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第一乐章
——导语设计之探究

2010-04-11 03:14:31许长青
关键词:导语气氛课文

许长青 王 芳

(1.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传播系,湖南 长沙 410100;2.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电广传媒系,湖南 长沙 410100)

成功的上好一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妙用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至关重要。

一、导语的作用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实践证明,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确有动一发而牵全身之妙,对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用是很大的。

(一)诱发兴趣。导语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首先,导语可以打破学生对新教材、新内容的陌生感和疏远感,使疏远的变成亲近的,以增加学生对学习新内容的兴趣和信心;其次,导语可以为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思维线索指航导向,这表现在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或悬念,有目的地提供或暗示思考的路线等,使学生的认知欲望处于跃跃欲试、非追根究底而不罢休的积极状态;最后,导语可以消除学生的延续思维和心理定势,使他不停留在上一课的回忆上,而是专注于新的内容、新的问题,这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调动自己的内在因素,主动地充当学习角色,在新一课的学习中去探索、去思考,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

(二)创设情境。课堂情境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气氛、基调,它是由师生两个方面的情绪、精神状态等心理因素构成的。导语,往往是以饱含感情、形象生动的语言,为课堂定下基调,制造气氛。我在讲授《故都的秋》一课时,由同学们熟悉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入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作者将游子的思乡之情寓于萧瑟的景物描写之中。从而帮助学生领悟到《故都的秋》一文其显著特色就在于“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一堂课的导语究竟采取哪种基调,哪种感情色彩,从而制造什么样的课堂气氛,可因文而异,但是,必须与教材的基本情调相一致。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令人鼓舞、令人愉悦的内容;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思想境界高尚、充满思辨色彩的内容;在悲痛、沉郁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怀念烈士;在高涨、昂扬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富有战斗精神的内容等等。导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极力制造与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气氛,就为学生设置了浓厚的心理氛围。在这种心理环境下,学生产生耳闻日睹、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起来,认知心理积极活跃起来。导语极力创设这种课堂数学的气氛和基调,实际上就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精神基础和心理条件。

(三)引出思路。导语作为一堂课发出的第一条信息,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和理智,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它体现着教材的基本思路,包含着教师的教学意图,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智能敞开大门铺平道路。这种导语往往设置一个悬念或者一个谜语,诱使学生去揭示悬念和谜底。揭示的过程,当然需要教师的指点,但更重要的是必须靠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如:在讲授《鲁提辖痛打镇关西》时,设计了一则告示:鲁提辖,男,39岁,膀大腰圆,满脸络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镇关西,畏罪潜逃,若有人捕获前来开封府,或首告到官,可得赏钱一千贯……这种悬赏缉拿的“告示”一出,下面的学生就炸了锅,纷纷为鲁达鸣不平,且为他辩护:“鲁达无罪!镇关西罪有应得!”在辩护过程中,我注意掌舵、调控,水到渠成地把学生们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当然,导语的这些作用并不是分割的。在实践中,一堂课的导语,往往是多种作用综合于一体。而导语的共同作用就在于: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激发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诸如注意、兴趣、情感、思维等心理因素,形成综合的心理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导语设计的原则

(一)语言上要“精”。优秀的导入设计其美学价值不容忽视。教师用优美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情境,再现形象,必然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也必然会使他们体验到审美的欢愉。导语的设计在语言上要少而精,紧扣学习的内容,自然呈现于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蠢蠢欲动的学习欲望,从而打开思维的窗口。

(二)方式上要“活”。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引趣导入、激情导入、悬念导入、提问导入、作业导入、讨论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图画导入等,这要求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灵活选择,精心准备。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因此导语设计必须在新奇上、灵活上作文章。

(三)艺术上要“悬”。教学是一门艺术,导语的“悬”要做到立疑激趣,引导思考,激励探究的目的。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悬”疑进行积极思考,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四)内容上要“专”。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导语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设计导入应将讲求实效、简明扼要、方法多样、给人美感四者和谐统一起来,同时又紧扣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来具体说说常见的几种实用的导入方法。

三、导语设计的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

(二)设置悬念法。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设一些悬念,以引起学生兴趣。即开头讲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或举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来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故事及相关事物产生关切感,从而仔细听下去。在讲《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一位美国海军舰长曾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们交头接耳,悄声议论。稍停,教师说:“我们还是先来学习这位著名科学家写的一篇文章,看看他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引而不发,跃如也”。

(三)激情法。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例如教《长城》时,可用幻灯片打出长城图片的同时,伴放歌曲。学生看着雄伟壮丽、蜿蜒盘旋的长城,听着一曲《我的中国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不仅自豪、爱国之情顿生,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四)提问法。也叫“问题引路”,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最好它能总领全文,或从一个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起到关键作用。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往往也会觉得“新鲜”。

(五)概述情节法。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这种导语形式。

(六)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就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如在讲《天山景物记》时,我先板书《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接着说明这是边塞风光。尽管诗人写出了草盛牛羊壮的景色,但这毕竟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地方;可在现代散文家笔下的天山却是塞外江南,这里繁花争艳,五彩斑斓,溪流淙淙。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去天山游历一番。这样,既给学生复习了古诗的知识,又使学生神往天山景物,加浓了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导语设计还有很多的方法,如阅读教学还可以用猜谜语法、练习法、读图法、表演法、欣赏法等方法开讲。我们秉承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的方法。在导语的设计上,我们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和学生背景性认知结构的状况,精心研究! 设计中不仅艺术性要求要高,而且目的性也要非常明确,要既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又能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兴致,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思维积极活跃起来,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责任编辑 远 扬)

[参考文献]

[1] 文巧玲. 导语设计的重要性[J]. 中国育才杂志,2008(12).

[2] 王泉泠. 创造美的课堂艺术[J]. 中国育才杂志,2009(4).

[3] 夏青.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导语设计[A]. 夏青论文集[C].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导语气氛课文
2023.06六月羽坛:奥运积分赛的气氛终于来了
羽毛球(2023年6期)2023-06-08 06:07:11
导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CREATINGAN ATMOSPHERE
汉语世界(2021年2期)2021-04-13 02:36:20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写出画面的气氛
导语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03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