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刚
(江苏省淮安市社科联, 江苏 淮安 223001)
从“小农经济”到“市场经济”
——淮安人观念更新六十年
陈 刚
(江苏省淮安市社科联, 江苏 淮安 223001)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安人的思想观念经历了由“小农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性变革。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展的观念、市场的观念、开放的观念、务实的观念和创新的观念成为淮安人确立市场经济观念的五大核心观念。
淮安人;小农经济;市场经济;观念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谈起淮安城乡的变化,的确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人们不但可以举出一串串闪光的数据,而且可以讲出许多生动的故事。其实,在这些有形的变化背后,更可宝贵的是无形的变化:即淮安人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正是有了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的淮安人,才会有淮安城乡面貌的大变化,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淮安各级党组织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运用各种方式,推动全社会的观念更新。首先是领导骨干自己带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市各级干部通过办班培训、外出考察、读书进修等形式,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外地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淮安本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农业型的干部占多数,懂工业、金融、外贸等方面的专业型干部比较少。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培训、引进、招考、调配,淮安有效地改善了干部的知识结构。目前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中,工业型、外向型干部成了主流,“工业强市”、“工业强县”成了大家的共识,招商引资成了各地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市县办经济开发区,乡镇办工业集中区,村庄办创业点,成了淮安大地到处可见的亮丽风景。其次是典型引导,榜样带动。为了转变“小富即安”、怕出头、怕露富、怕冒风险的小农观念,全市先后树立了一大批“创业能手”、“致富明星”,表彰、奖励了各行各业开拓进取、勇争第一的先进典型,以“凭实绩用干部”的理念,大力提拔求真务实、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逐步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
行动也能转变思想。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建国初期波澜壮阔的治水斗争,使淮安人看到了组织起来战天斗地的力量;上世纪60年代的“旱改水”、“赶江南”运动,改变了淮安人传统的种植、养殖观念,淮安大地由洪水走廊变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淮安由自然经济走上了商品经济之路,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确立。“勤劳致富光荣”、“下岗创业从头再来”,成为时尚;凭考试升学、凭考核就业、凭实绩提拔,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到龄退休等,形成制度;“平均主义大锅饭”、“红眼病”、“计划分配”以及“妒贤嫉能”等旧观念已渐渐成为历史;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已成为淮安上下的主旋律。淮安人也在实践中改造了自己,转变了观念,大大提升了文明的素质。
60年的发展变化,尤其是30年的改革开放,使淮安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新的思想、观念、意识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从“小农经济”观念转向“市场经济”观念,则可算是根本性转变。这个转变,至少体现在确立了五大核心观念上:即发展的观念、市场的观念、开放的观念、务实的观念、创新的观念。
发展是硬道理,这已是淮安人的共识。任何阻碍发展、拖延发展的现象,都会得到社会一致的谴责。围绕发展这一理念,人们普遍增强了打工意识、创业意识、机遇意识、赶超意识、投资意识等。上世纪90年代初曾出现的“宁愿穷在家里也不愿外出打工”现象,现在很少见到了。据市有关部门统计,到今年6月底,全市外出农民工已达104万多人,加上本地打工仔47万多,两者相加超过150万人,占现有农村劳动力70%以上;城乡个体私营企业已达2.7万多户,个体工商户已达13万多。抓机遇、当老板、敢投资、苦创业等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市场是大学校。市场观念的确立,在淮安人的观念更新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长期的农业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带给人们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观念,因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涌来时,很多人显得手足无措。经过几十年的洗礼,淮安人的市场观念逐步确立起来。这主要体现在竞争意识、经营意识、管理意识、信息意识、效益意识等的形成。如今,科学种植、规模养殖、网上交易、借脑发财等现代理念,在普通农民那里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开放是里程碑,它是淮安人观念更新的重要标志。在欠发达地区,人们衡量思想解放的程度,往往以开放的程度为标志。经济落后的根子在观念落后。而观念落后又往往以封闭、保守为特征。淮安人开放观念的确立,首先是从招商引资开始的。招引客商来投资,谋求与客商共赢,已成为淮安人胸襟开放的突出标志,“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已成为打造台资高地的奋斗目标。除了招商意识以外,淮安人的广告意识、商标意识、品牌意识、协作意识等,也普遍增强。甘当配角,接受辐射,主动接轨,谋求双赢,也都成为开放观念的主要标志。
务实是价值观。务实观念主要体现在说实话、办实事、倡实干、求实效的意识上。为了反对形式主义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党政机关的考核重点都向亲民、惠民方面倾斜,以让群众得实惠为原则。市委市政府从本世纪初,就以为全市人民办实事的“4221工程”作为每年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考核标准。
创新是发动机。我们处在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创新的观念在淮安也逐渐形成共识、深入人心。如市委提出抢抓“个性化机遇”,强调“差别化发展”;各县区提出“一县一特”、“一乡一品”;企业竞相打造创新能力,争创全国“驰名商标”;农村推行“文明育农、科技富民”工程,农民积极推广作物新品种、学习新技术,组织新型的合作机构,探索新型的组织形式,不断创造新的生产率;机关工作则提出树品牌、争第一、创唯一,要求“在全国有影响,在全省有位置,在全市有作为”。体现创新观念的原创意识、研发意识、唯一意识、专利意识等不断强化,成为淮安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人的观念转变是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对于淮安人来说,将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观念转换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观念,更是经历了艰辛的、甚至是痛苦的过程。
淮安人的观念转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彰显着三大特点。
第一个阶段: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以“离土不离乡”、兴办乡镇企业为主要特点。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民占人口大头,农村经济一直是淮安的主导产业。直到1999年,淮安的第一产业产值才被第二产业超过,形成“二一三”的比重格局,2001年后第一产业才退到第三位,形成“二三一”产值比重格局。所以,淮安人的观念转变,首先是以农民的观念转变为突出标志的。上世纪80年代初,淮安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的极大丰富,不但满足了农民的温饱需要,而且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原料。农民手里有了钱,又为发展家庭经济提供了条件。这就使农民不断增加了商品生产意识。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近进工厂,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与此同时,“包”字进城,大批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一包三改”蓬勃兴起,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恐富”、“仇富”、“怕露富”的思想被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端铁饭碗”等观念,得到了有力的冲击。
