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述评

2010-04-10 08:56张立娟杨泽林赵献春刘晓明
关键词:诗三百文法胡适

张立娟,杨泽林,赵献春,刘晓明

(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述评

张立娟,杨泽林,赵献春,刘晓明

(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齐佩瑢的《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收录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现代学者对《诗经》中词语研究的论文。讨论集的学术意义在于:其内容重点突出,系统性强,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给学人提供了努力方向,还为今人提供了资料汇编的方式方法。

齐佩瑢;《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收录内容;学术启示

齐佩瑢是河北省井陉县人,生于1911年,卒于1961年。20世纪30年代,他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56年11月30日,张家口人民委员会任命他为该校中文科科主任。他在任教和做管理工作期间,为中文学科建设,尤其是语言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齐佩瑢在训诂学理论、现代汉语教学等方面建树颇多,是国内语言学界公认的训诂学专家。本文仅对齐佩瑢的《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①进行初步的梳理和评述。

一、收录内容

齐佩瑢最初设想《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收录论文20篇,序文1篇,分上下两卷。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最后只辑录了一卷,收录了研究《诗经》的论文6篇,没有序文,是一部未完成的《诗经》语言研究资料汇编。收集的6篇论文分别是:胡适的《诗三百篇言字解》(选自胡适文存一集);吴世昌的《诗三百篇“言”字新解》(选自《燕京学报》13期);吴世昌的《释诗经之于》(选自《燕京学报》21期);吴世昌的《释书诗之“诞”》(选自《燕京学报》);丁声树的《诗经“式”字说》(选自“中研院史语所”资料);黎锦熙的《三百篇之“之”》(选自《燕京学报》)。

(一)胡适的《诗三百篇言字解》

胡适的这篇论文主要分析了《诗经》中作为虚词的“言”。他把作虚词的“言”分为三类:“言是一种挈合词又名连词,其用与‘而’字相似”;“言字又作乃字解”;“言字有时亦作代名之‘之’字”。胡适对前两种分类有把握,对第三种不太自信。

虽然胡适对虚词“言”的分类不是十分确定,但是他却是第一个对《诗经》的“言”字进行详细分析的学者。吴世昌就在《诗三百篇“言”字新解》中说:“王氏以后,对于这‘言’字下过一番研讨功夫的,以我寡陋所知,还只有胡适之先生一人。”此外,胡适的贡献还在于他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即当时盛行于西方的“归纳法”。这种方法的引进,开启了中国学术研究的新思路。胡适在论文中提到了他的研究思路:“三百篇中,如式字,孔字,斯字,载字,其用法皆与寻常迥异。暇日当一探讨,为作新笺今诂。此为以新文法读吾国旧籍之起点”,“是在今日吾国青年之通晓欧西文法者,能以西方文法施诸吾国古籍,审思明辨,以成一成文之法,俾后之学子能以文法读书,以文法作文,则神州之古学庶有昌大之一日”。

(二)吴世昌的《诗三百篇“言”字新解》

首先,吴世昌在论文中提出了胡适“言”字研究的不足:一是没有对所有用作虚词的“言”进行统计,因而不能确定所有的虚词“言”是否可以用“而”“乃”“之”三义中的某一义去解释。二是对“言”字的分析没有音韵学、形义学或者训诂学上的有力证据。

其次,吴世昌对“言”字做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先是把《诗经》中不做“言语”解释的带“言”字的句子都统计出来,再是对这些“言”进行了分类。吴世昌总共找出177个这样的句子,并把这些分为10类:用作本义而为名词的;用作本义而为动词的;用作形容词的;用作专门名词的;用在动词之前,常在一主句或子句之首的;用在两动词之间,做连词的;用在动词之前,本字之前又冠以“薄”字的;用在动词之前,本字之前又冠以时间副词的;用在名词之后,动词之前以提宾语于动词前的;用在动词之后,本字之后紧接补足宾语的。

