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外包内外需协调发展探讨

2010-04-10 06:43苏龙袁永友
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外包服务企业

苏龙,袁永友

(1.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武汉科技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外包内外需协调发展探讨

苏龙,袁永友

(1.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武汉科技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全球金融危机已进入企稳复苏阶段,全球经济格局长期失衡的状态却不可能马上恢复,国际资源配置将进行一次刚性调整,并通过贸易机制影响中国,服务外包业的转移也不例外,实现服务外包业内外需协调发展,是我国的理性选择。

服务外包;内外需;协调发展

2009年,我国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呈现V型反转,全年GDP增长达到8.7%,内生性的特质使得中国服务外包业逆风飞扬。据商务部统计,我国2009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金额126.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2%,实际执行合同金额7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0%。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服务外包业的影响没有完全消失,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的新机遇已经显现。服务外包业内外需的协调发展成为后危机时代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我国服务外包业内外需协调发展的历史机遇

2009年,国家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指出,为鼓励政府和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数据处理等不涉及秘密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可进入到服务外包的行列。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业如果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与投资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则会带来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新前景。

(一)国际金融危机加快服务外包业对外转移的机遇。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为应对经济不景气,降低生产成本或交易成本,跨国公司开始将部分附加值较低的服务流程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和转型国家。国际外包中心发布的《2008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显示,许多跨国公司正加快向我国转移相关服务项目,发展“中国服务”面临新的机遇,也是我国外贸转“危”为“机”的有利条件。服务外包的发展可以推动服务贸易的增长,带动涉及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等相互传递,特别是生产性服务活动的发展,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平台的建设和扩展。我国仓储、物流、中介、广告、法律、税务、审计、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培训、售后服务等服务行业也将在发展中受益,相关服务标准、法律、法规等服务制度体系将得到完善,电子商务也将出现跨跃式的发展。根据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商务部已制定了5年发展目标,提出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年均增长43%;力争建成一批产业聚集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促进200家著名跨国公司将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2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培育120万承接服务外包所需实用人才,新增100万大学和大专毕业生就业。这为服务外包业内外需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内外贸一体化对内外需协调发展的机遇。

金融危机“倒逼”我国加快改革长期割裂的内外贸体制。2009年春季广交会外销产品已对内贸企业开放,国内各种出口产品内销采购洽谈会和巡回展相继举行,这意味着打破内外贸经营性障碍的序幕已经拉开。特别是我国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也为启动服务外包业的内需市场提供了条件。我国正在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性功能作用,鼓励政府将涉及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数据处理等不涉及秘密的外包业务分包给专业企业,财政部也在积极促进大型中央和地方企业加大服务外包采购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制定相关措施推动国内金融业的服务外包采购力度。这将促进更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有机会参与外包业务,势必降低外包服务成本和准入门槛,推进服务外包内外需协调发展的进程。

(三)企业技术创新对内外需协调发展的机遇。

金融危机促使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保质期”缩短,其技术输出速度加快。同时,我国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资金和技术的引进能力也不断扩大,国家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业务,都将为高新技术贸易业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扩大技术贸易。一些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所进行的一些研发、经营、管理服务活动(如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物流销售、员工招聘、信息管理等)可能转由其他企业完成,将不仅促进了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发展,还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拓展服务外包内外需协调发展的市场。

(四)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优化对内外需协调发展的机遇。

随着后危机时代高端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加强,我国各级政府愈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层次不断提高,服务外包企业已从被动应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逐步转变为主动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从而带来更多服务外包的订单。外包项目无论是外需还是内需,企业在获得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认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知识产权预警援助机制、知识产权高端中介服务和品牌保护方面的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将吸引更多的企业通过外包业务巩固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我国服务外包内外需协调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五)服务外包人才流动和培育对内外需协调发展的机遇。

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瓶颈,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导致金融服务业人才分流,而引进海外人才将出现“利好”趋势。如美国硅谷著名外包服务公司“信必优”是全球领先的服务外包企业,承接了IBM、微软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外包业务,并且在硅谷、芝加哥、洛杉矶等地设有研发中心,目前该公司已在浙江杭州落户东部软件园。此外,随着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外包人才引进和培育将形成新的渠道:一是国外服务外包企业;二是高等院校;三是民营培训机构等。这种源源不断流动的“蓝领”正是我国服务外包内外需协调发展的好时机,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服务外包业人才结构,提升服务外包竞争力,并在实施“人才强商”战略中取得良好成效。

二、我国服务外包业内外需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从国际服务外包权威认证机构的定义看,无论是ITO(软件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和KPO(知识流程外包)模式,其业务内容并不存在内外需的区别。服务外包的内外需实际上是服务总需求的不同内容,是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制度性安排,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服务外包总需求包括内外需的两个组成部分。

服务外包内外需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服务外包的内需立足于国内市场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外需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外需可以通过国际市场的支撑迅速实现产业集聚,对内需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两者的性质都是发包商利用外部资源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没有本质的矛盾。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外需的损失,为稳定经济赢得时间和空间;而保外需可以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创造条件。

(二)内外需失衡导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隐患。

单纯发展外需只会导致一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税收结构、金融体制、资本市场的失衡和调整乏力,服务外包产业也不例外。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估计,印度IT产业40%的年盈利来自于全球金融服务商,其外包产品的61%售往美国,30%售往欧洲国家。2008年9月份之后金融风暴横扫美欧,印度IT外包业遭遇寒流,其中居于高端的金融外包服务受灾尤为严重。说明印度外包服务出口带动模式,过于依赖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是较为被动和脆弱的。因此,建立内外需协调发展机制,增强国内外市场强自我循环能力,是实现我国服务外包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中国服务外包内外需结合的市场广阔。