第二个阶段: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农民外出打工、公有企业改制为主要特点。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传播,淮安人的精神面貌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再也不满足于“一家老小热炕头”的生活了,纷纷外出打工、创业、闯世界。城里的企业改制高潮迭起,“租”、“卖”、“股”等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大量的生产要素被激活,很多产权不明、半死不活的公有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伴随着大批职工下岗待业,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人力资源重新组合,社会分工重新调整,各种新兴行业、职业、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新的社会群体和阶层大量涌现。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使淮安人的市场经济观念逐步确立,农民们逐渐习惯于“打工创业致富忙,离土离乡又何妨”,企业“不找市长找市场,敢到国外去闯荡”,公务人员竞争上岗、人才流动,甚至辞官下海成为常态……淮安人已从“计划人”、“单位人”,真正变成观念上的“市场人”、“社会人”。
第三个阶段:从内贸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特点。长期以来,“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经济的狭隘观念,曾禁锢淮安人的头脑。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使淮安人意识到,在市场化经济的条件下,必须同时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利益第一、谋求双赢的市场经济法则,要求我们必须舍得让利、帮人发财,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正是在这些观念转变中,全市上下掀起了招商引资的热潮。
淮安的招商引资经历了三种境界。一是从“感情招商”到“环境招商”。客观地说,淮安的招商引资活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的,以建立市经济开发区为标志。当时的招商渠道和手段,主要靠“四千四万”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破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以精神感人,以感情招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客商投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仅靠感情招商是难以持久的。懂得了这个道理,淮安人把功夫下在了打造环境上,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客商。于是,市委在本世纪初开展了大规模、长时期的“软环境”治理活动,同时也注重硬环境的建设,全力提升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水平,坚持不懈地开展“四城同创”活动,使淮安真正成为客商的“服务高地,成本洼地,投资福地”。二是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招商引资起点阶段是解决“从无到有”问题。因此,开始是不问投资大小、周期长短,也不问产业结构优劣、产业链长短、拉动作用大小,甚至也不管“三废”排放轻重、环境污染状况,“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招到客商就奖励。随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普及,特别是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大家也意识到必须从考核“数量型”的招商引资转向重视“质量型”的招商选资,强调投资的产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问题。从而,大大提升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水平。据统计,市经济开发区的平均投资密度,已从1993年刚建开发区时的每亩4.2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每亩287万元。目前,不但市开发区屹立了“富士康”、“达方电子”、“台玻”等世界知名企业,而且各县区也都引来了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高”、“大”、“强”、“长”的项目。这些超大型项目将成为淮安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三是在观念上从“让人发财”到“帮人发财”。各级政府大力营造“客商至上”、“服务第一”的亲商、安商、重商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他发财我发展”的共识。洪泽县今年春创造的“20天拆迁400户”,并且做到“零投诉、零强拆、零上访”的奇迹,典型地反映了老百姓对“客商发财、地方发展”的支持和理解。在党政机关,只要“项目落地”,就有专人帮办、全程服务;项目投产后,还有专人定期回访、提供帮助。这在全市已蔚然成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淮安人不但把淮安打造成台湾人首选的大陆十大投资和生活福地之一,而且也把自己改造成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新淮安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淮安人也从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到,淮安的一切变化,都根源于人的观念的变化。同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又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止境。
第一,要继续转变传统观念。俗话说,人们可以一夜变成一个富翁,但三代却不一定培养出一名绅士。从几千年来老祖宗那里接受的传统观念、思维习惯,也不会一下子就更换干净,有可能时时束缚我们,阻碍我们。我们应当时时警觉自己的习惯思维、传统观念。如“小富即安”、“自满自足”、“怕冒风险”、“不当凤尾”、短期行为、得过且过,等等。
第二,要科学对待成功经验。毫无疑问,新中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探索的道路、积累的成功经验非常宝贵,值得珍惜。但我们又要看到,市场经济时代是变化最快的时代。过去的成功经验、做法,不一定适应今天的情况,尤其不会适应未来发展。我们要向未来奋斗,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注意新变化,采取新对策,而不能囿于已有的经验和做法。如淮安的农村改革已30多年,土地承包制仍以一家一户经营为主。这种经营方式是否适应今天的规模种植、规模养殖?土地如何有序有效流转?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养老问题、作为问题?这都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地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要敢于探索新鲜经验。探索要冒风险。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都不可能不冒风险,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风险与收益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就能赢得先机和主动。只有勇于探索,识事在先,行动果断,敢冒风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这是与我们过去的求稳怕冒的小农经济观念格格不入的。
探索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既需要胆量、智慧,更需要献身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韧劲。同时,全社会也必须形成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
F120.2
A
1007-8444(2010)02-0206-04
2009-12-05
陈刚(1954-),男,江苏淮安人,主要从事社会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史、党建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张言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