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府镇边镇文化主流特点
——兼谈其对张家口人文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2010-04-10 08:56陈韶旭王晓婷李海军
关键词:宣化张家口文化

陈韶旭,王晓婷,李海军

(河北北方学院档案馆,河北张家口075000)

明朝宣府镇边镇文化主流特点
——兼谈其对张家口人文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陈韶旭,王晓婷,李海军

(河北北方学院档案馆,河北张家口075000)

明朝宣府镇时期是中央政府对张家口地区空前重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凝聚成型的边镇文化具有鲜明的爱国精神、英雄品质和文化品格。这些传统文化基因对张家口地区政风、民风和士风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张家口地区在明朝以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明朝;宣府镇;边镇文化;主流特点;人文精神;影响

所谓边镇文化,是指产生于边疆地区,具有边疆地域特色的文化。它反映着边疆地域军民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指导着边疆军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承着边疆地区的文化精髓,影响着边疆地区后世军民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一般在边疆地区的中心——边镇中最具代表性,所以称之为边镇文化。宣府镇是明朝北部边疆九大边镇之一,是明朝北部边疆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辖区包括现在张家口地区,镇城设在宣化城。宣府镇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置总兵官,始称宣府镇,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撤销宣府镇,改称宣化府,历时284年,横跨明清两个朝代。明朝时九边总兵力80万,宣府镇驻军最多时达到15万,约占九边总兵力的1/6。由此可见,宣府镇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服务于明王朝政治军事使命为专责,承担着屏捍帝国北疆的重任。这里时而战事频仍,时而互市重开,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巩固大明王朝的北部边疆。宣府镇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孕育出了特色鲜明的宣府镇边镇文化,对张家口地区政风、士风和民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爱国精神及其影响

张家口地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杀伐不息,大事不断。尤其在明朝,影响王朝命运的大事件在此屡有发生,历经过蒙古进犯、俺答封贡、土木之变、闯王进京、满族入侵等大变局。在这些大的事件中,宣府镇军民均能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或维护国家统一,或顺应历史潮流,以忠诚和热血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

中国封建社会,君国一体,爱国主义精神经常表现为忠君。当君国一体时,宣府镇军民秉承着忠君爱国的理念,保卫皇权捍卫国家。当特殊时期君国分离时,宣府镇军民则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秉承国先君后的理念。在土木之变中,后者表现的最为突出。土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明朝英宗皇帝被俘,60多位朝廷大臣殒命疆场,50万明军全军覆没,明王朝以此为转折由盛转衰。土木之变时宣府镇的形势是:皇帝被俘,新君未立,蒙古军队兵强威盛,宣化以东各守将弃城逃跑。当明英宗被蒙古军队裹胁着来到宣化城下,传旨要求宣化开城投降的时候,宣府镇巡抚罗亨信登上城楼,义正词严地说“奉命守城,不敢擅启”,拒绝了皇帝命令。[1]明英宗又要求和守城总兵官杨洪对话,颇有心计的杨洪也以生病为托辞拒不相见。因为宣府镇军民的坚守,宣化城固若金汤,不仅捍卫了明朝的北部边疆,并且提振了军民保家卫国的信心,成为北京保卫战胜利的前奏。

顺应天下大势,顺应民意,也是宣府镇军民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明成祖永乐大帝由宣府镇出塞五征蒙古,捍卫了明朝北部防线,保卫了长城之内人民的安居乐业。李自城起义军兵临宣化城下,宣化军民出城三十里迎接闯王大军,起义军兵不血刃占领宣化城,由此长驱直入北京城,结束了明朝衰败的统治[2]。在明王朝已经腐朽透顶的情况下,顺应历史潮流反戈一击促其速亡,表明宣府镇军民已经突破了为一朝一君而愚忠到底的狭隘的忠君爱国的理念。

