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佳梅
辽宁省图书馆信息咨询部
〔辽宁省沈阳市 110015〕
辽宁省图书馆收藏有较多的伪满时期文献资料,《盛京时报》是伪满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辽宁省报刊之一,“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出版的第一张中文日报,也是日本在华出版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是研究东北近现代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对《盛京时报》的再生性保护和利用,是地方图书馆一项具有意义的工作。
《盛京时报》是伪满时期的文献。伪满时期文献是指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为其殖民统治需要,从1932年到1945年,出版的大量有关东北的图书、期刊、报纸。
《盛京时报》是由日本人中岛真雄于1906年10月18日(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一日)在沈阳(民国时期称“奉天”,清朝称“盛京”)创办的,因中岛真雄是文化掮客,不属于政界人士,所以不久就脱离该报,后由日本外务局、特务机关和日本占领军共同筹办的。是以文化侵略为目的,更大的意图是用以宣传日本政府的政治主张、纲领、政策,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日报,也是日本在华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盛京时报》1945年停刊,历时38年。其报在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影响巨大,最高发行量达17万份。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评价其为“东三省日人报纸之领袖”。
《盛京时报》创刊以来,对国际、国内、东北各地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作出了或详或略的报道,资料信息浩瀚博大,无疑是研究近现代中俄关系史、中日关系史、东北军民抗日史、奉系军阀史、中国近现代史、东北近现代史的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是查阅历史档案、寻求史志证据的重要工具。
《盛京时报》作为东北当时的大报,刊登的文章内容形式多样,除了小说、诗歌以外,还有论说、信函、研究、译著、著述、名言、演说、生平、社会问题研究等。论说是对各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进行评论,是报纸的政治倾向性最直接的显现。信函、宣言和演说,刊载了一些著名人士、政治要人的往来信函、宣言和演说,对应相应的历史事件。著述刊载了一些学者的著述,大多是文学和史学方面的题材。学术研究是很多关于文献学、比较文学、文学批评方面的研究论文。名人传记是对当时的名人的生平作以整理。史料是对发生的历史事件做后期详细的回顾。社会问题研究是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看法和解决的方法。戏评是对于人民娱乐活动的鉴赏,给予读者娱乐导向。
《盛京时报》除了政治性研究功用外,也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表现了当时东北地区文化发展的状况。1918年1月,《盛京时报》的版面出现了较大地变化,整个第4版被冠之以“神皋杂俎”,把涉及文艺性的作品、研究集中起来,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文化版面。这种编排在当时是一个突破性举动,标志着《盛京时报》文艺副刊的出现。作为报纸副刊,“神皋杂俎”采取栏目编辑法,分设小说、谐文、笔记、谈丛、别录、游记、传记、笑林、道情、文苑等十几个栏目,其中小说占据顶栏位置,刊载被冠之以“社会小说”的长篇小说和部分译介的中长篇小说,这些举措推动了东北文学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景象。
“九一八”事变后,《盛京时报》凭借日本军国主义的势力成为伪满洲国首屈一指的大报,占据着当时东北地区的话语权。关于大事、要事的报道,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与日本本土报纸保持一致。关于中国发生的历史大事的报道,可以看作是整个日本当时新闻宣传的缩影。由于地处中国东北,《盛京时报》带有强烈的殖民地色彩。在政治上,不择手段地为日本侵华战争和殖民政策服务,为日本侵华粉饰和狡辩;在文化上,腐蚀麻痹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强行推销殖民文化。当时《盛京时报》的政治时事报道,强词夺理、歪曲事实、肆无忌惮,是法西斯式的宣传,极其严重地损害了我国人民的利益,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但在今天看来,这些报道又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给研究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民族关系史、东北军民抗战史、北洋军阀史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辽宁省图书馆收藏的《盛京时报》是目前国内仅存的较为完整的一套。正本合订本178册,已被辽宁省图书馆列为善本收藏。由于该报年久黄脆,日渐腐损,近些年已严限查阅。作为特殊时期存在的伪满时期文献——《盛京时报》,要像古籍那样加以保护。采用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方式。通过改善藏书环境、照原样修复等手段,叫原生性保护;改变原文献的物理特征和载体形式,进而达到保存文献内容的文献保护方法,叫再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可以使文献原件的内容广泛地复制和传播,而文献原件则可减少流通“静养”起来,使原件得到保护。再生性保护的方法主要通过缩微胶卷拍摄、影印出版、数字化等手段。
