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凌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主持与播音系,湖南 长沙 410100)
目前国内关于主持与播音专业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丛丽娜的《拓展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提出要结合专业教学设计“融渗教学”,“对学生进行学术传统风气与社会个人观念的熏陶,并积极开展以人文精神为引导的课外活动”[1];郭艳玲的《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认为“要根据学生就业需求和岗位需要,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地位”。[2]二是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王壮辉的《人才培养需适应人才市场需求》[3]、夏冰的《播音主持教学现状与播音岗位的需求》[4]和金沐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法初探》,均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5]于琳的《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认为目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脱离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职业能力需求、专业教师资源和专业设备资源匮乏、对学生实习环节管理缺位”等问题,“亟需进行宏观调控,研究应用对策”;[6]田钰佳的《关于播音主持专业专科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建议对该专业的专科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7]这些研究大都涉及到本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却均未触及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本专业的教学模式,均未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张继娅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该文引入微格教学法,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该文注重的是宏观层面的“教学法”探讨,未能与广播电视行业的职业需求直接挂钩,其提出的“微格教学法”缺乏鲜明的可操作性和可重现性。[8]
可见,在高职主持播音专业的教学研究方面,还没有研究者提出可供借鉴的理论和范式,我国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尚缺乏一套可供参考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深入思考和探索高职主持与播音专业“制片人制”教学模式的新内容、新方法、新规律,将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推进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研究。从实际应用而言,“制片人制”教学模式从小课组的设置,到教学内容的安排,再到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而到课堂具体的教学组织和考核方式,均依据广播电视行业的具体工作情境来设定,从而将行业一线的工作项目、工作场景、工作考评机制引入课程教学,真正地实现学岗直通。
“制片人制”是广播电视行业以制片人为中心的节目制作、经营和管理的实施机制。其主要特点是以节目制作为核心,制片人通过团队组建、流程管理、品牌管理,确定职业规范、岗位标准、工作规程、资源分配原则和方法等,促进广播电视生产的栏目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在制片人的管理下,按工作流程设岗定人,一般有主编、编导、记者、摄像、后期制作、主持人、节目包装等岗位。制片人制是一种更加先进、更加优化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能激励一线员工多出精品,为观众奉献更多更好的各类节目。也正因为如此,它需要员工在激励机制中有团队合作精神、职业品质、创新和素质拓展等。
行动导向教学是高职教育近几年来提倡的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和策略的体现,是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组成,它通过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是构建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模式的有效方式,具有教学层面的支撑作用。
播音主持专业“制片人制”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高度仿照广播电视行业制片人制的管理机制而形成的教学行为模式。它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依照职业教育教学“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情境)之间的关系和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特点,将广播电视制片人制引入主持与播音专业教学,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思想,促使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围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职业能力、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学习与岗位的对接,技能与岗位应用能力的深度融合。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主要特征是教学内容节目化、教学组织岗位化、教学方法角色化、考核方式过程化。
(一)教学内容节目化。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主要是向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输送“以播音(主持)技能为主,兼具采访、编辑、策划、制作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纯理论教学内容和十几年不变的训练素材都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典型节目类型将教学内容重新序化、整合,能够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做真实的或模拟的节目的过程中训练播音技能,掌握基本理论,并提高采访、编辑、制作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组织岗位化。当教学内容以节目任务的形态出现时,教学组织形式也必须相应发生变化,节目任务才能完成。利用媒体通用的“制片人制”将学生组织起来,形成“制片人小组”,当节目任务下达以后,学生按照执行制片、记者、主持人、编辑等不同岗位各司其职,轮岗学习,团结协作,教师作为制片人总体把关、审稿、审片。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给与学生职业化的学习氛围,树立了学生“新闻人”的观念,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三)教学方法角色化。角色扮演是制片人小组制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教学方法,教师担任“准”制片人角色,学生担任“准”员工角色。作为“准”制片人的教师,必须参加媒体实践积累经验,发挥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指导、把关、示范作用;对学生(员工)而言,上课即是上班,必须以“准职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否则可能被淘汰。师生关系中,老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四)考核方式过程化。为确保达到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也参照媒体考核办法进行,考核标准是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标准,考核制度实行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虚拟工资”核算制度,以虚拟货币的形式计算每位学生的工作量,每月结算工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再以期末一篇稿件来定成绩,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管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从操作层面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组织中,将12~18人的教学小组按广播电视行业“制片人制”的运作方式设置职业岗位,使教师与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教师即制片人,学生即员工,从教学内容安排、到教学过程的展开、再到教学评价的实施,均以行业的真实工作情况为依据。制片小组职业岗位有:主持人、记者、编辑、摄像、制作等。师生之间既是学习也是工作关系。教师(制片人)是统帅,应当自觉跟综播出节目的变化与岗位用人标准,确立培养“以播为主,兼具采编”的岗位应用能力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置以节目播出标准的行动导向的学习工作任务;积极承接工学结合与生产性实训项目;对员工(学生 ) 的工作任务实行过程考核,对模拟岗位“绩效工资”进行有效的配置,教师自觉改变了由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型”为“实践导向型”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通过对职业岗位认知与实践,不仅明确学习目的,建立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岗位竞争的意识,还通过训练培养岗位就业的定岗变岗的能力。
