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浩,纪 勇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高职高专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能够加强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确保实训的优质高效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是确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的关键。 因此,应改革现行管理模式,设立学院“综合实训基地”,对分散的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使它们在“中心”的统一管理下,及时、高效地为实训服务。 本文试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几类型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总结出一套相对科学、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校内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基本工作归结为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培养、硬件设备4 个方面。 若要达到校内实训基地良好运行的目的,必须从这4 个方面入手,通过一定的措施,确保4 个方面的管理工作良性运转。
1.1.1 教学体系管理
其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训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和考核;实训的改革与研究。 为确保实训各个环节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不断提高实训的效果与质量,在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采取如下措施:(1)搭建合理的实训组织管理框架;(2)落实实训计划;(3)抓好实训运行管理;(4)确保实训质量;(5)加强实训档案管理。
1.1.2 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是实训基地的一项最关键的工作。 建立一支人员精干、 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实训教师队伍,是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各项功能和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实训基地特色的关键。 师资管理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检查、考核、评价、奖惩、继续教育、思想工作等方式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师的素质[1]。 其目标是在实训基地内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业务一流的师资队伍。
1.1.3 学生素质培养管理
学生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度、示范、批评、处分、奖励、自律、思想工作来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教学、检查、辅导、督促、考核、评定,使教与学有机融合。 其目标是充分发挥实训基地职业素质训导中心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为此,要通过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实训室规范、设备操作规范等,使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应结合实训基地的教学特点,鼓励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环境和条件,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生的创业基地;应通过实训基地企业化环境的熏陶和企业化管理的约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应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抓好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作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 在实训过程中,应注意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作用[2]。
1.1.4 硬件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实训基地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是实施教学、技能培训与鉴定、科研、生产等各项职能的必备物质条件。 要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管用结合、责任到人的原则,在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维修,直至报废的全过程中,加强计划管理、采购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使设备管理工作项目化、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计算机化,使仪器设备在整个寿命周期中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为此,需要着力健全设备管理的组织体系,强化计划管理和仪器设备的经济管理。
为了保证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转,充分体现模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功能, 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功效,必须构建与实训体系相适应、与实训基地建设相适应的对外运行管理模式。 也就是说,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也要体现校企合作共享机制的特点。
共享机制建立的指导思想是: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准市场化运作。 具体做法是:由学院提供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工具、材料,负责生活配套设施的投入及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护及基地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学院应优先满足协办院校、企业实训计划的安排需要,以最优惠的方式为协办院校、企业服务,按照协办院校的要求进行教学,按照企业的要求提供“订单式”培养服务,根据企业的要求开发培训项目,并作好跟踪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 要在实训基地设展示台位,供企业展示新产品、新技术。 实训费按投入与消耗比例, 由双方根据具体的实训时间、内容、要求等共同协商确定。 学院负责实训学员的食宿安排, 确保协办院校学生到基地实训时,与基地学校的实训管理程序、教学目标、训练考核一致,确保操作方便、核算公平。
基地建设应采取与企业、学校协作建设的模式,在设备、师资、技术上共享。 协作单位为实训基地提供兼职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施选型、实训教材建设、实训质量评价。协作单位参与实训全过程,对实训全过程进行监控,并负责向协作院校提供就业信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协作院校的毕业生。
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最常见和成熟的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签署实训基地协议、企业相关的生产、建设场所成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里,可以进行认知性实习,还可以承担一定的生产性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任务,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在场地设备、资金、职业环境、师资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同时也构筑了生产育人主要平台。 它与校内实训基地最本质的区别是,实训场所隶属于企业,所以学校各专业一定要走出去,与社会和相关企业密切接触。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中,学校一方一般处于从属地位,更应该主动出击、积极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是保证基地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基地作用的重要保证。 由于参与合作教育企业的性质、规模、在合作教育中所承担的具体教育任务的不尽相同,管理的模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下面3 种管理模式。
