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约翰·柯布
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小约翰·柯布
非常高兴有此殊荣欢迎大家光临克莱蒙。能与你们交流经验是我们莫大的荣幸。你们当然不会来到美国寻找这儿的生态文明。你所能见到的是:人们已经期待着,并努力在此方向进行突破,然而他们越来越为这个国家的各种发展成果感到沮丧。中国有可能朝向这样一种文明,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希望之源。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为生态文明的到来践行,但此种可能性仍然不太确定。
一个国家朝着生态文明方向发展的需求是文化的或者精神的需求。假如人们不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一分子,就不可能给予自然必然的尊重。在这点上,文明的幸存者为我们指明了道路,但是他们没有一个能在同时代的国度中独占鳌头。正如狩猎和采集文明让位于农业文明一样,之后又让位于都市文明,深度的差异形成于人类与周遭世界的种种关系中。在西欧国家,此种差异最大,在启蒙运动和现代性时期达到高潮。另一方面,中国文明中,仍然保留了与自然分享和融入自然的古代情结。
并非现代性的所有东西都是坏的,传统的中国文明也不是所有的都是好的。但是,文明影响的持续性几乎很确定地能唤醒一种生态意识,但这毕竟比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已经与自然疏远的文明要好。因为新意识的出现可以绝对地支撑着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对于传统和现代化之间张力的意识而带来更大的期望。对中国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张力的认识,可能会为那些用以支持生态文明社会的意识的出现提供最大的希望。
一个国家通向生态文明的另一个先决条件,是那些关注全民福利,尤其是穷人福利的掌控权力的人。一个国家很大程度上因为受到公司,尤其是金融机构的控制,比如美国,而无能为力。我相信中国政府仍然能够掌控那些私营经济,我希望这种状况能够持续下去。在每个社会中,财富都可能带来腐败,中国也难逃厄运。但是从现在起,我坚信中国政府足以承担,并有意愿承担,这不仅关系全国人民的福利,也关系到全世界。
第三个条件是人口。生态文明社会绝不可能建立于一个人口爆炸的社会之上。人口必须稳定下来。在一些国家很轻易地就能保持人口的稳定。但是在诸如中国这样的一些国家里确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在这些经济和文化因素都不支持通往这个目的的国家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达到这种稳定性。是否这样就足够了,好像也不太肯定。但是,如果在这里要给某个国家打高分的话,那就是中国了。
除开这三个基本先决条件,中国已经强烈地宣告自己即将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意图。当然,尽管真正的意图并非意味着会取代其他意图。中国也有强国的愿望,并仍然没有放弃传统的追求GDP增长的目标。现在的问题是:能否准确预见生态文明的本质,并尽快实践和开展这些迫在眉睫的活动。
当前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如何降低有限资源的枯竭率,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率,全球变暖的几率。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值得注意的。假如世界即将面临灾难,那么思考如何避免灾难不被延误就显得非常重要。1972年,我们聚集在克莱蒙讨论“灾难的抉择”。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我。随后我会对自己的判断做一个总结。
我们可以把当前的全球社会分为两个部分:城市的和乡村的。农村为我们这个社会提供了基本所需:如食物和纤维,还有用于工业和建筑的原材料。另一方面,伴随着商业、政府、高等教育、信息和娱乐一体的建筑与工业,诞生在城市。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不能自给自足。我想为这种变化提供两条建议:一是关于乡村的农业;另一个是城市的自然建筑。最后,我还想对于这些变化如何促成另外一些问题的解决发表自己的看法。
特别是概观乡村的时候,我们至少要知道矿业、林业、畜牧业和耕作。我选择后者作为我的案例。要想成为一个生态文明社会,一个国家在食品和纤维方面必须是自给自足的,而且他们还要以可持续的方式生长。我将这两点分为:自足的和持续性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农产品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1995年,布朗(Lester Brown)出版了一个小册子,叫做“谁来养活中国人?”既然中国是自足的,很多人对这本书就非常反感。但是布朗看到了中国尽管很繁荣,而且即使她的人口不增长,仍然会消耗大量的食品(肉)。现在,中国政府正在可以为其提供所需额外食物的非洲寻求获得对大面积土地的控制权。
在我看来,这是很有远见和智慧的。但是这是与生态文明社会相背离的。非洲并没有真正的过剩土地。相反还很匮乏,在非洲甚至还有饿死的人。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是在自身所需的供给过程中,将对穷人的伤害降到最低。进一步来讲,不能自足的国家将会逐步陷入到与他国对资产进行控制的冲突中。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战争频发的社会。
但是,还有其他选择吗?很显然,中国政府的首要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即使中国仍然接近自足,她的需求将会增长,农业问题也会恶化。沙漠化将会继续蔓延;蓄水层将会耗尽;西藏的冰河也会融化。
我所说的这个可供选择的可能性的问题并非代表某个人的权威观点。我仅仅想说,我相信关于目前对于中国的重要研究,就是如何以更少的水资源和耕地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和纤维。这里说的就是对于水的充分利用和用更少的水来养活农作物。进一步讲,既然中国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正在增长,那么就必须寻求更多产的农业方式替代现在正在使用的方式。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以尽可能消耗少的水和耕地来生产农产品的需求将会导致中国的现代化,中国高科技耕作的破产计划从根本上是不可持续的。这也将使得生态文明社会的成就不可能成真。中国不必走工业化的农业道路。中国应该依赖于大量有熟练技能和辛勤劳作的农民,他们知道如何去增大农产品的产量。这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那么她的成功应归功于那些能以少的消耗创造更多产品的技术农民。预设此种能从一年生转变为多年生农业的主要元素被国土研究所的Wes Jachson首先提出。