1.缩微复制。20世纪70年代,辽宁省图书馆拍摄了完整的《盛京时报》、共168卷,实现了报纸信息的长期保存(一般缩微品的保存期为500年)。利用缩微文献阅读机为读者提供查阅服务。为方便读者对其的查阅,还编辑了《盛京时报》缩微拷贝目录(1906-1945)。缩微拍摄的文献具有保真度高、体积小、收藏方便等特点,是文献“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方法。
2.影印出版。影印出版的文献在载体和形式上最接近文献原件,也最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辽宁省图书馆与辽沈书社于1985年5月合作,对《盛京时报》重新编辑整理、补缺影印出版发行,共计141册。满足了国内外170个研究和收藏单位的需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数字化。《盛京时报》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其内容庞杂、篇幅浩瀚,读者要从中查检所需的资料极为不易。为充分发挥其史料参考作用,方便读者查找和利用文献,辽宁省图书馆将《盛京时报》数据库建库外包给清华同方公司,已利用清华同方数字图书馆TPI数据库管理平台,建成了《盛京时报》全文数据库,目前正在试运行。全文显示为PDF图片格式,共有1 498 467条数据,以网络方式供馆内局域网读者浏览下载使用。可按题名、附题名、栏目、主题、页码、星期、年号、公历、出版日期、总期号等十几项字段检索,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指定文章,方便快捷,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大地提高了利用率。该数据库具有检索速度快、画面大小可调节、能够提供打印等优势。
从辽宁省图书馆的读者查阅情况和咨询人员为用户提供课题服务来看,《盛京时报》的利用率大大高于其他旧报刊的利用率。
1.为沈阳市档案馆提供《盛京时报》缩微胶片。2008年,沈阳市档案馆征集反映沈阳历史的文献资料,辽宁省图书馆为沈阳市档案馆拷贝了一套较完整的《盛京时报》缩微胶片,从1906年10月创刊到1944年9月14日改版的全部报纸,共计168卷轴。这些缩微胶片不仅丰富了沈阳市档案馆馆藏,而且也为研究沈阳的近现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2.为《抗战时期辽宁地区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提供数据。1931年至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长达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盛京时报》是研究日本侵华史的重要文献。《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是中央党史研究室2006年的重点项目,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工作,也是辽宁省党史工作的课题之一。辽宁省党史办委托辽宁省图书馆提供《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辽宁地区有关的图书、报刊等文献资料。凡在辽宁地区因战争而被敌强占、夺取、征发、破坏、轰炸或杀戮、奸掠暴行遭受之损失和人口伤亡(包括军人、平民),都在统计范围之内。辽宁省图书馆提供了伪满时期文献如《盛京时报》、《申报》、《满洲日日新闻》、一些日文图书、中文图书以及大量建国后中文图书、报纸、学术期刊等。其中,提供《盛京时报》关于《抗战时期辽宁人口伤亡与损失》数据2 290条,以ACCESS题名数据库形式和复印件形式交给党史办。
3.为各行各业提供史志资料。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北地区、辽宁省各行各业在编写史志时,也借助了《盛京时报》中的大量史料,充实了编写内容。
4.开发利用尚有相当大的空间。《盛京时报》是极具价值的东北地方文献,可以从东北军事、政治、商贸、金融、交通、教育、东北文学创作、考古发现、官府档案、私家著述等方面开发利用。如长春市社科院,历时两年将《盛京时报》1906年至1911年间有关长春市的资料进行了摘编、整理、编校,作为“清朝卷”出版。该卷分为光绪、宣统两部分,近100万字,分为新闻、市时杂俎、奏折、广告等十余个栏目近7 000条信息,内容涉及当时长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安、交通、教育、城市建设、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丛书的民国卷,现正在整理编辑中。《盛京时报》的开发利用尚有相当大的空间,仍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地挖掘。
[1]刘芳,王华.伪满洲国时期的辽宁报刊文献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2):89~90.
[2]王路.《盛京时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张英华,于艳波.伪满文献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2,(2):63,42.
[4]李丽.清末《盛京时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朱海燕.《盛京时报》近代小说概况[J].明清小说研究,2006,(3):81~90.
[6]聂家昱,高波民.民国期刊应像古籍那样加以保护[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0,(10):74~76.
[7]徐红岚.《盛京时报》述略[J].图书馆学刊,1989,(2):38,32.
[8]杨洪友.《〈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篇——清朝卷》出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