这类模式适合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企业全方位介入的订单式合作教育形式,合作方一般是大型企业。 企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按其要求培养所需的人才。 企业全方位参与并主导教学工作,学生入学后或到企业实习后即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并获得企业支付的生活费,企业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生的教学和日常管理。 专业教学团队的主要作用是承担理论教学。 第二种是在合作教育中以企业接受学生岗位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形式,合作方一般是中小型企业。 这类企业专业性强、业务单一、生产紧凑,一次可以接受的学生数量有限。 学生到企业后,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 结合专业的要求及学生的个人情况,安排学生到企业的相关岗位工作,并对其进行管理。 企业与专业合作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合作教育在学生中挑选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二是获取廉价劳动力。 一个专业往往同时面对多个上述企业,专业要派专任教师与企业沟通、联系,主要作用是了解学生实习的情况,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对学生的实习做出科学的评价。
这种管理模式适合如下情况:一些大型企业将校企合作作为形象工程,以通过社会效应获得政府或社会在其他方面的支持。 企业将一条生产线、一个营业部门或其他生产、经营性的实体交给学校独立管理和经营,学生在这里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管,完全由学校决定和实施。 实体的正常运转与产品的质量则由企业监管[3]。
这是最普遍的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必需的场地、设备、师资及其他条件,并派专人负责基地的管理。 学生在基地的实训活动,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一部分。 与企业单独管理不同的是,基地的教学活动完全按照专业的要求进行,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基地的教学管理工作。
除了常规模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仍然需要更多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 但高职院校目前的经费投入少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一大瓶颈。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拨款仅够“吃饭”,学费收入要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想在实训上加大投入困难较大。 因此,高职院校应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子,对内充分挖潜,对外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区域性实训基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其主要特点是区域性、独特性和共享性,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仅此一个,由两个以上的学校、企业共同使用[4]。 以下是几种区域性实训基地常用的运行管理模式。
目前、在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原有的实训基地基本上是建立在各校“自力更生”和“小而全”的基础上的,但由于经费的拮据,仍处于设备明显不足、技术十分落后的状态。 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走联合、共建之路,由学校自建小而全的实训基地转向校际共建(当然还有校企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校际资源管理联盟,可以统筹资源、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起来,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互补互助,改善实训条件,提高设备利用率,加速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如在天津市区域内,天津职业大学作为独立出资人, 天津市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育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天津市渤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共享单位,建立了一个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该基地每年为共享单位承担学生数控实训任务,并按合作协议书中规定的实训任务进行教学经费结算,充分发挥了教学投资效益。
即通过与企业单位、其他院校合作办学,改变实训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地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派往国内外先进的实训基地进行培养。 这样,既借用了别人的优势、搞活了办学机制,又开阔了学生眼界,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如我院在黄河小浪底投资建设一座占地面积9 500 m2、建筑面积4 500 m2的实习基地,可同时容纳300 多名学生实习。 该基地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工程测量、工程监理、公路与桥梁工程、水文与水资源、旅游管理等专业的综合实习基地,在建成之后,常年接待我院以及兄弟院校学生实训,并收取相应的费用,为周边院校创造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实现了资源共享、区域共享。 我院很好地充当了“船”的角色,帮助兄弟院校、企业单位培养了大量人才。 而由三峡工程总公司投建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实习中心,也成了包括我院在内的众多院校共用的实训基地,我院又充当了“借船人”的角色,借助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实习中心这条“大船”,培养出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积极进行校际、 校企区域性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新模式探索与实践,充分体现实训基地的企业属性,实现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放,是保障高职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立实训基地教学质量标准,同时确立有效的,并根据社会的反馈和评价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是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 坚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基础,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大与社会的横向联系,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共享模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是实训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经济上的保障。 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改革高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才可能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使我国高职教育再上一个台阶。
[1] 张家样,钱景舫. 职业技术教育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2-205.
[2] 朱运利. 对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功能的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2):132-134.
[3] 马东霄, 黄立志. 五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43.
[4] 潘光. 北京一年建成10 个市级实训基地[N]. 中国教育报, 2007-2-2(1).
[5] 汪伟. 50 个职教实训基地启建[N]. 天津日报, 2007-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