明朝以后,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经过时代的淬炼,深刻地浸润在张家口地区军民的思想深处,成为地域文化的传统基因。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清朝的首都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慌西逃,逃难来到宣化府境内。怀来县知县吴永历尽艰难迎接圣驾,宣化总兵和地方官员亲自到土木迎接护驾。张家口人民给了逃难帝后热情的接待,慈禧太后感动得多次痛哭失声,并说“本朝江山,尚获无恙耶?”[3],使慈禧太后感受到了国家形势尚可有为的希望,怀来救驾因此有了政治高度。九一八事件发生不久,爱国将领冯玉祥就在张家口组建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举起了抗日御倭的大旗,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虽然存在不足百天,但是将日寇驱逐出了察省全境,书写了驱寇安边可歌可泣的壮举。在此期间,张家口人民给了抗日同盟军巨大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使这些抗日志士从中感受到了国人的期待和民心所向。解放战争时期,张家口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著名的新保安战役,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序幕,为国共决战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张家口人以豪迈的精神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修建了著名的官厅水库、云州水库等水利工程,用很短的时间,全区总动员,修建了展览馆;响应国家号召,栽种了三北防护林。这些工程至今仍然泽被后世。时至今日,张家口已经发展成为首都北京的“护城河”、“防护林”、“水源地”、“后花园”,与过去相比,张家口对首都北京的贡献更加重要更加全面,作用越来越大。这些都是张家口地区爱国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

二、英雄品质及其影响

边疆重地,战事频仍,培育了宣府镇军民的英雄主义品质。英雄主义表现在面临强敌英勇无畏,保家卫国出生入死,冲锋陷阵一往无前。明朝时在宣府镇这块热土上,产生了一系列威名赫赫的百战将星,至今为后人称颂。杨洪戍守宣府镇数十年,率军参加北京保卫战,使敌人望而却步,不敢南犯,蒙古人称其为杨王。因为他的贡献,明朝晋封其为昌平侯,并升任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朝廷和军民还在宣府镇各地为杨洪建立了多所生祠,铭记他的功绩,表达对他的敬意。杨洪去世后,仍然眷恋着自己曾经战斗过40年的热土,迁葬赤城。青山忠骨,壮怀激烈[4]。明朝名将,蔚县人马芳与马林、马圹子孙三代总兵,功勋卓著,满门忠烈。马芳大小百十战,身受数十伤,以少击众,多次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之冠。马林镇守辽东,马圹镇守甘肃,冲锋陷阵,浴血奋战,都在总兵任上战死沙场,以身殉国[5]。宣府镇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经常是战无不胜,功无不克。正德六年,霸州刘六、刘七起义,声势一度很大,北京周围和内地的军队在镇压过程中屡屡失败。只好征调宣府镇兵去征讨,很快就取得了胜利。从此,正德皇帝认识到宣府镇部队的战斗力,专门征调宣府、辽东、大同、陕西各6 000名士兵,轮流驻守保卫北京,号称“外四家”。北京每年则抽调6 000名士兵到宣府训练,以提高保卫首都北京的战斗力。土木之变后期,时任镇朔将军、宣府镇总兵的杨洪紧急率领2万军兵奉调进京勤王,在于谦的领导下,为北京保卫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英雄主义不只表现在男儿身上,还表现在妇女身上。她们在危难时刻,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表现出英雄品质。《明史列女传》中记载了宣府镇保安右卫(今涿鹿)一个丫鬟的舍生救主的事迹。“义婢妙聪,保安右卫指挥张孟喆家婢也。永乐中,调兵操宣府。孟喆在行。北寇入掠,妻李谓夫妹曰:我命妇,与若皆宦门女,义不可辱。相挈投井中,妙聪亦随入,见二人俱未死,以李有娠,恐水冷有所害,遂负之于背。贼退,孟喆弟仲喆求三人井中,以索引嫂妹出,而婢则死矣。”[6]她是明史列女传中唯一一位身份卑微的女子,并且是唯一一位宣府镇籍贯的女子。可见,英雄品质,也深刻地影响了这块土地上的普通百姓甚至女性。

在英雄品质的滋养下,明朝以后张家口地域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著名英雄人物。比如:天津卫的首任总兵官赤城人倪尚忠,与袁崇焕一起在北京抗击皇太极进攻壮烈殉国的山海关总兵宣化人满桂,宁远大捷中血战身亡的宁远总兵宣化人金国凤;清朝时多次在东南沿海击败郑成功的二等侯宣化人田雄,同治时武状元、头等御前侍卫、为巩固广东海防作出贡献的怀安人黄大元,官至直隶提督、与太平军捻军血战有名的宣化人郑魁士;抗日战争中,与日寇血战殉国的国民革命军九十八军军长怀安人武士敏,狼牙上五壮士中的班长蔚县人马宝玉;解放战争中,舍身炸碉堡的怀来人董存瑞等等。

