原理成为可以继续超越的东西,从而成为推进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理论也就在“观念—科学理论—新观念—新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中不断创新、进化,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这一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中,创造观念往往为科学家提供了科学理论发展、创新的愿景。

3 从观念和信念的关系看,创造观念往往体现着科学信念,为科学创造提供精神激励作用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特定的观念往往会转化为特定的信仰。而特定的信仰中必然包含着特定的观念。科普宁指出:“信念不仅是知识,它还是为人的意志、感情和志向所充实的一种业已转化为信心的知识。”“自觉的信念反映出主体出自内心的深信观念的真理性和使观念在实践上实在化这一计划的正确性。”[6](P.226)可见,信念乃是对隐含在观念中的某种思想、理论、方案、价值取向等的坚定置信,是对观念的正确性、真理性的坚定不移的确信。信念的形成基于对观念的坚信,而这种坚信当然首先在于观念的客观基础。观念与信念的这种互动关系在创造观念与科学创造中就体现为创造观念为科学创造提供坚定的科学信念,为科学创造提供精神激励作用。

创造观念对科学创造的动力作用具体体现为综合、探索、指导实践的作用。

创造观念的综合职能即思维主体在所掌握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融会贯通,从中提炼出超越局部、个别知识、经验的新带有全局性的观念,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的功能。综合各方面知识,超越局部和个别,是观念的特有功能。如科普宁指出:“观念本身包含知识的综合,并且成为新的综合的基础。”[6](P.299)在科学认知过程中,思维主体头脑中的个别概念、原理还不足于形成一种新的想法或观念,只有当对客观事物的各种规定性有了一定程度的综合之后,才能在概括的基础之上作出预测,提出创造观念。在综合基础上产生的创造观念又指引着新的综合,即思维主体借助于既成观念或从研究中萌发的新观念,对经验事实或理论知识(有些看来是与研究领域无关的经验事实和理论知识)进行新的综合,提出新的创造观念。科学理论就是在创造观念对经验事实和理论知识的不断综合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如达尔文在创立生物进化论的过程中,曾得益于“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观念。而这一创造观念正是达尔文在综合生物进化领域内各方面材料和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创造观念的探索职能即指引思维主体探索未知,揭示科学规律,探求奥秘的职能。科学探索不能是无目的的,需要一定观念的指引,否则就不知道该如何起步,朝什么方向发展,走什么具体途径。即使在科学创造的起步阶段,也少不了“初创观念”的启示。如魏格纳在 20世纪初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就是受到观察世界地图时所形成的“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以后才逐步漂移开来”这一“初创观念”的启发的结果。这一“初创观念”具有极强的探索价值,成为科学创新的强大动力。许多科学家为此而付出努力,20世纪地学的革命也从这里起步。

创造观念的实践职能即观念对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创造观念作为对一般概念的超越,对一般原理的概括,尽管可能带有某些猜测的成分,但如上所说,因创造观念能为科学理论发展趋势提供预测和展望,并体现着科学信念,能为科学创造提供精神激励作用,所以,它对科学的实践活动比一般的理论、概念更具有指导作用。通过科学实践,人们在观念中形成的对客体的构想或转变为现实,或被修正、推翻,科学创造活动才被赋予实际意义。

三 科学创造的主要创新思维形式

科学创造以创新思维为前提,以创新思维为动力,基于创造观念的创新思维贯穿于科学创造的全过程。因此,创新思维形式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创造的主导思维形式。具体说来,科学怀疑、创造想象和科学假说是贯穿于科学创造全过程的三种最主要创新思维形式。

科学创造始于问题,而问题源于科学怀疑,即对已有知识的质疑,有质疑才会有创新。

科学怀疑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就是探索未知。而探索离不开敢于怀疑的精神。科学创造需要对已有知识甚至权威理论的大胆挑战。人云亦云,步人后尘,不可能创新。只有敢于在认识过程中着力于发掘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发掘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的问题,对似乎是完美无缺的惯常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理论进行分析、怀疑、批判,才能力破陈规,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科学史上每一次科学革命都同科学怀疑紧密相关。没有哥白尼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和批判,就没有“日心说”的创立;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和否定,就不可能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没有对牛顿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的怀疑和超越,就不可能有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出现。所以,怀疑是产生新思想的起点,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也是科学家必不可少的品质。

从思维形式角度分析,科学怀疑是从反面进行思考、探索、研究的理性思维活动,是具有否定性、试探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的思维形式。科学怀疑是人类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它既是科学思维的起点,又是科学思维发展的环节和手段,起着开拓思路、促进创新的重要作用。波普尔说过: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认识,去实践,去观察。

创造想象是科学创造的又一种重要创新思维形式。

创造想象,就是在已有知识和形象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构思某些未知理论和形象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从现有事实出发,又超越事实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把原来以为没有联系的两个或几个经验材料在头脑中联系起来,借以去探求未知事物的思维过程。