吴世昌的这种穷尽式研究保证了研究对象的全面性以及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三)吴世昌的《释诗经之于》

吴世昌把《诗经》中的“于”字用例悉数找出,并对“于”字进行了系统分析。观点如下:其一,认为“于”相当于“何”;其二,认为“于”可以解释为“为什么”、“怎么样”、“在哪里”;其三,对“于以”进行了分析,可以解释为“那里”,也可以解释为“为什么(或什么地方)”;其四,解释“于”为“焉”,但不是问词,举出了两种情况,可以解释为“是”,也可以解释为“乃”;其五,对“于”字常用的用法进行了分析,从文法组织的角度把“于”分为了几类,这几类中“于”都为介词,分别是介于述语与次宾位之间,介于外动与次宾之间,介于外动和宾语之间,介于外动与次宾之间(吴世昌在这种用法下解释说:“此类例句,如果取下半句,便与第二类的例子无甚分别,但合上半句读之,全句组成便很不相同。因为第二类的句子,宾语已完全省去,上下的半句与主要部分的宾语无关。在这类中则上半句完全是提前的宾语”),介于宾与次宾之间,介于被动词与主语之间,不在动词之后、自作冒起、或与他词相合自成副词成语者,介于宾语之前,介于次宾或宾语之前,介词、动词、大抵在四字一读的句首;“于”“以”可以互转;“于”字的本义“叹词”、“为也”、“是也”、“何也”还有比较特殊的例子和存留的疑问。

吴世昌在每一种分类下都列出了相应的例句,有利于人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四)吴世昌的《释诗书之“诞”》

吴世昌先是把《尚书》、《诗经》中有关“诞”字的例子都找出来了,之后对“诞”的用法进行了归纳:相当于“其”和“当”,最后通过对“其”和“当”的分析,进一步分析了“诞”的用法。

吴世昌的这种前后呼应的研究方式保证了结论的准确性。

(五)丁声树的《诗经“式”字说》

丁声树通过对《诗经》中的“式”字句进行分析,得出“式”为劝令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应”和“当”;“式”经常和“无”即“虽”搭配;“式”和“职”为通假字。这些结论有利于后人更好地阅读《诗经》。

(六)黎锦熙的《三百篇之“之”》

黎锦熙归纳出《诗经》中“之”字用例共有1 023个,其中用作名词的有400个,用作动词的有4个,用作形容词的有55个,用作介词的有534个,用作助词的有30个,并对这些用例进一步进行分类:用作名词的可以分为放在动词后和介词后两类;用作动词,分为关系内动和引申用如介词两类;用为指示形容词,相当于“是”“此”“这”,这主要是从声转的角度分析的,并指出:“所冠之名似有定习,别为三:(A)之子;(B)之人;(C)之德”;作为介词,大部分后置于其所介之词,可以分为介领位名词的,介主语性领位的,间倒文的,介形容词或形容词语句的,引进副词的;作为助词,根据其在字句中的位置可以分为在句中的、在句末的、在句首的三类。

黎锦熙对《诗经》中的“之”分析得十分透彻。这篇论文不仅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而且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资料。

二、《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的学术启示

齐佩瑢的《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虽然只收录了6篇论文,但选文的角度和思路非常清晰,目的也十分明确。这本论文集可以指引人们研究的思路,教给人们研究的方法。论文集的学术启示如下:

(一)重点突出

收录的都是词语方面的文章,有利于后人从整体上把握《诗经》的词语及其运用规律。

《诗经》[1](P2)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周初到春秋中叶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为“诗三百”。《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在传统经学、文学、史学及社会学等研究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上古汉语及汉语史研究的宝贵资料。所以,很多人都为《诗经》做过注解。汉初为《诗经》做注的共有齐、鲁、韩、毛4家,其中毛诗流传久远,其他3家逐渐失传。清代阮元根据宋本勘刻的《十三经注疏》[2](P612)里就收录了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和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经过前代学者的不懈努力,《诗经》中的绝大多数语言现象、词句意义都已经解释清楚,但仍有少数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尚存争议,学者们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或阙而不论,或大胆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探求。齐佩蓉的这本论文集主要收录了后者的文章。正是由于学者们敢于摆脱陈旧的思想的束缚,刻苦钻研,终于使《诗经》语言现象更加明了。