(一)建立真实与模拟相结合的职场化教学环境。教师为制片人,主持工作统领团队,设置岗位用人之长,定期轮岗;学生竞聘执行制片人、编导、记者(人人都要会采访稿)、编辑、摄像、后期制作、播音(人人都是播音员)等,轮岗训练,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适岗变岗能力。制片人给予执行制片人自主管理权。首先,建立“上岗竞聘制”、“岗位责任制”、“节目评审考核制”、“纪勤考核”、“作品(作业)质量考核制”、“绩效模拟工资制”等系列规章制度,成为学习与工作小组运行的有效机制。其次,引导与建立“准”新闻工作者“德才兼备,声形俱佳”的职业理念,倡导崇尚与学习有人格魅力的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建立“学习交流”“业绩考核”“星级员工”等栏目,将教学环境努力建成有较强职场氛围的工作室。实现课堂即岗位、上课即“上班”、作业量即“工作量”、成绩即“绩效”、成绩优劣即为等级考核;每月作业积分即月度“工资”水平等多种转变,构建一种典型的“学岗直通”的教学模式。
(二)建立“准”播出节目任务导向的教学内容。以“准”播出节目为工作任务,建立真实与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和教学目标,组织带动教学,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课程任务设计,具体组织实施,提出参考意见并高度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指导。
执行制片人将工作任务分解,各岗位按职务履行职责,既分工也合作完成节目任务;组织成员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例如:新闻播报,首先,教师从收听(看)节目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引导“员工”从分析市场——节目收听(看)群的需求,确立节目时段与定位、内容编排与播报风格,并要求写出分析报告、收听感受、意见与建议,使课程学习建立在第一时间对“采、编、播”工作流程的了解,增强其对职业岗位所需新闻素养和专业技能要求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其关注社会、自觉思考、刻苦练习的意识。其次,才是教师的课程指导与训练,建立其新闻播报的对象感,把握播报内涵与基调、节奏、语感的关系及技能要求。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以“准”播出标准节目的工作任务为导向,要求学生提交一档符合“以播为主,兼具采、编、制”的节目(听、视频作业),并实行教学过程的监控与指导。
学生在完成无论是诗歌、散文朗诵;童话、寓言播讲,还是新闻播报、节目主持等项目任务中,制片人小组能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角色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特长,走出书本,自觉关注节目动态,了解作品文化、新闻背景;自觉在各大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渠道,搜集素材、策划节目、编辑文稿,摄影摄像、寻找后期编辑、制作技术,进行节目创作。学生在既动嘴也动手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过程也成为了工作过程,完成的作品又成为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大大提升了学生岗位就业的竞争能力。
(三)建立参照岗位标准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参照广播电视制片人中心制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工作标准、行为准则、节目播出质量等,结合教学目标制定出“纪勤考核”“节目审稿制”“节目评审考核制”“模拟绩效工资制”对学习过程考核等评价机制和评分要点,建立由专业教师与学生大众评审相结合的“节目质量评审”小组。建立的“节目质量评审考核”,包括:主题的导向性正确与否、主持与播报基调准确与否、有无差错,对不同体裁的文稿表达准确与否;策划方案、稿件编辑、总结报告送审是否及时;评审节目时受众(即师生)的反馈意见;制作的节目是否将教学内容与技能形成得以应用等,这些都分别构成扣(加)分值。“准”播出节目的质量成为教师掌握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监控点,占期末总成绩的 70% ;“纪勤考核”为“上岗”工作纪律,占期末总成绩的30% 。每月末实行“节目质量评审考核”与“模拟绩效工资”挂钩,以积分换算成虚拟货币工资,以货币工资的多少说明学生每次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每月底以学生感兴趣的虚拟货币形式张榜公布,累计为期末总成绩。这些,都给学生增添了无形而又现实的压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变压力为动力。
建立在职业岗位节目评价基础上的学习过程的考核,打破了传统的期末考试“一篇稿子”定乾坤的做法,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职业岗位的生存能力与节目视听息息相关的意识,还达到了交流与学习、重温和巩固技能要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智慧、注重创新意识、重视完成过程的目的。
高职主持与播音专业“制片人制”行动导向,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它将真实的职场环境引入教学环境,教师转化为“制片人”后,由知识传授型转化为实践导向型;学生转化为“员工”后,通过对职业岗位的认知,更加明确了专业学习的目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师生关系也由静态型关系转化为行动型关系。由于将广播电视媒体的运行机制引入小课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到考核方式都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主持与播音小课教学方式,它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思想,为学生建立了一个高度仿真的工作环境,使师生从心理上、行动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这种教学模式的把课堂变成职场,把学生变成“准”职业人,把学习要求变成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把学习考核变成工作考评,这是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这种按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与职业工作顺序相适应,使学生能够“通过经验反思在经验中获得能力”。“制片人制”行动导向小课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主持与播音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结构,这种创新与改革,有利于重构与广播电视行业、岗位及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小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丛丽娜. 拓展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 郭艳玲. 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 文学教育,2008( 2).
[3] 王壮辉. 人才培养需适应人才市场需求[J]. 今传媒,2009(12).
[4] 夏冰. 播音主持教学现状与播音岗位的需求[J]. 记者摇篮,2007(8).
[5] 金沐. 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法初探[J]. 世纪桥,2009(4).
[6] 于琳. 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学术月刊,2008(12).
[7] 田钰佳. 关于播音主持专业专科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
[8] 张继娅.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J]. 现代教育科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