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树军,马梦娟
(河南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河南 郑州 451191)
21世纪初,美国国家工程院公布了20世纪20项最著名的工程成就,包括电气化、汽车、飞机、给排水系统、电子工程、广播电视、农业机械化、计算机、电话、空调与制冷、高速公路、宇航、因特网、家用电器、核技术和新材料,等等[1].在这样一个技术主导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涉及工程,如铁路工程、通信工程,它们缩短了人们时空上的距离,使交流变得快捷和方便;而水利工程在防洪减灾的同时还可以灌溉、发电.工程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它也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随着工程技术活动的不断增加和大型工程项目的不断涌现,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环境污染问题与生态破坏问题也愈加凸显.20世3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的全球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使人类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人们开始审视以往对待自然的方式,并引发了关于环境伦理观的大讨论.同时,一种新的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并成为研究热点.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思想在工程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工程的实施主体——工程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相应的环境道德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可能减少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那么,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使之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拥有正确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是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2].
环境广义上就是指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它包括岩石圈、土圈、水圈以及生物圈.环境为工程系统提供一切物质资源,如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同时,环境又是承载工程活动的产品和副产品(如“三废”)的主要场所.环境与工程作为两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它们时刻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这样一种互动方式又可以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互动方式:一种是良性的互动方式,即工程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造成环境的破坏,良好的环境为工程系统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条件;另一种是恶性互动方式,即在工程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中,环境被严重地损害和掠夺,被损害的环境反过来对工程系统的发展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3].
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表明,在工程与环境的互动发展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工程活动主体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航空工程的先驱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教授曾说过,“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工程师在现代工程活动中始终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角色,他们是现代工程活动的核心,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操作都是由技术人员即工程师去完成的.换言之,工程师是工程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实施者和监督者.美国学者维西林和冈恩也认为,“工程师与其他职业不一样,其直接涉及环境的保护.无论什么工程,工程师都是做事的人.建造一座水坝需要许多专业人员的技能,如会计师、律师和地质学家,但却是工程师实际建造了水坝.正因为如此,工程师对环境负有特殊的责任.”[4]这种特殊的责任也就是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
传统的工程师责任只局限于社会责任方面,如对雇主忠诚,完成的工程项目要能达到赢利的目的,满足雇主的要求;对社会大众安全负责,工程质量要过关;对同事要互利互助,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等等.而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作为一种崭新的责任形式,则要求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不仅要注意工程设施设备的结构、尺寸和工艺技术的可行性,而且还要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关心当代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工程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从古至今,一共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可持续发展三种环境伦理观.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人类拥有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它以征服自然、主宰自然为特征,肆意向自然界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种价值取向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在这种环境伦理观的指导下,中国曾出现了大炼钢铁、围湖造田等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实践,这些工程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而长远的危害.
非人类中心是与人类中心主义完全对立的一种环境伦理观,它将人类同动物、植物、岩石等一起视为生物圈中的平等成员,人类不应该影响到其他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这种伦理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与自然日趋紧张的矛盾,但它过分强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主张人类的发展,这种伦理观对发展中国家是极不公平的.因为,在工业革命时期,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了各种改造自然的工程建设,如在水力资源的开发方面,挪威和美国的水资源开发率已经达到了80%,而中国目前只为40%.所以说,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具有片面性和不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内在价值,但又不把内在价值仅归于自然自身,而提高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这样,由于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不仅是人类,还有自然都应该得到道德关怀.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
因此,作为工程实践主体的工程师,应积极发挥自身能动作用,以可持续环境伦理观为指导,在工程实践中以节约资源与能源为准则,不再破坏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开发并应用环境友好技术,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一种专业教育,21世纪的工程师是新世纪人类文明的直接创造者和推动者.当代工程教育的内容是否科学与全面,则直接关系到工程师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未来.面对当今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未来不容乐观资源状况,当代工科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环境伦理知识和环境道德素养,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环境伦理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协调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和有力措施.将可持续环境伦理思想融入到工程教育中,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工程师明确环境伦理责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中国目前的工程教育还没有融入环境伦理思想,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1)环境伦理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尚未渗透在整个教育理念之中[5].目前中国的工程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环境伦理教育尚未被普遍纳入工程教育体系中.
(2)在校工科类大学除了环境类专业外,多数还没有正式将环境伦理学相关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也比较缺乏相应的教材,其直接后果是中国未来的工程师无法树立正确、系统的环境伦理观并明确相关的环境伦理责任,间接后果则是工程建设中将累积更多的环境问题,导致工程系统与环境系统的恶性互动,从而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高校目前从事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教师并不太多,很难满足环境伦理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承担环境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常常具备的是自然科学背景,在环境伦理道德教学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一些教师采取了不讲或少讲的办法,避开这一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了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的效果[5].
(1)要在教育界达成共识,明确开设环境伦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将环境伦理教育纳入到工程教育体系中,建立健全以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思想为理念的工程教育体制.
(2)积极开发环境伦理课程的相关教材,组织专业研究人员及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并制定全国统一规划教材.各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适合不同专业的环境伦理学教材.
(3)工科院校要将环境伦理教育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从课程安排上来说,要将环境伦理的相关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并且在考试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其次,从课时安排上来说,要保证足够的课时量,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4)在师资方面,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给予财政保障,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承担环境教育公共课程教师的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 涂善东.解读全面工程教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7-11-02.
[2] 王连成.工程系统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15.
[3] 陈万求.工程师社会责任的生态伦理学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2.
[4] AARNE V P,ALASTAIR G S.工程、技术与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2.
[5] 汪勤峰,汤斌纺.高校环境理论教育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