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烟台白话报》史料

2010-04-11 02:09翟桂荣
关键词:报馆白话烟台

翟桂荣

(河南大学 文献信息研究所, 河南 开封 475001)

新发现的《烟台白话报》史料

翟桂荣

(河南大学 文献信息研究所, 河南 开封 475001)

《大公报》和《盛京时报》上的三则材料,不仅证实了《烟台白话报》确曾在1907年存世,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知该报的启蒙向度、语言特点及文体特征。

烟台白话报;思想启蒙;语言;文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一场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随着清末政治维新思潮的兴起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各地掀起了创办白话报刊的热潮。大量白话报刊成为清末白话文运动的主阵地,在清末以开民智、振民气、鼓民力为主旋律的启蒙大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末白话报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就连蒙古、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都创办了自己的白话报。然而,迄今为止,所有的中国报学史、近代报刊史及各种报刊目录汇编、个人的回忆资料,乃至山东和烟台的地方志,均未提及《烟台白话报》。

清末白话报主要集中在京、沪、江浙、湖南等地,山东也是创办白话报较早且数量较多的地区。然而,由于这些白话报至今散佚殆尽,人们对这段历史失去了记忆。同盟会员刘冠三在济南创办的《山东白话报》就是一业余收藏家2004年偶然在高密一小摊贩手中购得的。不过,该报的庐山真面目虽然久久未被世人窥知,却在很多文献资料中不断被提及,这算是幸运的。比较起来,《青岛白话报》的命运要不幸得多,在它存世和消亡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几乎未见任何关于该报的文字记录。然而,《青岛白话报》也是幸运的,因为青岛市民王淑绵2007年在旧相框里发现了一张1913年4月18日的旧报纸。相比之下,笔者这里提到的《烟台白话报》要比它们不幸得多,不仅《烟台地方志》上找不到它的踪迹,至今亦未有作为文物的该报重见天日的奇迹出现。

笔者在翻阅《大公报》和《盛京时报》时,发现了三则材料,证实了《烟台白话报》确曾行世,而且可以约略窥知该报的一些特征。

1907年5月7日《大公报》第1730号“时事”栏目,有一则报道“烟台”地区的新闻,题目为《善堂风潮》,全文如下:

广仁堂值年刘某被揭一事,潘道台并未深究。闻刘某已将车马费缴堂事,遂含糊了结。刘某又赴白话报馆托为声名此事,言伊将车马费捐助两等小学堂内作为经费事,已登报佈告。忽于十七日上午,陆锦详又偏佈揭帖于广仁堂、巡警局、商会等处。其略云:刘毓瀛种种罪恶,前已告白,今将藉车马费缴回善堂一事借以掩饰,不得不复为揭出此恶云。末写“广仁堂谨白”字样。未知如何了解也。

这则消息报道的是烟台官场的一起贪污案的处理情况及事态发展。烟台广仁堂值年刘毓瀛所赴的“白话报馆”,应该就是烟台白话报馆。因为,1907年,像烟台这样较为偏远的海滨小城不大可能同时出现两种白话报;即便有这种可能性,也会在名称上加以区分。这则消息不仅证明《烟台白话报》在1907年的存在,而且说明它在当地官绅和民众中的广泛影响。若非如此,那位广仁堂值年刘某恐怕不会“赴白话报馆托为声明此事”,而可能选择同时期烟台的《芝罘日报》。

1907年11月11日《大公报》第1918号“时事”新闻栏目刊载了一则题为《报馆热诚》的消息:

烟台白话报馆近为开通风气起见,于各街巷口设立木牌,将每日所出之报,遍行张贴,以便行人观览。该报馆之热心时事,诚有令人欣慕者。

时值北方地区创办白话报刊的高潮期,京津地区很多白话报馆为扩大社会影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便民活动,贴报、阅报处、讲报所是较为普遍的形式。其中,贴报活动成本较低,容易开展,被各地白话报馆广为借鉴。看来,烟台白话报馆秉承了清末白话报视为立身之本的开启民智、开通风气的宗旨,较好地开展了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的贴报活动,在烟台市区各街巷口设立木牌,将每天出的报纸遍贴其上,免费供行人阅览。

1907年9月5日《盛京时报》第263号附张“白话”栏目,刊载了一篇题为《说卫生》的白话文,署明“录《烟台白话报》”。全文如下:

卫生这一件事。是人人儿应当讲求的。跟体育上有绝大的关系。身体是运动为主。人要是不晓得卫生。就是整天的操练。恐怕还有妨害啦。甚么叫卫生呢。就是保卫人生活的意思。莫非说不讲究卫生。这人就应当都死了吗。这话不是这样说法。是讲卫生的。不过得些利益。那不讲卫生的。便多有些亏耗。多得些利益还有不延年的么。有了亏耗还有不夭折的呀。物件有了损坏。无论怎么收拾。那亦就算是残货了。何况这肉身体呢。一有损伤。你就是再想操练。那可就是不完全了。说起这卫生的讲究来。可亦是大得很。倒不是吃用一切。必要多们阔。多们好。只是从幼年以至老大。饮食居处。有个节制。饥饱寒暑。有些检点就是了。尚或随时随事的。有个准则。无太过不及的地方。这益处可就大了。比如新买的机器。本是灵便的。假如永不动转。永不擦磨。还是不糟锈的么。再比如新盖的房屋。原是坚固的。你要不知爱惜。不加修理。还有不坍塌的吗。卫生书上说过。这么两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是水最容易腐臭。到这流水。他是个活溜。昼夜奔流。运行不息的。故此他永远不腐。木料没有不长微生物的。独到了户枢。俗称门轴。昼夜启闭。常加转动。故此永远不蠹。□□虫名。专食朽木。唉。这两句话说得妙得很了。我还有这么个比方。人没有不愿欲发财致富的。身体要是不发达。那钱财不是落了空吗。人没有不愿欲官居显宦的。身体略有点缺陷。这头衔不成了虚器了吗。立什么功呢。成什么名呢。带气儿的死人。还能够济事吗。看起世上那些不知自爱的人。虚有其表的很多。要说他是行尸走肉。不为刻薄呀。并且这卫生。还是强种的根子呢。如今我们中国的文弱。到了极处啦。卫生是要紧的一回事啦。再要往这卫生的极处说。还是根乎胎教哪。古时妇人有妊(即有孕)。卧不偏。坐不倚。口不食邪果。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生子就能聪明。以后再讲究卫生。这体育还有不完全的么。像这女子晓得胎教。可得是要兴女学。古时那些著名的贤母。没有不识字的呀。

这一材料不仅印证了《烟台白话报》的存在,且可通过这篇白话文,一窥该报的启蒙向度、语言特点及文体特征等。

1906年前后,清末白话报刊的中心已经从南方诸省悄然转向了以京津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其形态也从以“刊”(三日刊、五日刊、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等)为主体转向以日报为主体。《烟台白话报》无疑属于日报,因为该馆每天有新报出来张贴。白话日报最为重要的栏目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篇“演说”,《说卫生》应该属于这一栏目的文章,而其拟想读者,则主要是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向广大民众进行当时尚属于新生事物的卫生知识的宣传。

在清末,用卫生科学常识对民众进行知识启蒙,意在传播西方科学思想,打破相沿已久的迷信思想和生活陋习,属于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该文对“卫生”的解释并不科学,但却从卫生与体育、卫生与健康长寿、卫生与胎教以及卫生与兴女学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说,宣传了卫生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上升到“强种的根子”这一时代高度来认识,既具实用价值,又有思想高度。其语言则大体属于通俗、浅易、流畅的口语,但并不排斥外来词和文言语汇,比如“卫生”、“机器”属于外来词,而“坍塌”、“朽木”、“虚有其表”、“强种”、“户枢不蠹”等则文言色彩颇浓。其语言和文体的口语化,既表现在口语实词和句法语法的普遍运用,亦表现在大量使用诸如“了”、“啦”、“吗”、“呀”、“哪”等作为口语标记的语气虚词。方言词汇倒不多用,语言大体属于普通官话,这也是清末大多数白话报所使用的主要语言载体,其目标自然是“言文合一”。该文围绕“卫生”来谈,有一个相对集中的话题,行文中亦显示出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感,尽管文章没有分段。然而,毋庸讳言,该文的作者在主题的鲜明性、布局谋篇和语言的提炼等方面,尚缺乏自觉的意识。当然,这也是20世纪初年报刊白话文的通病,自然不能用五四以后乃至当下的文章和语言标准来苛求。

仅仅通过两则相关消息和一篇转载文章来透视《烟台白话报》,只能证明该报确然存在的历史事实及包括其启蒙向度、语言特点、文体特征诸方面的特征。材料的匮乏使得我们难见“全豹”。该报创刊和停刊的时间,创办人及其身份,主要撰稿人及其作品,发行量及其影响范围,思想倾向及其主要内容,在烟台地方事物和新民运动中发挥的或明或暗或巨或微的作用,乃至在清末山东地区和全国白话报刊中所占的位置,等等——这一系列疑问的解开,均需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发掘,而相关的第二手史料的搜罗亦可获得进一步破解谜团的线索。但所有这些工作都有待时日,且有赖运气。笔者偶然发现《烟台白话报》存世的蛛丝马迹,不敢以奇货私居,遂撰此小文,抛砖引玉,希望借此激起业界同人继续挖潜探宝的兴趣,更希望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共同打捞这份被尘封了一个世纪却不应该被历史遗忘的属于烟台更属于中国的文化遗产——《烟台白话报》。

[1] 阿英.白话报——辛亥革命文谈三[N].人民日报,1961-10-16.

G216.2

A

1007-8444(2010)02-0276-03

2009-10-15

2009年度国家社科项目“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研究”(09BZW043)。

翟桂荣(1969-),女,河南鹿邑人,馆员,主要从事民国文献专题研究和图书馆学人研究。

责任编辑:刘海宁

猜你喜欢
报馆白话烟台
印象·邵飘萍故居
白话寄生虫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朱俊杰:湖南农民 集报第一人
报馆在中国新闻教育缘起与演进中的双重角色(1912—1949)
Kiss and Ride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