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萍
(大连交通大学a.软件学院;b.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
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改革的根本方向,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公益性问题无论在理论中还是在实践上都被轻视。本文认为,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市场化与公益性相机抉择的过程,公益性也是贯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原则。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一方面,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是个人素质和劳动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对于自身未来的就业、生活水平等福利指数的高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消费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所以高等教育是一种私人产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是一种公共产品,因为与其相关的有两种产品,一种是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行政管理服务,这种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完全靠私人提供是不可行的,必须部分靠公共财政进行拨款;另一种是知识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可以被他人免费使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对于全社会来说,这种知识产品涉及一国的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也是高等教育正的外部效应所在。因此,只能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靠政府全额拨款。
基于高等教育产品的这种属性,高校组织具有学术与科研两种属性,由此衍生出大学的学术职能和管理职能,学术职能和管理职能对应两大系统:学术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学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行政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其一是保证大学机构的正常运转,其二是保证学术管理和学术活动的正常运行。而高校后勤工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大学活动中的吃、住、行以及围绕此进行的一系列外围辅助性服务保障工作。因此,后勤工作与学术、行政两大系统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它既不是学术性工作,又不是行政管理工作,明显的服务特征构成大学后勤工作的基本属性,这种服务属性不是大学这种文化组织所特有的。后勤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可以由学校提供,也可以由社会组织提供,而社会组织提供的一个最大优越性在于将社会各种渠道的资金筹集起来为高校后勤系统服务,既提高了后勤系统运行的市场化效率,同时又为高校将自身教育资金投入学术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创造了广阔空间。可见,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是为了向社会寻找资金,寻找后勤运行的市场效率。
高等教育及其产品属性决定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不能抛弃公益性。从产品提供的角度来分析,后勤系统所生产的产品可由社会私人组织和个人提供,对比高校自身提供而言,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优越性。然而必须看到,寻求效率并不意味着将高校后勤体制转变为私有制,私有制和效率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效率产生于竞争。因此,在进行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高校后勤本身所具有的公益属性,这种公益属性源于高等教育及其教育产品自身的本质属性,因为从分配的角度看,这种产品的属性决定了与其相关的各种利益群体的福利。后勤社会化改革关系到政府、学校、学生和后勤实体等各种群体的切身利益,而其中对于学生利益的影响最为明显,因为后勤提供的服务及产品价格是学生日常生活支出函数中的最主要变量。因此,后勤系统所生产的产品必须采取公共生产和混合提供的方式,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有利于维护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这一点可在英国、美国等国外各高校后勤系统运行中找到依据。
后勤集团或后勤实体的经济人属性决定了社会化改革必须坚持公益性才能确保学生的根本利益。后勤社会化改革姓“教”,那么改革就是要以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为导向。社会化改革后,作为企业化运作的后勤集团和后勤实体,必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这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主体所具备的本质属性,是政府政策和企业自身道德规范无法约束的。因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后勤集团和实体的经济人本质出发,在坚持后勤改革公益性问题上给予充分重视,在后勤提供产品和服务价格方面着手进行约束,甚至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领域进行具体分析,对于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关键领域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生产和提供。
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求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坚持公益性的重要依据。公平与效率永远是在经济生活中争论的焦点,而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成为争论的重要依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是市场与计划关系的重要体现。在后勤改革的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我国后勤体制曾经走向了一种极端——完全计划,这种高度计划的后勤体制曾经在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社会各领域的蓬勃开展,这种后勤体制逐渐显现了它自身的严重不足——背离市场与效率。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场教育领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应运而生了。然而,就像不能重蹈高度计划的覆辙一样,后勤改革永远不能也不应该去寻求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体制。正如现实经济社会中没有完全竞争市场一样,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也不具备完全社会化的条件,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是需要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寻求后勤体制中的计划与市场的平衡亦即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面对高度计划的教育体制的束缚,教育产业化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日益受到重视和推行,对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形成强烈冲击。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经济生活中的贫富差距必然反映到对子女的教育支出上,贫困大学生成为教育系统中相对弱势的群体。除了正常的学费支出,日常生活支出就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开支。而后勤社会化改革却与学生日常生活支出密切相关,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可见,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坚持公益性与实现教育公平是一致的。
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仅是后勤系统单纯市场化运作的过程,而是市场化与公益性的相机抉择过程。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保障后勤系统各相关群体的切身利益及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既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市场化与公益性相机抉择的过程,那么市场化与公益性二者边界的界定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界定的尺度便是效率与公平的最优化组合。
1.市场化与公益性在高校后勤餐饮领域的具体界定
公益性是高校餐饮工作区别社会餐饮的一大特征。所谓公益性就是不进行全成本核算和回收,是一项无盈利的经营。按照学生消费的频率,高校餐饮可具体划分为两个部分:大众餐饮和特色餐饮。大众餐饮是全体学生的主要饮食消费,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所以这部分如果实行市场化,将其承包给私人组织或个人进行生产提供,就会在私人组织或个人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有损学生的切身利益。一方面,如果学校不对餐饮价格进行控制,那么私人组织或个人就会以高于社会价格的方式提高产品价格,损害学生利益。另一方面,如果学校对餐饮价格进行适当控制,私人组织或个人就会通过降低产品质量和数量的方式压缩成本,也将损害学生利益。因此科学的选择方案是:高校仍然掌握大众餐饮的所有权,经营上可以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自负盈亏,其产品价格只要能弥补物资、员工成本即可,这正是公益性的集中体现。
为了使高校餐饮经营更加具有效率,一方面,可以设立数个大众餐厅,引入竞争机制,每个餐厅独立进行成本核算,并以营业额作为衡量其业绩的重要标准,因为营业额体现了学生对餐厅服务和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特色餐饮则可以完全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将其完全承包给私人组织或个人,这是市场化和效率的集中体现。同时,对其产品的质量要严格把关,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保持后勤管理中的公益性。
2.市场化与公益性在高校后勤住宿领域的具体界定
高校公寓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学校的重要资产,且数量有限,专用性程度比较高,适合一体化经营,在社会化过程中应采用公共生产和混合提供的方式。因此,在宏观上,公寓应该由学校统一管理,因为公寓管理不仅能改善住宿环境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加强大学公寓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育人功能,而这个功能是私人组织或个人无法完成的。另外,在住宿价格上,要统一价格,不宜实行差别待遇,并且由政府和学校进行适当补贴。
在市场化方面,面对高校公寓基础建设资金紧张状况,一方面,政府可以给予政策倾斜,帮助学校获取银行融资;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公寓的维修、绿化等工作都可以由市场来实现,在获得社会融资的同时,也实现了效率。
3.市场化与公益性在高校后勤交通等其他领域的具体界定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满足扩招的需要,在距离城区较远的地区建立分校区,这样交通就成为后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教师可以按照工作量直接给予交通补贴,体现公益性原则;对于学生,则可以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方式,承包给私人组织,避免资源闲置,实现效率最大化。
对于高校传统意义上的幼儿园、工厂、医院等机构,则可以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避免高校因机构臃肿、资金无效率占用等原因而产生资源浪费。
[1]陶其高.对高校学生餐饮和住宿社会化改革的反思——高校学生餐饮和住宿“提供”与“生产”模式的选择[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53-56.
[2]王 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趋势研究[J].社科纵横,2007(3):162-163.
[3]金文斌,闵永新.试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8(8):48-49.
[4]恩 佳.论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J].技术与市场,2009(6):76-77.
[5]王立国,马 宁,孙秀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再选择——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