一些熟知我的人,让我确信可持续性农耕法能够增加所有农产品的产量。这就是劳动密集型。它们已经在有机农业边缘的各处得到发展。向他们学习并发展适合于每个生态系统的高产农业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主流经济学家教授农民如何节省劳动力,即如何以更少的劳力生产更多的农作物。现代的工业化农业已见成效。未来农业在土地、水和化学药品使用上应尽可能地高效益。如果他们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畜力,也只有这样。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就是其所有的需要都呈现为一种可持续的方式,这可能是项艰难的工作。它需要对于土地的呵护之情,和与将广袤土地联合化的那些人所不同的情结。我相信中国有可能发展这种农业形态,并完成自足的可持续模式。这是通向生态农业社会的巨大一步。
从事这项工作的农民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假如我们想让农民从事可持续的、甚至是再生的农业,我们必须确信他们已经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他们的后代和后代的后代的福祉。发展生态农业社会包括了同工艺技术变革同样的对文化、社会、经济的变革。
批评者指出,当农产品成为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时,并且农村劳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偿的话,食物的成本就会很高。我的回应是:食物的价格在当前的系统下攀升,因为石油的价格正在增长,化学添加剂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但是在目前的系统中,受益于不断上升的价格的主体还是庞大的农业公司。有时依靠农业的劳动力的收入增长要少于他们支付给由他们自己生产而吃掉的食物的价格的增长。
也有被城市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所规定的倒置倾向,它将最好的农田变成工业和居民用地。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因为过于关注农田而不能使其顺利进行。这种趋势部分地归因于使城市变得对农民来说颇具吸引力的政策。因此,表彰和奖励农村劳动力将会缩小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将导致生态文明——这是生态的节俭的城市生活方式的第二个重要因素。生态的节俭的生活方式不仅要求尽量少用稀缺资源和降低污染,而且还要尽量少地消耗土地,特别是用于农业的土地。在这点上,很多年前我就已经受到Paolo Soleri的影响了。他建议要修一些好的建筑,诸如有多种用途的桥梁和堤坝,还有尽量不占用额外的空间而能提供居住的建筑,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他认为那些乍看起来令人不愉快的拥挤的地方,事实证明了它们很适于居住。
交通占据了我们城市的绝大部分空间。还有街道、公路、停车场和加油站。
当前的非生态世界呈现为一幅正在快速消耗化石燃料的特别景象。对有限资源的消耗更是严重,诸如污染和全球变暖。工业化的农业也加剧了对于化石燃料的采用。交通也同样如此。城市对于大量燃料的利用使得他们的建筑变得骤冷骤热。
生态农业社会会大量降低对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当然对于能源构成的转变是有很多问题的。这对核能特别适用,因为它不属于生态文明社会。而太阳能(低碳节能)似乎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同生态农业一样,理想城市非常需要太阳能。Soleri相信,如果充足的能源能在理想城市都被运用于发展工业,从其中排放的热废气同时还会满足其他能源的需求。温室可能也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的一部分,而它可以用来采集大量的太阳能。
城市间的交通仍将存在。对于这种情况,首要的目标同样也是减少交通的需求。首先,从人类由一个城市迁移到另外一个城市的需要出发,我们的社会及对经济的安排中需要大量这样的交通。然而,一个生态文明社会需要依托于周边城村的环境来构建生态建筑,以尽可能的实现自给自足。绝大多数交易都会在一个生态建筑中展开。商业旅行将会大幅度减少。家庭成员们也更不愿意分散到遥远的生态建筑中去,这样家庭旅行的需要也会因此大量减少。
然而,与全国乃至全球的人们进行交流仍然十分重要。科技的先进成果已经足以让不同地方的人们无需见面就可以密切而满意地展开互动的活动。这种情况应当予以鼓励。当然,有些旅行仍将继续存在,主要通过铁路和航空的方式展开。
比起人类的迁移来说,更重要的是货物的运输。在这一点上,物理运动是无法避免的。乡村的产品必须被运往城市而工厂的产品则必须发往农村。为实现这一目标当然也可以使用畜力,然而完成这一任务主要还是寻求最为有效的运输方式并尽可能多地运用太阳能来作为能源。
尽管生态建筑之间的货物交换会有所减少,但仍将也应当持续进行下去。这种交换行为应当主要由以太阳能为动力的火车来完成。这样的火车当然也可以运载乘客。
即使是在我所描绘的生态文明社会中,也还是会使用一些石油燃料。然而相对于现在的使用量而言那将会是很少的。这种用量将很有可能会在大自然吸收废物的能力范围之内。科技进步力量将会进一步减少这种用量。
显然适应生态建筑及首要农业行业的经济体系会与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占垄断地位的经济体系截然不同。主要的问题不再是资本主义对抗社会主义。主要的问题将会是是否满足生态社会的需求。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坚信价格应当由市场而非政府来规定。生态建筑及其周边的农村可以为很多领域的充分竞争提供足够规模的市场。商业社会中相当可观的行为自由因此成为可能。
然而,经济有可能是市场社会主义的,即这样的一种文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坚持将它全部的福利作为其功能的目标。经济学会将其底线从以金钱为衡量的增长,改变为以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毋庸置疑,我的努力只是为了描绘出生态文明社会的轮廓。真正任务还在于社会发展中的细节。但我期待这个憧憬能让我们认清这个任务,尽管这很困难,但并非不可能。我相信中国有着独特引领世界潮流的地位。
(作者小柯布(John B.Cobb,Jr.)博士是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终身教授。译者是《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吴兰丽老师。)
X171.4
A
1007-8444(2010)04-04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