三、文化品格及其影响

边关尚武,情理之中。但是宣府镇不仅尚武,而且崇文。宣府镇边镇文化品格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外来文化的滋养和军政官员的倡导。一是高素质官员的倡导。明朝宣府镇的主要官员有宣大总督、巡抚和总兵。宣大总督和巡抚是清一色的进士出身。明朝的进士很难考中。据学者考证,明朝读书人中有30%能够考上秀才,秀才中有10%能够考上举人,举人中有10%能够考上进士。进士都是饱读诗书,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脱颖而出的一时才俊。不管他们从政能力如何,但是如果就文化素质而言,在当时绝对是一流的文化精英。有文化就爱文化。所以,他们在主政宣府镇期间,基本上都尽其所能地宣扬教化,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比如明朝著名学者和官员叶盛,几乎在宣府镇工作了半辈子,他任职期间“立社学”,办教育,为当地文化传播教育昌明做出了巨大贡献[7]。宣府巡抚罗亨信砖包宣化城,兴建镇朔楼,是宣化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为它后来成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稳定的环境。秦纮、李岳、李介等三任巡抚历时4年修建了钟楼,巡抚郭登庸放置了镇城巨钟,使宣化城晨钟暮鼓,声通天籁,三楼耸峙,气象恢宏。宣府镇总兵挂镇朔将军印,可以专折奏事,可以不受宣大总督节制,与其他总兵相比,具有很大的自主权。虽然是武职,但是也有不少钟情文化和教育事业。明史记载:“杨洪颇好文学,尝请建学宣府,教诸将子弟”[4]。宣府镇军政官员群体用自己的权利和影响积极推动当地文化建设,为培养当地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是高水平的京都文化的辐射。历朝历代,首都都是文化中心,京都文化都是各种高水平文化的综合体。宣府镇当时直接受北京五府六部领导,与其关系极其密切。宣府镇不少的官员,都是从京师北京到此任职,他们把京都文化带到了这里,根植在宣府镇的文化土壤中。三是发达的江浙文化的影响。明朝官员任职,实行的是原籍回避制,经常是南人北任,垮省交流。宣府镇一些官员老家在江浙一带,那里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他们在入仕以前,长期在原籍学习生活,深受先进文化的滋养。明清两代,官员都有自己的幕僚,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师爷。而师爷中又以浙江师爷最为著名。宣府镇官员中有一些带着浙江师爷到此任职。他们经常是当地行政管理的实际操作者,同时还参与编写县志、府志,将先进地区的文化带到了宣化。四是各地文化的参与。宣府镇是军事重镇,驻军基本以外地为主,尤其河南军队在此长期驻守。他们把中原文化和各自家乡的文化带到了这里,形成了宣府镇多元文化。

宣府镇雄奇瑰丽的大好河山、交汇融合的民族风情、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使来到这里的文化人士焕发了创作激情。复杂诡谲的官场争斗,给在这里任职的军政官员以刻骨铭心的体验。不同经历、不同角色的文化精英,在宣府镇书写着不同的文字心声,为宣府镇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这些成果有的誉满文坛,有的对张家口地区的文化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来源于散文名篇《中山狼传》,文章的作者是明朝人马中锡。马中锡曾经在宣化担任巡抚三年。马中锡是宣化历史上的一位好官,《明史》上评价马中锡在宣府镇的所作所为时说“公私皆便”。马中锡在宣化工作出色,受到朝廷正直大臣和宣化老百姓的高度评价。但是他的兴利除弊触动了一些当权者的既得利益,后来被以有病需要休养的借口免职,赋闲长达六年之久。《中山狼传》就创作于他从宣化卸任赋闲期间。他还编篡了张家口地区第一本志书——明朝正德版的《宣府镇志》。