(二)系统性强

《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的系统性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把同一问题的论文收集到一起

《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把研究“言”“于”的论文收集在一起,虽然不全面,但是已经体现了编者的意图。这种收集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加系统地了解某一问题。

2.把同一作者的论文收集在一起

《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把同一作家的论文归纳到了一起,例如收录了吴世昌的几篇论文。这种收录方式可以使人们更系统地了解某位学者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果,从而加深人们对这一学者的认识。

(三)给后人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

阅读《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经》,而且可以扩展人们的学术视野。人们在学术研究中可以借鉴和利用如下思路和方法:

1.采用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

我们在研究中除了利用本土研究方法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研究方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论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3](P323),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无论中国的研究方法,还是外国的研究方法,能够揭示问题实质的研究方法就是好的研究方法”。

《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首篇就是胡适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胡适明确指出他采用了西方的“归纳法”来研究《诗经》中的“言”。齐佩瑢收录了这篇论文,表明他对这种研究方法的认同,以及为学界指明一种研究思路的初衷。

2.分析归纳法

《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收录的论文都体现了这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吴世昌、黎锦熙的论文。他们先把有关材料找全,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避免论点的片面性,值得学者借鉴。

3.角度设定法

《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选取了研究角度相同的论文,如吴世昌先生的《释诗经之于》、黎锦熙先生的《三百篇之“之”》。这两篇论文从词语搭配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分析。这种选择开拓了人们的研究思路。

4.述而不论法

齐佩瑢主要收集论文,并没有阐述这些论文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见解。这种收集方法给后人留下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从而促使科研创新。

(四)给学人提供了努力方向

《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辑录了前人对《诗经》文法研究的文章,展示了《诗经》文法研究的过去和将来。这样研究者可以节省查阅材料的时间,理清研究的思路,提高研究的效率。讨论集为学界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专题性论文的收集整理工作。这些工作有利于语料库的建设。

(五)为学人提供了资料汇编的方式方法

我们可以借鉴齐佩瑢的汇编方式,选取论文时既要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又要考虑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综上所述,齐佩瑢的《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意义重大。他所做的研究工作给我们诸多启示。但是,遗憾的是齐佩蓉先生留存下来的资料比较少,他的很多理论和观点没来得及归纳和总结。笔者希望这篇论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齐佩蓉的语言理论能够发扬光大,从而为语言学界提供一块亮丽的瑰宝。

注 释:

齐佩瑢.诗三百篇文法讨论集[M].(此集为齐先生尚未出版的辑录稿)

[1] 乔力.先秦两汉诗精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Abstract:The Colloquium Papers on the Syntax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 scompiled by Qi Peirong extract several research papers on syntax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by modern representative scholars.Its academic significance is that it is highlighted and systematic,provides trains of thought and methods of learning for later generations.It directs the way for learning groups and offers methodology for compiling materials.

Key words:Qi Peirong;Colloquium Papers on the S yntax Study of the Book ofSongs;including content;academic revelation

(责任编辑 刘小平)

Comment on the Colloquium Papers on the Syntax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Compiled by Qi Peirong

ZHAN G Li-juan,YAN G Ze-lin,ZHAO Xian-chun,LIU Xiao-ming
(School of Chines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I 11

A

1672-9951(2010)06-0012-03

2010-09-13

河北北方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课题(S200916)

张立娟(1979-),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诗三百文法胡适
浅谈《诗三百》的“采诗说”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normalized net lattice subspace①
A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sequential NPsim matrix①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文法有道,为作文注入音乐美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韩愈《元和圣德诗》规模《诗三百》辨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上下文无关文法在孤立词识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