我国目前服务外包需求主体来自国内市场。据有关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离岸服务业务与国内服务比例约为2:8,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规模的85.1%是国内需求。近年来,中国IT服务国内需求约占90%,由于我国本土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相对充实的国内订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抵御了国外需求萎缩的冲击。从长远来看,国内软件市场能促进中国软件企业开拓国际软件外包市场。同时国外软件巨头基于开拓中国国内市场的需要,也会不断向中国企业注入资金和技术,进而帮助中国软件企业提升技术和服务水准,有利于中国企业增强在国际外包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扩大内需政策推动内外需协调发展。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拉动内需的政策吸引了国外公司的眼球,推动跨国公司最新软件产品及IT解决方案加快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包括农村信息化建设、数字铁路建设、口袋互联网、嵌入式解决方案等。英特尔公司认为,信息技术服务在中国基础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信息技术服务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巨大作用;2.信息技术服务对中国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3.信息技术服务在中国建造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我国软件外包巨头东软公司的管理者认为,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合作伙伴削减了研发经费,很多研发项目都外包给了中国软件企业,内需对国内软件外包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在3G、健康医疗、电力系统、交通和物流等软件外包业务方面。

上述分析表明,内需和外需的有机结合,才能适应服务外包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创造性地利用和发掘各种资源,使其能量充分释放,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辩证关系,关系着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三、我国服务外包业内外需协调发展的途径选择

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央政府推出的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有利于服务外包行业投资快速,但需要以战略的思维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内需与外需两大市场,实现以内补外,以外促内,内外协调发展,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

(一)服务外包内外需导向协调:树立内外需市场共赢的战略思想。

后危机时代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抵御各类经济风险的能力,这既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是服务外包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在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行服务外包内外需有效结合不是权宜之计,应成为政府和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指导思想。各级政府可根据现实条件、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布局,从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规划和实施措施。我国政府正在推动20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城市同时开展内包服务。内包服务包括所有政府部门的电子化办公系统,企业和机构的财务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网上资讯系统,前台后台数据处理系统,电子商务的农村推广,等等。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引导外包企业同时努力开发内包业务,在战略思想上确定内外需协调发展的导向。

(二)服务外包内外需政策协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优化服务外包业发展重在发展软环境,在政策上实现内外需协调。

一是打破“内外需壁垒”。针对我国服务外包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服务外包业促进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在坚持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基础上,既鼓励加快发展离岸外包等“外需型”服务外包,又要防止歧视“内需型”服务外包的倾向。在服务外包业招商引资政策中,不能单纯强调以外需为主,也不能过分夸大内需的作用,防止服务外包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供求矛盾。

二是搭建“内”转“外”服务平台。建立服务外包支持中心与协作组织,积极引进服务外包项目,帮助服务外包企业完善研发能力、资质认证和提高竞争力,更多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对某些领域的税收优惠应扩大到整个服务外包行业,促使服务外包业内外需协调发展,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三是建立内外需协调监控机制。针对可能出现的服务外包业内部不当竞争和资源浪费特点,各级政府商务机构、相关服务业发展部门、各种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要构建较为完整的服务外包促进体系,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依据,建立协调监控机制,保障服务外包内外需利益的形成、增长与分配。促进服务外包业在高起点上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外包内外需结构协调:建立优化需求结构的良性机制。

“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中央的重要决策。服务外包产业是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重要突破口,针对我国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应通过内外需协调发展机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变低水平服务业结构对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制约,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和竞争力。

一是积极开发具有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总包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服务业整体结构创新的亮点。

二是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打造一批软件、工商设计、信息传输和文化产业的集群,构建现代服务外包体系。加快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示范区、高新技术发展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现代物流业中心区,各产业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三是通过内外需协调发展推进服务外包业资产重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优化我国服务外包总体需求结构。

(四)服务外包内外需运营主体协调:提高供应商能力和人才效应。

我国目前服务外包的人才缺口及一些供应商能力不强的问题,在内外需求中均严重存在,需要加快国内外资源配置整合,培育和发展竞争力强的经营主体。

一是优化服务外包运营模式,促进外需型企业带动内需型企业快速跟进。通过服务外包内外需协调发展,使一些领域的单纯的内需型企业不断提高国际经营理念和高级项目的管理经验,熟悉西方的业务流程,扩大企业规模,加快服务外包品牌建设。创立有中国独特优势的外包服务定位,实现内需型企业传统运营模式的转变和创新。

二是通过培育壮大内需型服务外包主体,并逐步向国际服务外包业延伸。内需型服务外包企业通过与领先的国内外同行合作,如承接二、三级分包,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战略性客户关系,提高国际营销的经验和能力,不断开拓国际客户资源,逐步成为外需型服务外包主体。

三是加快服务外包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无论外需或内需企业,均需重视服务外包人才硬技能(学术背景、语言技能、服务交流能力)和软技能(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要有重点地在相关院校、科研所筹建国际服务外包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优惠政策引进海外和外地人才,促进人才资源转化为服务外包业的人才优势。同时,加强服务外包业人力资源的保护,防止人才流失对服务外包资源的损害。

责任编辑 郁之行

F125.1

A

1003-8477(2010)09-0076-03

苏龙(1976—),男,长江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讲师、高级经营师。袁永友(1954—),男,武汉科技学院教授、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

猜你喜欢
外包服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论“互联网+”时代档案服务外包的问题与策略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业务外包在“慕课”中运用的分析