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大家徐渭,他曾经在宣化当了2年多的巡抚师爷,走遍了这里雄奇的山水,为这里留下了数十篇文采斐然的诗文。他为宣府巡抚衙门题的对联流传颇广:开关市,通贸迁,东道往来,任数千里赤子龙舌之奇;拱宸京,控沙漠,北门锁钥,当第一重青天剑戟之雄。徐渭在宣府见到了蒙古族奇女子、互市的关键人物三娘子。他目睹了健美聪慧、飒爽干练的三娘子的英姿后,心潮澎湃,一下子写了6首边词,细致生动地描绘了这位少数民族的女中豪杰的风采。后世人们对三娘子的了解,多半得益于徐渭的诗作。徐渭南归临行前,他以《答谢上谷诸公》,表达他依依惜别的心情:一客宣城镇,真多地主良,停车松树下,投辖井中央;红烛筹枚满,苍毛尘话长,别来知几日,柳色满红墙。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曾为宣化人、时任翰林院编修孙世芳的英年早逝撰写祭文。吴承恩在祭文中称孙世芳为“渊源之学、经济之才”,称其去世为“未收时英,翻丧国宝”[8]。孙世芳对当地文化建设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编纂了《宣府镇志》,称为张家口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源头之一。叶盛曾长期在宣府镇为官,他非常爱好学习,手不释卷,他身边总是带着几个专门抄书的人,长年为他抄书。每抄成一书,他认真校阅,并且钤上他的官印为记。叶盛晚年,藏书居江苏之首,成为江南著名的藏书大家。

这种文化上的培育与影响,使张家口地区的文化底蕴日益深厚,文化教育日益繁盛,人才日益涌现。清朝时,宣化的柳川书院与保定的莲池书院并称,人文鼎盛一时。明清两代,张家口地区因科举而成名者可圈可点,他们不仅登上了政治舞台,还留下了精神财富。一代名臣、理学名家蔚县人魏象枢官至刑部尚书,其廉洁操守和从政才能为康熙皇帝赞叹褒奖,并著有《大学管窥》、《寒松堂集》等十多种著作行世[9]。民国著名史学家、阳原人李泰棻与陈垣并称,有在当时史学界有“南陈北李”之誉,他还是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的收尸治丧人。张家口成为晋剧的第二故乡,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晋剧名家,活跃在全国的艺术舞台上。梨园奇才、万全人侯俊山,艺名十三旦,“艳噪京都”,长期在清朝宫廷升平署供职,鲁迅先生曾经说:“老十三旦七十岁了,一登台,满座还是喝彩。”张家口第一次解放后,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云集张家口地区,丁玲以涿鹿温泉屯为原型创作了名著《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扬和邓拓在张家口编著了马列和毛泽东论著的最早版本。另外还有许多本土文化人士创作了大量反映本地火热生活的文化成果,如著名笛子大师冯子存被誉为中国北派笛乐的创始人。时至今日,张家口地区至今仍然文风繁盛,书卷飘香。

回顾张家口地区明朝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看到明朝宣府镇时期是中央政府对张家口地区空前重视的时期,也是张家口地域文化精神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凝聚成形的宣府镇边镇文化精髓一直是后世张家口地域精神的主流和内核,成为张家口地区在明朝以后各个时期的重要精神力量。

[1] (清)张廷玉.明史.罗亨信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明)孙世芳.宣府镇志[M].明嘉靖四十年刊本.

[3] (民国)吴永.庚子西狩丛谈[M].上海:道德书局,1933.

[4] (清)张廷玉.明史.杨洪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 (清)张廷玉.明史.马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清)张廷玉.明史.列女传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 (清)张廷玉.明史.叶盛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 (明)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M].1929年故宫博物院藏本.

[9] (清)赵尔巽.清史稿.魏象枢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Abstract:The period of Xuanfu of Ming dynasty,the central government grant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to Zhangjiakou area,which formed the frontier fortress culture with the bright characteristics of patriotism,heroism and cultural character.These culture genes have great influences on Zhangjiakou's ideological and work style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folkways,and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Zhangjiakou after Ming dynasty.

Key words:Ming Dynasty;Town of Xuanfu;Xuanfu frontier fortress culture;mainstream;humanistic spirit;influence

(责任编辑 刘小平)

Features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Frontier Fortress Xuanfu in Ming Dynasty——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Zhangjiakou

CHEN Shao-xu,WAN G Xiao-ting LI Hai-jun
(Archiv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K 248

A

1672-9951(2010)06-0063-04

2010-03-08

教育部人文科学课题(08JA880017);张家口市第八届社会科学立项研究课题(A201068)

陈韶旭(1972-),男,河北赤城人,河北北方学院档案馆高级政工师,学士。

猜你喜欢
宣化张家口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
谁远谁近?
宣化辽金壁画墓散乐壁画考论
加大张家口草原生态建设支持力度
沧海桑田宣化城
行走在张家口的热土上
文化之间的摇摆
中原圣地宣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