在科学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大胆而成功的科学创造想象。爱因斯坦 16岁时就大胆提出了包含着狭义相对论萌芽的想象。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像写诗一样描述他对太阳系宏伟天象的想象。俄国科学家齐奥柯夫斯基在 1894年就作出了关于宇宙航行、人造地球卫星、登月等宏伟规划的想象。科学各领域的各种局部的创造想象更是不计其数。

科学的重大变革以勇敢的奇思异想为先导。“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郭沫若语)创造想象,可以引导人们超越经验材料,深入事物的内部联系,从而唤起新的科学发现;可以使人们看到可能实现的前景,从而激励人们去作出新的努力。创造想象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导航作用和催化作用。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7](P.122)没有想象,人类的认识将只是一堆经验记录,一本流水账,没有普遍性,也没有预测性,人类思维也就无从谈起。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从逻辑上来看,概念思维“是人类……头脑的一种自由创造”,“借助于思维……我们的全部感觉经验就能够整理出秩序来”。[5](PP.478-479)

创造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可贵品质。它超越了既有经验,让思维插上翅膀,达到崭新境界,但又不是纯粹的自由想象,不是空想。科学的想象必须凭借事实的空气,以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为基础。想象越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其可靠性程度就越高。巴甫洛夫说:“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藉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藉空气,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8](P.32)这段形象的比喻正确地说明了科学想象的唯物主义前提。当然,在科学研究中,也并不是在经验材料十分完备以后,才能开始想象;一旦科学研究的问题明朗化,掌握的资料和线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研究者就能开始构思新思路、新理论、新观念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出一个个设想,又一次次充实、提高,开始可能是朦胧的构想,以后才变成愈来愈清晰的图景。想象又同思维者是否具有广阔的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者知识的宝藏越丰富,产生重要想象的可能性就越大。

可见,创造想象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尊重实践,占有大量材料,掌握广博的知识又注意善于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考察事物,我们就会获得一个想象和创造的广阔天地。而头脑中的想象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价值,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忽视甚至背离实际,根据一些虚假的线索而进行的想象,不可能推进而只能阻碍创新思维。想象要注意倾听实践的呼声并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方向。

科学假说是科学创造的必经阶段。科学假说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在实践中观察和研究到的一些现象所作的理论上的假定和解释,或在创新思维中初步提出的未经证实的创造性设想。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前身和先导。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运用思维,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9](P.336)在科学实验中,新事实层出不穷,新的事实材料经常冲破已有的理论观点,向人们提出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引导科学家对新事实作新概括,提出新理论。但新理论不能一下子形成,它的最初形态往往既有确实可靠的内容,又有真实性尚未判定的内容,这便是假说。随着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假说才能逐步增加科学性,减少猜测性,发展为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会出现原有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新现象,这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说,建立新的理论。假说-理论 -新的假说 -新的理论,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科学假说是通往科学理论的重要桥梁。任何科学理论都经过假说阶段。哥白尼的“日心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都是从假说发展而来的。

科学怀疑、创造想象和科学假说是科学创造中相互关联的三种主导创新思维形式。科学怀疑是科学创造的催化剂;创造想象是科学创造显示途径;科学假说是科学创造的初步成果。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和促进,共同推进科学创造。

[1]杨耀坤.科学创造理性的探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美 ]R·布鲁纳.教育过程[M].宋韦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美 ]D.N.柏金斯.创造是心智的最佳活动 [M].蒋斌,梁彪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4]刘奎林.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 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6][苏 ]科普宁.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M].彭漪涟,王天厚,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

[7]列宁.列宁全集:第 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O n Innovation Thinking Mode and Its Function in Scientific C reation

HE Shan-kan

(Donghua University,Institute of Humanities,Shanghai 200051,China)

Innovation thinking is a precious thinking m ode that hum an beings have only. Innovation thinking is unity of logic thinking and non-logic thinking,and conscious thinking and non-conscious thinking. Innovation thinking is both prem ise and m otive power of scientific cre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cientific creation.Scientific suspicion,creative im agination and scientific hypothesis are three kinds of dom inant innovation thinking m ode.Scientific suspicion is a catalytic prom oter of scientific creation.Creative im agination is a display approach of scientific creation.Scientific hypothesis is the initial achievem ent of scientific creation.These three kinds of dom inant innovation thinking m ode perm eate and prom ote m utually and push scientific creation forw ard together.

innovation thinking;scientific creation;scientific suspicion;creative im agination;scientific hypothesis

B80

A

1674-2338(2010)06-0013-06

2010-04-09

贺善侃 (1947-),男,湖南长沙人,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

山 宁)

猜你喜欢
直觉观念形式
维生素的新观念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健康观念治疗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数学直觉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